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视野下的因材施教

2009-10-21 06:37尹兆军
教育科学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校本特色

尹兆军

摘要:在因材施教面临着现实困境的时代背景之下,校本课程开发为我们挖掘与扩展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价值与规诫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特别需要、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是校本课程的三个基本特点。这三个基本特点赋予了因材施教以新意并改变了其存在状态,使其原有价值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视角下得以突破和超越。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289(2009)08-0011-03

“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从春秋时期流传至今,其对教学的指导价值与规诫意义虽不曾衰减式微,但我们依旧希求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这一教学原则的规诫意义与指导价值有新的挖掘与扩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对作为舶来品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讨论和研究不断升温,这无疑为我们实现上述愿景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与契机。一个是传统教学原则,一个是现代课程理念,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视野下对“因材施教”进行新的阐发与解释,这能使我们真正做到贯通中外、融汇古今。而这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理论探讨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一、因材施教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论语集注》)之后,“因材施教”才成为一种教学原则正式确定下来。具体来说,“因”是依据、遵循、按照之意,“材”则是指人的资质、能力,“因材施教”的原意就是指根据人先天的资质与能力倾向的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然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之下,“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的境遇却不容乐观。

从组织形式来看,“因材施教”产生于个别教学,而当前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将从个体教育教学中得出的教学原则用于群体教学,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出现难以调和的局面:班级授课制主要追求规模效益,表现出集体授课、统一要求、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特征,与“因材施教”所要求的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是背道而驰的。致使学生个性发展的全面、自由、和谐等方面被明显弱化。学生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为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以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在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教学的情况下。要求时间与精力有限的教师掌握每位学生质与量的个性差异,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尽管人们试图通过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来摆脱“因材施教”所面临的困境,但治标不治本,“因材施教”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落实。

二、校本课程及其基本特点

“因材施教”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要求我们必须从理念与实践两个层面重新认识这一教学原则,而校本课程开发理念从国外的引介和在国内的践行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完成上述任务的新视角。

(一)校本课程的界说

关于校本课程的界说。有研究者从课程形态或类型的层面出发,认为校本课程是校内外人士联合努力,针对学校之需求及学校与外界之关系,进行整体的思考与安排。设计与发展出深具学校特色及符合学校需求的课程。也有研究者从课程管理或领导的视角出发,认为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校本课程兼具上述两种代表性界说所具有的特点。我们可以把校本课程界定为:由校长组织领导的、本校教师设计编制的、课程专家及其他校内外人士(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员)参与开发的,能够体现学校特色和学生特别需要,主要以选修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呈现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则是指校本课程从规划设计到实施评价的连续的、动态的生成过程。

(二)校本课程的基本特点

第一,体现学校特色。学校特色是指教育者从学校实际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挖掘、继承发扬并积极创造某一方面的优势所形成的有鲜明个性、独树一帜、成效显著的办学理念和模式。为什么校本课程能够体现学校特色呢?从校本课程的内容来看。学校在选取课程资源时,既针对了学校的实际情况,又考虑到学校的优秀传统,使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能够做到在继承中创新,体现出其独特之处。从校本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无论是选修课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其课时安排和组织形式都由学校自主决定,而不是国家统一安排,这种课程权力的下放,使学校的课程结构别具一格,课程实施丰富多彩,更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创建。

第二,满足学生特别需要。国家统一的核心课程是以学生的一般学习需求为基础的,难以估计每个学校、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而校本课程开发为发展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采取相应的课程策略提供了可能和条件。这是因为,校本课程是以学校实际情况为基础。是在教师对本校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等发展水平充分了解的条件下而开发的,其实施照顾到了本校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例如,一些学生对某一知识领域兴趣浓厚,或对某些实践问题特别关注。或对国家课程某一学科内容的广度、深度不满足等。这些都体现出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这些需要是大一统的国家课程所无法满足的。而学校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设选修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则能弥补这一不足。

