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的语言和文化的联系

2009-10-21 06:37
科教导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语言文化课堂教学

唐 正

摘 要 本文首先回顾了当前的一些关于在学校课堂上所体现的交际环境的研究,并在一个新的视角上对在课堂上特殊的语言团体进行了新的研究,并着重分析了意义协商和语言输出的作用,目的在于探索课堂模式创新对语言学习的帮助,从而使读者对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的语言和文化的联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语言 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众所周知,语言学习者课外学习的意义是很明显的,而课堂教学作为真正意义的社会文化的语言团体也发挥着重要的重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有共同的目的,分享共同的资源和模式准则去创建语言团体。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作用是很重要的,可以想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赋予学生的学习机会的不同以及这种不同的学习机会在课堂上的不同体现都会使得语言学习者出现不同的发展,而在这一团体中,每位学习者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种把课堂作为发展基础这一理念在应用语言学领域还是一个较新的观点,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活动应该从概念上脱离学习过程,也就是说,教学活动应该使语言学习活动更简单而有意义。而事实上,学习过程被认为是一种内在的、固有的、个体的过程,这种过程依赖于使用不同的认知技能去获得新的信息。这种教学活动被认为是一种过程,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去利用那些认知过程,而那种认知过程基本上不会被改变。因此教学研究主要是去发现一系列途径,通过这些途径,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运用认知过程,其中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发现和分析有关语言和文化的新信息,从而使学习者可以理解并最终从主观上接受这种信息。把课堂作为社会文化实体的理解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英语语言学领域,本文具体分析了课堂作为交际团体的角色和作用,从社会文化学角度去分析课堂教学是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基础。

2 学校和课堂作为交际环境

当前研究的一部分在于把学校和课堂作为交际环境,它们可以为一系列问题寻求答案,这些问题类似于:典型的交际事件和交际活动有哪些?传统的准则和参与者的模式是谁?参与者是谁?他们都充当什么角色?

早期的研究使用Hymes的框架模式去探究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以及他们传统的模式和准则。参与者包括语言文化上各异的学生。Foster(1989)使用Hymes的模式去检验课堂的交际事件,地点位于美国一所大学,一个非裔美国教师去教一群非裔美国学生,他的研究发现,非标准的英语使用者持有各自的社会习俗。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对语言课堂的研究,这些研究都从不同的渠道得出一些数据,不同的渠道包括记录课上的行为,采访教师和学生,以及搜集典型的档案文件。这些研究都从交际的角度把学习者的发展和学习的环境联系起来,从而检验出在学校教学模式中语言使用的内容和形式。研究者的目的在于发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和行为,因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领域,以及参与者对他们所处的世界和位置的理解。其他的研究也侧重于把学习者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同一个更大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条件结合起来。语言学家Canagarajah(1993)把课堂作为他分析的一个单位,在搜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他调查研究斯里兰卡大学里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通过调查研究他注意到这些学生对于在课本上所体现的英国文化表示反感,与此同时,他们却促使自己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进步去学习英语。他得出结论:对于课堂上的完全理解,必须基于对社会政治因素的完全理解。

Duff和Uchida(1997)通过对日本四位英语教师的社会身份研究得出,教师的身份是作为英语语言和文化的指导者和提供者而存在的。他们发现尽管教师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是美国文化的来源,但是他们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作用是很明显的。例如,一位教师会在每天的课堂上强调社会政治问题和大众美国文化。其他教师会通过交际语言去促进自主学习。教师把自身的社会身份定位位文化的来源,是同教师的个人生活环境和职业密切相关,同时也为其在教学活动中充当教师的角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以上的研究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课堂作为正当的社会文化群体的本性。我们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习活动的社会文化复杂性。特别是课堂活动的种类和不同类型,教师和学生在他们语言文化群体里充当的角色,以及教师和学生对他们承担角色的理解对他们所创造的语言环境产生的重要影响。与此同时,我们也了解了社会、经济、历史和政治条件也对本语言团体的社会类型产生影响,特别是教师和学习者所归属的社会实体。

3 课堂话语的角色

一组有关语言和文化在课堂上的研究同课堂教学是如何通过语言而形成息息相关。这里主要是研究课堂互动与学生交际和学术发展的联系。从而浅析课堂互动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3.1IRE

常规外语教学中最基本也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课堂交流。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是或不是的评价,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路线”。但是,这一基本路线对教学效果到底有多人的帮助呢?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否真正掌握外语交流技能?

