吴延信
【摘要】本文在澄清信息化概念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的基础上,就如何促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诸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 学校信息化 目的 策略
一、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什么?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
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点。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意味着存在一种与传统的教育环境发生作用的活跃倾向,它的性质决定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环境以及如何适应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更注重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根魔杖的魔术师。
教育设施和教学手段改变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必将要革新,而教育模式的改变首先取决于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知识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新的教学观念是: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知识是由学生根据自己头脑里的认知结构而自主建构的。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正好适合于指导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因此,教育信息化除了带来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外,更主要的是带来了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
二、学校信息化的目的
教育信息化必将涉及许多具体的技术和机器在教育中的应用,它使得一些人往往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以机器代替教师讲课,代替教育写板书,就是以电子教材代替印刷教材,就是实现网上学习,实现CAI学习……,并以代替性、省力性、顺利性、效率性作为评价教育信息化的尺度。
教育信息化可以达到以上效果,但仅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教育信息化,来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必将使教育信息化走向歧途。以技术论、机器论开发的教育软件、教育系统受到了广大教师、广大学生的批评和抵制。这些软件、系统,教师不用,学生也反对。以这样的软件上课,学生批评是除了老师灌以外,还用机器灌、电灌,比人灌更厉害。这样的教育信息化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这样的教育信息化不可能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这样的教育信息化是穿信息化的新鞋,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把学校建成一种充满信息、方便学习者获取信息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的认识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三、学校信息化的策略分析
1.硬件建设超前性与够用性的关系。学校信息化进程中的首要问题是硬件设备的建设。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前沿性,学校在硬件建设中想要保持其先进性,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说,显然力不从心,因此,硬件设备应以必需、够用为度,适当超前。这就要准确把握现阶段学校实现信息化及其应用与面向未来发展的度,这个“度”有几层含义:一是强调“必需、够用”,根据需要配备、添置设备、电脑室、电子阅览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大力加强网络建设;二是注重实用,切不可盲目攀新、攀高,造成不必要的闲置或浪费;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超前一步,提高现代化水平,以保持领先地位。
2.资源共享:学校信息化的重要步骤就是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全面共享。由于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数据量很大,而且同时接受网络教学的学生数量较多,校园网中的数据流量和并发访问人数均要比一般的局域网高很多。因此,要寻求一种成本较低、易于安装、易于使用、易于管理、易于扩展、使用性能和可靠性均很高的多媒体教育资源存储与共享解决方案,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多媒体教育资源迅速增长时所面临的海量存储和网络共享问题,可用于已有的、在建的、或将来实施的各种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或数字化图书馆。
3.资源库的建设:网络需要大量数字化教育资源内容的支撑,这导致学校对教育资源库产品的需求不断升温。有些厂商为了赶时髦或搭“资源库”这班车,将相关的、不相关的产品一概称之为“教育资源库”;有些人甚至将做软件剩下的“边角料”、“陈芝麻烂谷子”都装到资源库中;还有人从互联网上随便下载一些内容,拼凑在一起也成了“资源库”。难怪人们评价说,“资源库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一些学校花大本钱买了“资源库”后,却发觉可利用率不高,大呼上当。
教育资源建设仍是重中之重。从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进程看,一般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其重点是建设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大规模地培训教师,以及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第二阶段则从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目标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我们现阶段的课程改革,从其根源上说,也是参考了发达国家的这一进程。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获得了长足发展。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已不再是少数人才能使用的稀缺资源,大多数城市教师和学生都有了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大量的教育教学应用软件正不断涌现。这些为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提供了基本条件。
当前,学校对优秀教育资源的渴望正在与日俱增,以往那些单纯的题库和管理软件,以及那些封闭的、按照开发者固定思路使用的软件,已经无法满足教师们的需要。
教育资源的开发应该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其定位要从目前基于资源的教学转向基于资源的学习。现有的资源库产品都是为教师准备的,以使教师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但是,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将逐步成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网络学习资源,并提供一个理想的网络学习平台,将成为未来的发展重点。
因此,在学校的资源库建设中,自力更新虽然显得慢些,但在教师队伍有相当的能力时,鼓励自行开发不失为一个可行之策。
四、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教育的几条建议
1.要大力促进新工具的使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标志。应用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是否使用先进的工具来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教学效率。要提高学校教育的信息化水平,除了鼓励大家“多用”之外,更要鼓励大家“多用新工具”。教师的信息化手段要从过去的“课件”向“课程”的转变。新工具所隐含的新的教育思想有利于促进使用者的观念更新。为此,应将新工具的推广使用与教师的培训结合起来,专人专职,常抓不懈。学校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专职人员,有责任经常把一些最新工具介绍给学科老师,让他们通过追随技术进步而提高工作效果与效率。
2.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以3到5年为限作一个近景规划。规划时间太短没有连续性,太长难以操作,不易实现。信息化事业的初期是一个“烧钱”的过程,然而钱总不能无限期地“烧”下去,时间一长谁都受不了。因此,要找新的突破口、新的“亮点”,必须在应用上下功夫。如果以“70%的投入在资源建设,30%在硬件”的成功模式为准,参照中国IT权威研究机构计世资讯(CCWResearch)发布的数据看,中国历年来的教育信息化投资存在着持续不断的投资比例失调现象。
从投资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从份额上看依然以硬件投资为主,从投资方向上看以网络建设为主。现在的形势是,如果不及时把这些设备有效地利用起来,建设规模就可能“过热”,也即“泡沫效应”就会出现。任何学校的财力都是有限的,也要讲究效益问题,所以设备建设不可能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亮点”,奢华更不应是教育的门面。
3.建立学校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从事教育信息化探索。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学设计水平也应该从CAI设计进化到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的,其主要教学模式不同于课件的讲授/辅导、模拟演示,而是研究/探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合作型学习。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必须有一套激励机制与支撑系统。
4.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教育信息化是要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因而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不要过分注重学科的知识性学习,而应该关心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问题,特别是要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技术作为获取和加工信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工具。从一般意义上说,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通过信息能力带动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选择决策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学校的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最主要阵地,学校信息化的效率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与效度。困此,应该把学校的信息化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考虑教育“以人为本”的特性进行合理规划,这样的信息化才有助于当代的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傅德荣.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内容与意义[J].教育技术研究,2000,(4).
[2]李敏才,高晓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与实践[J].山西电教,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