第三,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考虑学校特色的创建和学生特别需要的满足,而对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特别需要了解得最充分、最全面的,则是担当教学工作重任的教师。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从课程规划和设计到课程实施,再到课程评价,教师都应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人物和主导力量。校本课程开发一旦离开了教师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是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三、校本课程开发视野下因材施教的存在状态

从总体上看,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都有统一的规定,但是,这种规定只能是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几乎不能照顾到各校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性。而且,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也很难满足当今时代丰富多样的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要求。具体来说,由于受家庭以及当地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认知、态度、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差异性与特殊性。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而且体现在班级与班级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这就要求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亦即学校要根据具体的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环境以及教育者的办学旨趣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因此,在课程实

施方面学校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实现学生的差异发展。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视野中,“因材施教”的教学价值是对其原有价值的延续和超越。延续,是由“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本身的生命力所决定的;超越。则是由校本课程的基本特征所赋予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因材施教”的存在状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一)从满足学生需要出发理解因材施教——因需要而教

如前文所述,“因材施教”的原意就是指根据人先天的资质与能力倾向的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这是对“因材施教”传统意义的理解。但是,将“材”的实质理解为先天因素却极难把握,且具有不可忽视的片面性。在现代意义上,“材”不仅指人的倾向、能力和资质,而且还应包括需要、兴趣、情感、意志、价值取向等,在这些因素中有的是与生俱来的且稳定性较强,而有的则在后天生成、可塑性较强。“因材施教”便是要依据或遵循受教育者的这些先天的乃至后天的不同因素进行综合的教育活动,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都有失偏颇。校本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够使学生的特殊需要得到满足,而这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依据。学生需求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从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和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上都能体现出来。而校本课程主要以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这与“因材施教”所要求的从学生的特别需要出发开展教学活动不谋而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需要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但学生的需要主要是指向后天发展的。在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指导下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使得依据学生的先天及后天因素所进行的综合、全面的教育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总之,“因材施教”就是既要满足学生先天所具有的发展潜质需要,也要满足学生在后天成长中所形成的新的发展需要;既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发展需要,也要满足同一学生的不同层面发展需要。“因材施教”实质上是“因需而教”。

(二)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出发理解因材施教——有资源可教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们往往从主观上要求教师去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却忽视了“因材施教”的客观条件。在校本课程的视野下阐发“因材施教”的意蕴,除了要从人的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角度对“材”进行扩展性的理解,还要进一步从主观的人和客观的物的角度对“材”进行突破性的理解。所以。“因材”不仅应指根据学生的不同资质和需要,而且还应指“凭借适当的课程资源”。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要求教师实施“因材施教”原则却不能提供合适的课程资源,不赋予教师一定的课程开发权力,教师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深感无奈。校本课程开发则能解决这一问题。因为。校本课程存在的根本意义在于它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教育环境的多样性,它能够直接服务于学生的差异性和教育条件、情境的多样性。这主要体现在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者,被赋予了一定的课程权力,并且在开发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他们能够在充分了解本校学生认知、情感、价值观发展特殊性的基础上,发挥出教师理应有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寻找到既具学校特色又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资源,真正做到“材”有保障、有“材”可“因”,而不至于使“因材施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得不到贯彻实施。总之,“因材施教”就是赋予教师一定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进一步挖掘和开发现有的独特的教育资源,最终实现有资源可教。

(三)从学校特色出发理解因材施教——为特色施教

如上文所论述,“材”不仅指学生的不同资质和需要,还指适当的课程资源。不可否认,承载着学校特色具体内容的“材”是校本课程开发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之一。校本课程成熟后又能反哺学校特色,使其更为丰富多彩、别具一格。从这一层面来说,校本课程开发促成了学校特色与因材施教的良性循环,因为因“材”施教的过程也就是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作为“材”的学校特色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客观条件,因材施教最终又促进了学校特色的优化与完善,从而实现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的目标。

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切入点。挖掘现代课程观下“因材施教”的意蕴,即“因需要而教、有资源可教、为特色施教”,最终追求的是学生全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下面四个比喻最能表达我们的希冀:种校本课程之树,培“因材施教”之土,开学校特色之花,结学生发展之果。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校本特色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