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秀
摘要:本文通过对劳伦斯一战前后生活和创作经历以及部分作品的分析,揭示劳伦斯的战争观,特别是战争对劳伦斯小说创作主题的影响。
关键词:劳伦斯;战争观;作品影响
一 、 综述
DH 劳伦斯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反战主义倾向的作家。他写于一战期间及其后的多部作品都引发了人们对于战争意义的反思,也引起了英国当局的恐慌。一战前后正是劳伦斯创作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他本人的生活也因为妻子弗里达是德国人而不断遭到执行英国当局搜捕任务的工作人员的干扰。战争使他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他的创作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笔者认为,由于一战的影响, 劳伦斯的创作思想有所改变。其一,战后劳伦斯的作品呈现了从女性主义到男权主义思想转变的趋势;其二,抨击工业文明对乡村的冲击,追求和谐的婚姻爱情关系, 是劳伦斯作品一直的主题。而在战后, 在这个母题下, 另一个隐性主题——战争对人们心灵的摧残及对婚姻爱情的破坏, 隐含在劳伦斯战后的作品中。 对于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在这个充满战争隐患的新的时代里仍有现实意义,也是劳伦斯研究多元化的一个体现.
二、一战对劳伦斯本人的影响
开始于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劳伦斯的生活和写作生涯的转折点。1912年5月,沉浸在刚刚失去母亲的巨大悲痛中的劳伦斯和诺丁汉大学威利教授的妻子弗里达一见钟情,随后私奔去了意大利, 后到德国并计划游历其他国家. 然而,1914年8月,一战的爆发彻底打碎了劳伦斯刚刚开始的追求新生活的梦想。 理查德·奥尔丁顿在他写的《劳伦斯传》里描述到:“六个星期后,战争的钢铁风暴横扫欧洲,席卷整个世界,……劳伦斯没按他希望的那样回伦敦只呆二三个月,而是住了五年半时间,在这期间,他忍受了奇特的苦难和灾难, 他变得身无分文,受人恶意中伤,遭受迫害, 成为一名弃儿,拼命地、几乎是失去理智地去与发疯的世界争斗,与他自己痛苦和分裂的精神争斗,他变得越来越苦涩和苦闷,终于他逃离现实,流落他乡。”确实,战争改变了劳伦斯的生活及写作计划,搁置了他漫游世界的梦想。1914年9月15日, 劳伦斯在给他的出版商平克的信中写到:“多么悲惨的世界!多么愚蠢的战争!” 他甚至曾经声明说,他不喜欢战争,因为“它阻碍了个人的行动”。 直到此时,劳伦斯对战争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只是因为战争极大地影响了他本人的生活,从而激发了他对战争的仇恨。但这也许是作为纯艺术家的劳伦斯最初对于战争的一种真实感悟吧!一战期间的1915年正是劳伦斯艰苦创作他的小说《虹》的时候,而经济的困顿更使他焦头烂额。他急切写信给他的代理人:“请一定帮我弄点钱, 行吗?今天,我听见狼在抓我的门。” 劳伦斯的妻子弗里达也在她写的回忆录《不是我,是风》里对战争对劳伦斯的影响作过真实细微的描述。她曾这样写到: “劳伦斯不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一生都在战斗。但他竭尽全力在谴责这次世界大战, 非人性、机械、纯粹的破坏!莫名其妙的破坏!”。“战争,又是战争!劳伦斯感到,这无异于一种致命的疾病,人类尊严的崩溃”。战争使劳伦斯处于更加贫困的境地,征兵的威胁也使身患肺病的他处于胆战心惊的状态。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劳伦斯的心理影响是深远的。经济的困顿, 征兵的威胁, 安全的隐患,疾病的折磨使劳伦斯在精神上处在崩溃的边沿。从文学创作上来说,这次战争使处在浪漫主义和传统主义创作中的劳伦斯几乎迷失了方向。
三、一战是劳伦斯创作的转折点
众所周知,战争的经历无论对劳伦斯的生活或是创作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正如尼尔·迈尔斯在他的评论文章《劳伦斯与战争》中所写,把他“从一个在传统小说中做象征主义尝试的作家转变为狂放不羁、不蹈常规、富于广泛的想象、且具有几分喜剧色彩的宣传家”。“如果认真对待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就必须认真看待劳伦斯,因为劳伦斯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了殚精竭虑的反思;为此就必须十分认真地思考那些使许多读者对劳伦斯望而却步的根源———那种纷纷嚷嚷、风狂浪激的混乱局面以及为填补战争所造成的空缺而对狂飚的追求。”