我们经常说的课堂互动到底是什么?其实,这所谓的互动并小是简单的“行为+反应”,而是两者相互地,有方向性地,有交流地执行语言行为。 有人认为大部分的课堂互动都有着一定的顺序发生的,他把这种顺序模式称为IRE。 I是initiation,通常是给出问题;R是respond,有人回答问题;E是evaluation,对回答做出评价。所以,也可以把其称作“发问——回答”模式。最常见的IRE步骤是由老师扮演提问者,然后是由学生回答,最后老师对其作答给与相应的评价。许多研究都显示,这种IRE模式在西方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

并非所有人都支持IRE这一类型的互动模式。其实,在真实的课堂交流过程中,互动的顺序可以随着不同的教学目的而有所改变,不再是单一的I-R-E,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作出适时的变化。例如,IRIRE,或者IIRRE。除此之外,担任互动各个环节的人选也可以由“老师——学生——老师”变成“学生——学生——老师”或者“学生——学生——学生”,还可以是“老师——学生——学生”等。实际上,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可以有多样的互动形式选择。当学生的回答与答案不符的时候,老师未必需要直接说明。相反,老师可以当场对回答的学生进行与答案相关的提问,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改正错误。

正如我们刚刚所提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起到了关键作用。大部分的学生对老师给与的评价是非常关注的。评价的好和坏,恰当和不恰当都对学生的积极性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了解课堂的交流模式可以帮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IRF

课堂环境下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和合作的交互过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主体间的互动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外语课堂是教师利用话语交际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重要场合,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语言交际活动是促进语言习得的有效手段。而课堂话语是指在课堂情境中使用的语言,由于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特殊的社会角色及他们通常所进行的活动,课堂话语的形式及功能与在其他场景中所使用的语言不同。

为了更好的理解课堂话语的特殊模式和学习活动的联系,Sinclair(1975)和RodEllis(1994)把课堂话语概括为IRF三段模式,即教师的引出语目(initiating move )、学习者的回答语目(respondingmove )和教师的反馈语目(feedback or follow-up move)。大量的研究表明,这种三段式的IRF会话结构在课堂教学语言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在实际教学中,尽管IRF模式呈现的频率较高,但真实的课堂语境下(尤其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IRF已无法满足交际性的课堂组织要求。目前对外语发展的要求不仅只强调语言的准确形式,而且还要求语言内容的交际能力。教师只有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传递的话语信息,适时地增加学生的话轮,才能提供学生更多输出和检验其使用目的语的机会,增强学生使用目的语的准确性和流畅度,从而提高二语习得的效率。

4 结论

由于教和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教室作为发展得重要场所,我们对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下采用的不同的类型的学习团体了解所知甚少。基于我们当前有限的知识,将来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在课堂上应该更充分地了解社会文化世界。现在我们所需要的就是更多的去调查课堂教学所处的具体的社会,历史和政治和文化背景,使学习团体在教室中形成。同时需要做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创造出的不同的方式。一旦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做的,我们就可以作出明智的决定关于我们如何去设计学习者的语言团体,因此可以形成学习者发展的途径,而这种途径被认为是适合其特定的社会、文化、交际和其他需求。

参考文献

[1] Ellis,Ro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Oxford Univerity Press,1997.

[2] Joan Kelly Hall.语言文化与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贾爱武.语言课堂话语模式的分析与改进[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7).

[4]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语言文化课堂教学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谁远谁近?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