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09-10-22 08:13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9期
关键词:目标历史教师

陆 华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要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运用问题教学法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精心设问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1.精心设计趣味性问题。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课前激发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如华东师大版《世界历史》第六单元《英国工业革命》一课的教学,用学生身边存在的事物作为问题设计的情境:提到“工厂、铁路、火车”这些名词,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它们已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哪位同学知道在二百多年前这些最时髦、最新鲜的“名词”是怎么出现的?在以后又对世界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问题一抛出,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扑闪着,急切地想知道结果。

(2)课中激发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巧妙地设计一些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问题,并围绕问题展开活动,以吸引学生不断思考和探讨。如教学华东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日本明治维新》时,就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日本为什么能从一个国土面积狭小且资源匮乏的岛国“脱亚入欧”,跻身于20世纪的世界强国之列,并成为对亚洲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侵略大国?(学生议论回答)。问题:中国在当时相同的大背景下,戊戌变法失败,日本明治维新成功,这是为什么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问:明治改革成功除了因为武装倒幕运动外,还有其他原因吗?(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发言组中心发言人代表交流观点)。整堂课上让学生在问题中思索、讨论、交流,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层次性问题。华东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第22课《美国南北战争》,教学要求达到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教育目标,围绕上述三个层次可以这样设计:

(1)知识记忆层次:美国南北战争的经过、结果、性质是什么?

(2)能力培养层次:为什么林肯当选总统引发了南北战争?战争爆发后,实力雄厚的北方为什么会屡次败北?为什么后来北方转败为胜,取得了最终胜利?

(3)情感价值观层次:林肯是一位资产阶级的领袖人物,林肯政府也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人民为什么还会如此拥护林肯?马克思为什么也给予林肯如此高的评价?学了这一课,针对台湾问题,你有何启示?

这样就深钻并把握了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而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攀升并向纵深发展。

3.精心设计创新问题。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要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表达,积极创新。如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在学完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和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化起步》后,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探究题: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对危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清王朝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其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在近代化过程中,中国除了向西方学习外,还有其他的强国之路吗?事实证明,设计这样较开放的问题能吸引学生去探讨,去创新,从而升华所学知识。

二、恰当提问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教师能否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积极思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的艺术,即能否恰当地提出问题。

1.面向全体提问。提问要区别对象,要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和提问角度。一般来说,针对学困生提问要浅显一些,否则,他们就会丧失信心;而对学优生则应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以启发他们积极思索。如教学《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就可针对学困生提出知识记忆层次的问题,而对学优生则应提出分析理解、思辨判断、比较认识这一层次的问题。每节课都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分层提问,这样既引导了学困生,又推动了学优生,能达到整体提升的效果,尤其是提高了学困生学习的勇气和信心。

2.重、难点处提问。课堂教学是节节有重点,堂堂有难点。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向学生提问,能直接高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如八年级岳麓版历史(上)《辛亥革命》一课,当学生阅读课文,并对课文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后,教师可以针对本课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辛亥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人认为是一场成功的革命,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的观点呢?围绕这一问题,要求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标各是什么?辛亥革命实现了上述哪个目标?没有达到哪个目标?通过设置一个中心问题引发学生们层层思索,就可以有效地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3.于归纳总结处提问。在学习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后,教师出示以下问题:

把大量的文字叙述以表格归纳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做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防止思维方法上的片面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4.于矛盾内容处提问。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去思辨判断。针对这样的教学内容,运用矛盾提问法,引导学生去思考和理解课文。如《辛亥革命》一文中设问: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它取得了哪些巨大的成就?类似的矛盾问题在课堂上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把教学推向高潮,激励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巧妙解答,关键是教师的引领

1.创设民主氛围。民主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努力思索,张扬个性。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先让学生亲近自己,进而才能让他们接受自己的教育。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定要做到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引导其向思维的纵深方向发展;对基本回答正确的学生,在鼓励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查找没有考虑到的方面;对回答问题中错中有对的学生,先鼓励其正确的方面,然后指出错误地方;对答错问题的学生,要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批评;对不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激励、暗示,鼓励他们大胆回答。

2.启发学生的思维。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头脑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课堂中,教师不能简单、机械地把知识观点、思想辩论硬灌输给他们,而应让他们自己解答问题。凡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议一议”的内容,都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凡是学生能归纳总结的,尽量让学生们自己归纳总结,让学生在独立解答问题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当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做好学生解答问题的引路人。当学生解答问题卡壳时,要及时为他们搭桥铺路;当学生欲言而不达意时,要及时、适当的点拨;当学生思维混乱时,要及时帮助梳理。只有这样的教学才可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搭建思维平台。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平台,即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营造宽松的氛围,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话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开展小辩论擂台赛,利用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开展实地走访慰问活动,举办历史黑板报,开展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

猜你喜欢
目标历史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新历史
美育教师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