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对尼采的接纳与疏离看鲁迅对中西文化的态度

2009-10-21 06:37屈连胜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人民文学出版社尼采超人

屈连胜

摘要:鲁迅之所以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巨人,伟大的思想家,其中的一大原因是他能够辩证地对待中西文化。他在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同时,还能够认真地整理古籍并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面对西方文化,他绝不盲从,而是批判地吸收。鲁迅思想是受过尼采深刻影响的, 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鲁迅却并没有被尼采盲目地牵着鼻子走,而是根据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和自身的特定条件与尼采思想进行了有益的对接,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对之进行了合理接纳,对于尼采思想消极性的一面也进行了有力的批判。鲁迅这种自觉地文化选择意识对我们当今这个较为浮躁的快餐社会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尼采;接纳;疏离;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批判;选择

向西方学习, 引进西方文化是晚清以来尤其是“五四”时代知识分子们共同的追求。鲁迅早在“五四”运动以前就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主张, 并初步阐明了接受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鲁迅一生思考的都是心性层面的问题, 主张“尊个性而张精神”, 关注人性的健全与解放, 这是他对外来文化的评判尺度和择取标准。他不拘国别, 对西方近代文化作宏观整体的辨析和借鉴。他反对科学泛化对人文精神的抑制; 提倡民主平等, 又反对绝对平等, 强调民主要建立在民众人性健全的基础上; 他吸收尼采“超人”哲学中对个体的重视, 又扬弃了其极端个人主义的观点, 鲁迅向西方文化学习时呈现出不拒斥、不盲从、批判性吸收的特点。

20 世纪初, 本着“走异路, 逃异地, 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的想法, 鲁迅抵达日本求学。他买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这是鲁迅接触尼采的开始。至“五四”高潮到来, 尼采学说在中国广泛传播, 鲁迅与尼采进一步接近。1918 年, 鲁迅用文言文从日文翻译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言的一部分。1920 年, 他又用白话文从日文翻译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的全部, 并发表于《新潮》第二卷第五期, 同时指出“尼采的文章即是太好, 本书又同箴言集成, 外观上常见矛盾, 所以不容易理解”。可见鲁迅对尼采已有相当自己的见解。这一时期, 鲁迅多次在文章中引用尼采的文章或联系尼采的思想来分析问题, 以至于《热风》出版以后, 鲁迅被誉为中国的尼采。

鲁迅与尼采的遇合, 与其特有的个性、禀赋有关。鲁迅是现代中国反对旧传统、旧文化最激烈的人之一, 他偏执、多疑、固执、勇于反抗并多少有一点情绪化的个人禀性, 都与有着极强的心力, 纵横于人的尼采产生了心灵深处的共鸣,这与尼采直面人生悲剧, 勇于与悲剧命运抗争的精神更为接近。鲁迅与尼采都是孤独型天才, 是社会流俗的反抗者, 又往往不为“群”理解, 被“群”疏离, 明显带上了一种悲剧性的色彩。

鲁迅认为尼采“先觉善斗之士”张扬“主观”精神的做法值得仿效。他提倡尼采的超人观念,即那种从情感出发而又能勇猛奋斗、具有坚强毅力的“意志绝世”。在此基础上, 鲁迅进一步发挥, 提出了“掊物质而张灵明, 任个人而排众数”的“立人”理念。在鲁迅看来“人既发扬卓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在《摩罗诗力说》一文, 鲁迅更是发出了“精神界之战士”的呼唤。这些都可视为尼采学说对鲁迅思考国家民族前途的潜在影响。鲁迅的“精神界之战士”“无不刚健不挠, 抱诚守真; 不取媚于群, 以随顺旧俗; 发为雄声, 以起其国人之新生, 而大其国于天下。”

但鲁迅从接受尼采之初起, 就以一种“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的, 自己来拿”的勇气对尼采学说进行了批判式的吸收。如对尼采著名的超人学说, 虽然早在《文化偏至论》中鲁迅就把它作为西方思想传统纠偏的有效方式予以推崇, 并由此引出其“立人”启蒙主义等主张。在《破恶声论》中, 鲁迅又说:“至尼怯氏, 则刺取达尔文进化之说, 掊击景教, 别说超人。” 明确认为尼采的超人是人类进化的一个目标。但是, 鲁迅对尼采超人“偏至”的一面又始终是警醒的。早在《随感录·四十一》中, 鲁迅就断言:“尼采式的超人, 虽然太觉涉茫, 单就世界现有人种的事实看来, 却可以确信将来总有尤为高尚尤近圆满的人类出现, 到那时候, 类人猿上面, 怕要添出‘类猿人这一个名词。”这段话已经带有一点嘲讽的痕迹。1934年, 鲁迅写《拿来主义》时, 又说:“尼采自诩过他是太阳, 光照无穷, 只是给予, 不想取得。然而尼采, 究竟不是太阳, 他发了疯”。第二年,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言》中, 鲁迅又进一步指出尼采的超人所学只有两条出路。“一条是发狂和死, 一条是收缩为虚无主义者……成为沙宁之徒, 只为以一无所信为名, 无所不为为实了”。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 不仅批判了尼采的思想, 同时也批判了那种“彼此都不能解”的“格言式”的文章。可见, 鲁迅一生对尼采超人哲学确实有一个从吸取到批判的过程,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 吸取始终是一种拿来主义式的汰选与化用, 始终是以批判的眼光在吸收。

