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益中
江苏是一块神奇的土地,遍浸吴韵汉风。生于此地的周梅森由此尽得吴地的风流,秦淮的浮糜,汉地的沉雄和北方的粗犷。同时,从矿工到作家,从作家到商人,从商人到股民,从股民到官员,从官员再到作家,丰富的生活经历给了他多重的体验与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因此,他能够在得尽地利的基础上,娴熟地操持着几副笔墨:历史题材写尽对历史的感慨,政治小说写尽对现实的感慨,经济题材写尽对市场的感慨。历年来,周梅森有《周梅森文集》(十二卷)、《周梅森政治小说读本》(三卷)、《周梅森反腐经典小说》(五卷)、《周梅森读本》(七卷)等著述52种,书籍印刷销售200万册,由他的作品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有8部。他的作品不仅让广大读者观众喜闻乐见,而且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奖项: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中国电视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艺术20年突出成就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从小说到电视剧.从单纯地编剧到参与投资和决策,一条“周梅森牌”的作品产业链已逐渐形成,周梅森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引人关注的人物之一。
个性历史的天空
1983年,凭《沉沦的土地》震动了当时文坛之后,周梅森便如矿工掘矿井一般挖掘着一个时光的遂道,找到了发挥自己艺术才情的题材领域与表达方式,创作了“历史·土地·人的煤矿系列”(《喧嚣的旷野》《崛起的群山》《庄严的毁灭》《黑色的太阳》《黑坟》)、“战争与人的抗战系列”(《军歌》、《冷血》、《国殇》、《孤旅》、《大捷》、《事变》、《荒天》、《焦土》、《沦陷》)与“女性系列”(《沉红》、《孤乘》、《家仇》、《心狱》、《孽海》)等二十多部中、长篇历史题材小说。在作品中,周梅森总是带着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对历史和人进行深度的关注和反思,去穿透时间所造成的层层雾障,去体验和审视那些属于逝去的时代,去把握历史的真实形态。
做过矿工的周梅森将自己的童年经验和在深层的地下对于历史的敬畏与勘破的感觉深深地灌注于他的作品中,传达出一种浓重的沧桑感与粗砾感。《沉沦的土地》以民国八年的兴华煤矿采煤造成的地表陷落为起端,切入到已经发黄的历史深处,形形色色的人物登场,酿发了各种各样的冲突。接着推出的《庄严的毁灭》以台儿庄战役为背景,围绕战区内最大的煤矿公司——中国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的撤退事宜展开。《崛起的群山》展示了中国煤矿发展的艰难。《喧嚣的旷野》将年代推到光绪年间,写出了官窑与民窑的矛盾与斗争,民窑遭禁,官窑也被封禁,一个关于大清王朝的神话结束了。《黑色的太阳》是矿乡系列中离现在年代最近的一部。新一代的民族资本家贺绍基,是又一个集智慧与爱国热情于一身的民族资本家形象。长篇小说《黑坟》的隆重推出为整个“矿乡”系列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周梅森正是把“史”作为背景,把审美焦距始终对准“史”中的人,对准人的灵魂深处和性格世界,把“史”中的人作为艺术探寻的中心点,在对土地、历史、人的探索中流露出来了深层的历史意识和人性意识。
结束对煤的采掘后,周梅森在战争题材领域又找到了一片崭新广阔的天地。1986年他推出了《军歌》,开始加重对人的内心思想和潜意识的把握和描写,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性格的挖掘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深度。《冷血》描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国殇》作于1987年,采用上、中、下三篇的结构形式,分别以三个人物为描写重心,暗示出小说中新二十二师的权力更迭。《孤旅》诉说了“关于金钱的梦幻”。《大捷》讲述着一个悲怆的故事。《事变》写一个封建割据的独立王国在战争中崩溃的故事,这种封建的精神依然没有被割断;《荒天》深刻展现了“曲线救国”的将军们在民族危亡时的种种嘴脸以及他们的沉沦与崛起;《沦陷》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各色人物的精神状态,道出民族心理中的弱点和痼疾。在这些作品中,周梅森力图以个人的眼光去洞穿为主流意识形态视野所遮蔽的历史层面,从主流意识形态视野的缝隙中透露出历史的隐秘和个人对历史的体悟,再从个人对历史的体悟中品察到战争对民族精神的重构和再造。同时,也传达出了他独特的历史观:历史是在人类前仆后继的牺牲中艰难前行的,又正是变幻无常的历史进程凸现出人类抗拒命运的主体力量。
唱完悲壮的军歌之后,女性成为了周梅森作品表现的重心。《沉红》是一篇颇让人为之动容的小说:《孤乘》讲述卜守茹从一个弱女子到一城轿主的故事;《家仇》写了弱女子玉环从小立志为父报仇,在依靠胞弟、丈夫未果后,亲身上阵,枪杀仇人后又举枪自杀的悲怆故事;《心狱》是与苏童的《妻妾成群》风格及氛围相近的一篇,《孽海》则写出了一段令人哀惋的畸恋。在这个系列中,他以民间的历史观念评判历史,大胆挑战政治视角对历史理解的垄断。
周梅森的历史小说都深入进历史深处,远者到晚清,最近的也写到解放前,取材的历史性却未影响作品的当代性。矿乡系列是对以往阶级起伏斗争历史的梳理,使用的是客观的视角;战争系列是以自己的想像对于那种战时状态的反映,传达的是“历史是一个过程”的观念,写出的是主观的历史;女性系列则有其消遣特征,以历史为背景编造小人物的故事,是对历史的一种笔墨游戏。总之,他的历史小说善于将人置于绝境,再来挖掘人性的真实,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并且以现代的眼光烛照历史,用理性的睿智反思历史,用一种“大的历史观”来审视历史的创作,以自己独特的书写对历史做出了诠释,显示了文坛上已少见的深度与深刻。
中国当代政治小说第一人
