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本主义教育中人的定位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2009-10-21 06:37杜安立
科教导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宗教自然社会

杜安立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人本主义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的阐述,对人本主义所要培养的“人”在社会、在宗教、在自然中的地位的描述,以探究人本主义教育关于“人”这样一个教育思想中最本质的问题。文章简要分析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中值得关注借鉴的观念和需要批判的论点。目的是为我们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提供一条思路,避免走弯路。

关键词 人本主义教育 社会 宗教 自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人本主义教育简述

人本主义教育是指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把促进“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与社会本位论和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相对。它们主张教育以人为中心,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注重人的理想、精神性、道德性,重视人文学科和普通教育学,反对教育的功利目的,轻视自然科学和技术教育,反对把人作为工具进行专门的职业训练,重视人的主动性和个性,反对被动性和统一性。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对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把他们的理论观点扩展到教育教学领域形成的。它实际上对西方历史上人文主义教育传统进行了合乎逻辑地借鉴。古代希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对儿童施行体、德、智、美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奠定了人文主义教育的基础。在反对中世纪宗教神学教育斗争中产生的文艺复兴运动,诞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这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阶级的斗争中,在教育领域胜利的体现。它历史性地将人从“神的奴婢”中解放出来,使人以自己的真实身份进行生活和发展。之后,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各种教育思想应时代发展需要而生,他们在相互论争中推动西方教育的发展,但都没有脱离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实证主义思想的泛滥,一种被称为“技术主义”的价值观主导着西方社会。“一方面,物质生活日见丰裕,一方面知识成为工具,人异化为物的现象日益严重。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不仅操纵和控制了社会物质生产的一切,而且加强了对人的心理和意识的输灌。人们普遍面临外部价值标准瓦解的困扰和价值观念丧失的精神危机,因而转向内心世界寻求价值目标。这是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本主义思潮的最直接的社会原因。”豍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理论基础,但人本主义心理学,“不是一个有严密体系的单一学派”,而“是一种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多学派松散联盟”。豎它以自然人性论为哲学基础,并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它把追求人的存在作为核心内容,把人的存在看作是人的潜能得到实现的一种能动的、贯穿一生的动力过程。在他们看来,人性是具有善的内在潜能的存在,教育和培养儿童的目标就是促使人的潜能实现。另外,把丰富人的情感生活看作是发展整体的人不可或缺的因素。并认为情感的发展主要始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2 当代人本主义教育中人的定位

2.1人本主义教育中的人与自然

科学主义教育、理性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等机械地将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仅看到人的生产和人改造生存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的能力、改造自身的能力。它割裂了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智力、情感、意志潜能等非智力特性。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提倡人本身的自然和谐,个体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生理属性与心理属性相结合。特别重视直觉、情绪、潜能等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

科学主义教育片面地把人看作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认为人与环境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与利用,特别是在19世纪开始至20世纪中期,人类对大自然的狂虐侵犯,无度索取,带来了伴随着财富的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资源枯竭,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等。正是科学主义者对自然和人关系错误认识的后果。人本主义教育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更新、更科学的认识。它秉承人文主义传统,提倡人应融入环境、超越环境,而非对抗自然环境,人与自然是和谐的统一体。

2.2人本主义教育中的人与社会

在人本主义者的观念中,人是有血有肉的,不仅有生理的需要,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渴望,本身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且以后者对前者有促进和妨碍的作用为主导。也就是说意志、感情、情绪、直觉与潜能等非智力因素被充分的认识和重视。重视人类潜在能力的挖掘与培养,强调个体的意愿、情感和价值观。马斯洛所提倡的“自我实现” 的完美人性主要指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特性或潜能。人本主义者强调人与社会、个体与他人的和谐与关爱。关爱他人,希望有美满的家庭,渴望在一定的社会集体中建立深情的同事关系等需要,是仅次于最低的生理需要的。提倡人被放到社会群体中来认识,人不仅具有个性的生物个体,而且扮演着自己的社会角色,个体与社会,与其他社会成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本主义者在认识现实方面采取客观的态度。主张认清事实并保持与现实的良好态度;认识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和缺点,采取宽容、恬淡的态度对人对己,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热爱事业,献身事业但不热衷名利;独立自主而绝不孤僻;关心他人、有强烈的同情心,具备身为社会大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具备民主的、平等的社会理念,没有社会阶级、教育程度、政治或宗教从属关系、种族或肤色差别的偏见;将利他和利己统一起来等等。

2.3人本主义教育中的人与宗教

历史上,宗教为古代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今天它尚有未完成的历史任务。在净化人生、寄托信仰、维系社会生活和进行道德教育等方面,宗教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宗教信仰依然被认为是培养完善、完整的人不可缺少的内容。人本主义者也未能例外。弗洛姆认为,信念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而人的宗教信仰则是个体的品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弗罗姆甚至把宗教态度说成是个体品格的一个方面。豏宗教也被当作人本主义教育的内容之一,宗教信仰仍是人本主义培养的新人的品格的重要部分。但是,宗教的观点是将人看作神的仆役,神控制着人。而今天人本主义中的宗教内容是人的一部分,为人的成长与完善服务,人对宗教是自由的,人有主动权,处于中心位置。

3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在反对和纠正传统的教育思想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传统的教育思想提倡理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丰富了社会物质财富。然而,其片面强调知识的学习、忽略个性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实践已经使人逐渐成为知识的奴隶。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教育目标、知识观、教生关系等方面值得我们在当前我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学习和借鉴。

首先,教育目标方面,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促使“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即人的“自我实现”。他它追求内外协调的整体人格的实现。同时换具有创造性的态度和倾向,以及灵活恰当地应付突变情景的能力。这与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所追求的“体现时代要求”,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尤其强调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的目标有共同性。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可以批判性地学习人本主义的有关思想。

其次,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有价值的知识”。 即学习是对人有价值、有益的技能和概念的学习,是对人发展有用的知识的学习,是有意义经验的掌握。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体现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要求,选择学什么及如何去学。这种观点对于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高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设计改革同样具有启示作用,符合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基本目标。

最后,师生关系方面,我们也可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那里得到启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随着自我的形成,产生了希望得到他人关爱的需要,即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指望从有关系的人那里感受到温暖、关爱、同情、尊敬、认可等。有效的教育教学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因而,教师需要有真诚的感情,表现出对学生信任、理解、关心和无条件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情感、欣赏赞扬学生的优点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满足学生希望得到他人关爱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自发、愉快、积极地学习,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也将得到充发发挥。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个体内部具有大量的有助于自我理解、有助于更改个体自我概念、态度和自我主导行为的资源;而且,假如能提供明确的、使人奋进的态度这样一种心理气氛,这些资源就能被开发”。豐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师生关系方面与“素质教育”强调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等新型师生关系有共同的内涵,与现代教育倡导的挖掘人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需要、发展人的个性等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但是,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的缺陷也需要我们在学习中进行批判。人本主义教育片面强调教育的内在价值功能,轻视教育的外在价值作用;重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轻视教育的经济功能;重视教育在展示人的非理性因素方面的作用,而轻视教育在促进科学和技术发展方面的功能;它片面夸大学生的自主性,忽视学习内容的选择的内在逻辑性,过分强调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自主性而忽视学生是发展中的不成熟的、缺乏正确判断力和经验的个体的事实,否定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等等。这些观点是违背教学规律的,是不可能实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目的的。他们忽视了社会环境,社会需求对学生的影响作用的观点也是违背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和违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等。这些观点都需要我们在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加以批判。

注释

①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10:969.

②[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山东:华夏出版社,1987.1.

③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18.

④钟启泉,黄志成.美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宗教自然社会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