首先, 战后,劳伦斯的男权思想在作品中逐渐占支配地位,和他以前的女性主义观点形成鲜明对照。对于广大妇女来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她们带来了选举权,改变了她们的自我意识,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的解放。令人不解的是,劳伦斯却在战后走上男权主义思想道路。战争初期,劳伦斯仍然主张有必要弘扬女性的声音,使生活经历中有关妇女的一面加以发扬广大。但奇怪地是,在战争结束时, 劳伦斯的的态度突然转变, 把男权至上思想奉为信条。 这一思想在1918年劳伦斯写给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信中有明显流露。“我确实认为妇女必须把某种优越地位让给男人,男人也应该当仁不让。 我确实认为男人必须勇往直前地走在他们女人的前面,用不着瞻前顾后,去问他们的女人是否首肯。妇女也必须毫不犹豫地跟着她们的男人亦步亦趋地向前走。”
在他的小说《出走的男人》(大部分完成于战争期间)里,劳伦斯的反女权主义思想就已初见端倪。 作品中的主人公里力认为,“我们要么爱,要么统治。一旦爱的模式改变——它必须改变, …… 男人们就必须明确自己的方向,女人就必须向男人身上的强大的权力的灵魂屈服,为了她们的生存。”很显然,里力的观点是劳伦斯战后男权主义思想逐渐上升的明确体现。在另一部长篇小说《恋爱中的女人》 (完成于1916年)中, 女性形象的塑造比起它的姊妹篇《虹》,女性主义色彩要损色得多。 在《虹》中独立自主,激进勇敢,极力追求与男子平等权的厄秀拉在《恋爱中的女人》中不见了, 而成了另一个为了爱情变得服帖而又无知的厄秀拉。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里,劳伦斯极力渲染的阳物崇拜意识把劳伦斯男权主义思想推向极致。
再次, 战争引发了劳伦斯对战争问题的思考,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对和谐的爱情及婚姻生活的摧毁成为他战后作品的一个隐性主题。在一战前的作品中,劳伦斯重在描写工业革命对农村美好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及工业文明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扭曲,希冀建立和谐美好的两性关系。这些主题唤起了人们对工业革命的憎恶,对田园牧歌式的美妙的英格兰乡村的留恋,以及对美满和谐的爱情境界的追求。也真切地体现了作为作家的劳伦斯的理想主义及浪漫主义色彩。而在劳伦斯写于战争期间及战后的作品中,我们始终可以感受到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阴影, 感受到劳伦斯小说的现实主义色彩。如前所述,劳伦斯本人也饱尝战争之苦。劳伦斯是一个典型的以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而创作的作家。深受战争之苦的他不可能在他的作品里完全忘却战争。从另一方面,战争摧毁了无数家庭。孩子失去了父亲,妇女们失去了丈夫。而作为以描写男女之间的关系为主要主题的作家,劳伦斯不可能对战争对家庭,确切地说是对男女之间关系的影响,无动于衷。因此,笔者认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及对和谐的爱情婚姻生活的破坏是劳伦斯战后小说创作的一个隐性主题。
写于一战期间,并于一战中(1915年)出版的代表劳伦斯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虹》是第一部体现劳伦斯战争观的作品。战争对主人公命运的影响在作品的最后得到明确揭示,也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射和谴责。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厄秀拉和安东·斯克利本斯基有一场关于战争的讨论。安东把上战场看作是为民族献身的无上光荣的事情,而厄秀拉则对战争充满仇恨和厌恶。英国在南非对布尔人宣战,斯克利本斯基真的要上战场了,厄秀拉感到十分不安。作品描写到,“当人们开始组织起来,准备进行战斗的时候,她却感到仿佛整个宇宙的支柱正在嘎嘎作响,整个世界很快就会坠入一个无底的深渊里去了。”战争观念的分歧,斯克利本斯基的参战出走,以及他最终到英属殖民地印度任职,彻底地割裂了他和厄秀拉之间的关系, 也宣告了厄秀拉所追求的爱情的必然结局。在此,战争又一次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虹》也因谴责了战争而触怒了英国当局,被冠以“淫秽”的罪名而遭查禁。