鲁迅认为, “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去“占有, 挑选”, 根据不同的情况, 对中外文化遗产“或使用, 或存放, 或毁灭”。他用极通俗形象的语言说道:“看见鱼翅, 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 只要有养料, 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看见鸦片, 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 只送到药房里去, 以供治病之用”,“只有烟枪和烟灯, 虽然形式和印度, 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 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但我想, 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 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这种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 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态度。在这一问题上, 鲁迅不仅高于他的同时代人, 而且也为后世指明了方向。

鲁迅成为文化伟人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他不但勇于吸收, 而且还善于创造。他认为: 一个上升的民族决不墨守固有成法, 而是有魅力取用外来的东西,“就发中将彼俘来一样, 自由驱使绝不介怀。”鲁迅坚决反对闭关锁国, 闭目塞听的态度, 同时他又反对匍伏人前, 盲目搬用。他主张“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大声疾呼要实行“拿来主义”,“或使用, 或存放, 或毁灭。”这样一来,“主人是新主人, 宅子也就成为新宅子。” 鲁迅自己就是这种有择取、有改革的“拿来主义”的先驱。

鲁迅既痛感于封建势力的腐朽和黑暗,也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种种弊端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怀疑。鲁迅之所以接纳尼采思想是认为它既可以有助于自己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的诸多弊端,也有助于自己认识和批判西方的物质文明和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变形,更重要的是,鲁迅以为尼采的超人哲学指示了一种救国的方略。“五四”运动的爆发,使鲁迅受到极大的震撼,他看到了潜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力量,尼采的超人学说在鲁迅的思想里失去了原有的位置,鲁迅认识到它的渺茫和空泛了。对于中国社会的现状,前途和命运,他陷入了苦苦思索乃至彷徨之中。他意识到尼采的哲学是一种非理性的虚无,用以作为救国纲领,只能导致空虚。1926年当鲁迅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后,他才意识到他已经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有力武器,他开始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以及阶级论的观点来分析中国的社会、历史和现状,走向了对尼采的彻底决裂,同时也完成了尼采式的个人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由此可见,鲁迅在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同时,还能够认真地整理古籍并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面对西方文化,他大胆地拿来,绝不盲从,而是批判地吸收。鲁迅这种自觉地文化选择意识对我们当今这个较为浮躁的社会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中国大陆的许多青年人,尤其是80后90后的当代青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许多人一味追求快捷的社会,即“快餐制”,他们爱情快餐,物质享受快餐,处处以我为圆心,凡事都讲究“超前享受”。这些人心浮气躁,盲目地学习西方所谓的“人性化”文明,一味追求“性解放”,欣赏西方所谓的“人权”与“民主”,已经达到了“矫枉过正”的程度,他们把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抛之脑后,张扬所谓的个性发展,物欲横流、性灵泯灭,已出现了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全中华民族的高度重视。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应该像鲁迅那样,既是糟粕的批判者, 同时又是精华的继承者、价值重估者,同时需要大声“呐喊”:继承和发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参考文献:

[1] 鲁迅. 狂人日记[ A] . 呐喊[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 鲁迅. 青年必读书[ A] . 鲁迅全集: 第三卷[ 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3] 何锡章. 鲁迅读书记 [M] .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4] 鲁迅. 破恶声论[A] . 鲁迅全集: 第八卷[M]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5] 鲁迅. 呐喊·自序[A] . 呐喊[M]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6] 刘卫东, 等. 尼采学说与新文化启蒙[J] .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 , 1994,(3)。

[7] 唐弢. 鲁迅杂感[ J] . 鲁迅风·创刊号, 1939,(1)。

[8] 鲁迅. 文化偏至论[A] . 鲁迅全集: 第一卷[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9] 鲁迅. 摩罗诗力说[A] . 鲁迅全集: 第一卷[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10] 鲁迅. 随感录·四十六[A] . 鲁迅全集: 第一卷[M]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11] 鲁迅.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A] . 鲁迅全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12] 鲁迅. 随感录·四十一[A] . 鲁迅全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

[13] 鲁迅. 拿来主义[A] . 鲁迅全集: 第六卷[ M]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14] 鲁迅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 1 页 共 3 页。

猜你喜欢
人民文学出版社尼采超人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蛋超人
飞越超人
超人
我想变成超人
一个作为音乐家的尼采——尼采音乐思想探析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尼采对修辞学的贡献
尼采的语言本体论预设
多看善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