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里,劳伦斯在小说的一开端便明确指出,“我们的时代说到底是一个悲剧性的时代,大灾大难已经发生,我们身处废墟之中。” 这些描写把女主人公康妮的爱情悲剧的产生放置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人们在战后的废墟里延口残喘, 在爱情的废墟里苦苦挣扎。正如许多英格兰人一样, 康妮的青春和爱情也被埋在了战争的废墟里。劳伦斯描述到, “战争使她头顶的一方天塌了下来.她明白,她明白,人必须活下去, 必须学会适应。” 生机勃勃,健康美丽的康妮遭遇了怎样的战争之苦呢? 战前的康妮追求美好的艺术境界和理想主义政治,生活在爱情的甜蜜和青春的憧憬里。然而, 战争刚一开始的圣诞节前,她的恋人就死于战场,永远地不复存在了。在战时的忙碌里和失去恋人的痛苦里,康妮结识了克利福德,一个贵族出身的陆军中尉。 “在风雨飘摇的1917年, 他们结了婚。他们就像是站在一条即将沉没之船上的两个人,相依为命。”劳伦斯以极其形象的比喻暗示了他们在战时的结合也必然会成为战争的牺牲品。不出所料,1918年,婚后不到一年,上了战场的克利福德那几乎五零四散的身体被送回了国,下肢永久的瘫痪了。这就是康妮新婚不久的丈夫。“他受到的伤害太大了,终生残疾给他的心灵以极大的打击,他无法再轻松,无法再自然。” 战争先使康妮失去了心爱的恋人,后又使新婚不久的丈夫身体永远的残疾,成了一个废人。战争给康妮的生活罩上了永远的阴影, 也给她套上了无形的枷锁。整个小说,没有对战场场面的直接描述,但读者透过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战争的无情和残酷。康妮的悲剧只是战争给社会带来的悲剧的一个缩影。无数个康妮式的悲剧女性要在战后的漫长岁月里体味战争带给她们的永远的悲哀。劳伦斯的另一部写于一战期间的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使读者透过作品看到了一个弥漫着凄凉和死亡的荒原。这正是战后欧洲及劳伦斯个人心境的一个写照,也是战争对人们心灵造成永远的创伤的一个映射。这个荒原不仅是自然的荒原,也更是战争过后人们残缺的心灵的荒原。
四、结语
劳伦斯反对战争,但决不是某一政治信仰的盲目追随者,而是一个决不向现实社会妥协,勇敢地和现实相对抗的斗士。他借助作品向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束缚人性的旧道德观挑战,向破坏和谐美好的田园风光的工业文明挑战,向摧毁人类幸福及和平的非正义战争挑战。所以,他的作品多为现世政府所不容, 历尽曲折之后,终于在历史的大潮大浪里闪现出点点金光。时至今日,当我们打开劳伦斯一部部作品的时候,我们仿佛听到了劳伦斯为人类文明进程而敲响的嘹亮的警钟,仿佛看到了人类发展应遵循的精神轨迹。倡导保护自然环境,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反对战争,这是20世纪初的小说家劳伦斯,对人类最真切的关怀。劳伦斯不仅是杰出的小说家,也是人类文明的预言家。他的作品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仍然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蒋炳贤选编《劳伦斯评论集》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2]理查德·奥尔丁顿 著《劳伦斯传》,黄勇民 俞宝发译 东方出版社, 1999。
[3]弗里达·劳伦斯 《不是我,是风》 姚既荣译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6。
[4]刘洪涛《荒原与拯救:现代主义语境中的劳伦斯小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