20世纪90年代初,周梅森就开始投身商海。他做过房地产开发、包工头、实业经营、证券投资,这些经历都成了为他政治小说丰富的素材。特别是1996年,周梅森回到家乡徐州市政府做起了副秘书长,使他对官场有了相当的了解。五年投身商海的一波三折加上两年的挂职政府官员的生活,成就了周梅森的首部政治小说《人间正道》。此后,周梅森相继创作了《中国制造》、《至高利益》、《绝对权力》、《国家公诉》、《天下大势》、《我主沉浮》等在国内外影响巨大的长篇小说。他以独特而又锐利的眼光,在字里行间通过他笔下一个个诱人的故事对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做着精彩的点评,吸引着了人们的关注。作品也赢得了读者、观众的喜爱,专家的叫好,市场的叫座;甚至被官方钦定为党员政治学习教材。在当代中国文坛迅速掀起“周梅森政治小说热潮”,周梅森也被称为“中国当代政治小说第一人”。
周梅森政治小说的成功之处,关键在于关注改革历程,关注民生,关注官场现实,于它们传达了时代渴望政治文明的深切呼声,在于其中传达出来的批判的勇气和精神。同时,他写了官场和权力,反映了基础建设、经济转轨、政治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等方面情况,把改革中纷繁复杂的矛盾写得淋漓尽致,把官场心态和处世规则写得细致入微,从那些或大
气磅礴或微不足道的事件描写中,向世人展现了商场、官场的复杂,展示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改革进程艰辛,阐明了今天成就的来之不易。《人间正道》写了一群干事的人和不干事的人的矛盾,在这部作品中,他提出的一个观点是:不干事就是最大的腐败;《中国制造》写了两名共产党员干部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观念的碰撞和冲突,探索了制约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体制问题;《至高利益》写了一个市委书记上任后面对,一座城市历届一把手的政绩工程的抉择,追问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最高利益。《绝对权力》以反腐为主线,探讨的是作为我党的高级官员如何正确地行使权力、维护权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周梅森也经常强调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电视剧《国家公诉》的主题歌是他自己作词的,其中有一句“青天梦遮断了一个民族的钢铁之躯”。周梅森说,中国的“青天梦”太长了,总盼着出现包青天,但解决问题最后还得靠制度建设。另一方面他强调为官者的道德品质,在他的小说里,对为官者的道德品质相当重视,他塑造的理想人物往往都是品德高尚的人,具有独立人格和高尚的精神世界,比如《至高利益》中的李东方,《绝对权力》中的齐全盛、刘重天等。与其他政治小说所不同的是,周梅森在表现腐败、批判腐败时,进一步探讨了腐败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以更宽阔的视野客观地揭示当前腐败现象屡禁不绝的社会环境等外围因素,进一步说明腐败犹如病菌在社会滋生蔓延,即使健康的身体有时也难免被感染,而卷入腐败之中的干部未必都是道德沦丧分子。因此必须建设体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堵塞腐败入侵的途径。在《绝对权力》中,周梅森展示了绝对权力和递延权力的危害,并对腐败的根源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绝对权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人治文化。在《至高利益》中,他不仅提出片面追求政绩工程和政治腐败的危害性,而且以敏锐的眼光反思了我们体制上的弊端,指出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的决策机制缺乏健康的制约机制。在《国家公诉》中,周梅森敏感地抓住了社会转型期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诸多矛盾冲突,展示了权力对于法制的侵害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依法治国的每一步是多么艰难,又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在《中国制造》中,周梅森以某省平阳市的改革为背景,笔触直接深入到市委领导班子的决策和矛盾之中,通过这种相当典型的“中国制.造”的冲突,将矛盾的症结指向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本身,从而告诉我们:当经济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政治体制的改革就是历史的必然。周梅森的政治小说在为那些献身改革事业的人们鼓掌喝彩的同时,直面政治体制中的矛盾与改革中的阵痛,尖锐地指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弘扬崇高与美好,鞭挞卑鄙和丑陋,真诚地为改革开放唱赞歌,同时对生活中出现的腐败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
因此,周梅森的政治小说对虚假政绩进行无情的批判,对权力监督机制发出深情的呼唤,对依法治国赋予执着的追求,对弱势群体给予深度的关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芒。不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深度,也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而且能给读者提供一种审美的愉悦。
资本时代的“梦想与疯狂”
资本改变中国,改变着国人的生活,给这个时代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繁荣,同时也带来大量的问题,甚至埋下社会动荡的种子。
1992年,周梅森凭着16万稿费的积蓄投入中国资本市场从事证券投资。他对中国股市最大的贡献是:2005年看到股权分置改革严重损害了弱势群体利益后,他拍案而起,奋笔疾书,在《大众证券报》的头版连发了三封公开信,抨击中国股市的科,种流弊,喊出了中国股市7000万中小股民的心声,表述一个理念,“人民的属于人民。”最终导致这家上市公司的股改对价方案被否决。他因此由一个普通的投资者,成为一个股改博弈的斗士,成为千百万中小散户利益的代表和领袖,被形容为“发动了一场股民起义”。而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周梅森更进一步地认识了资本市场的本质。基于对这个资本时代的独到认识,他以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名作家身份,把自己十多年在资本市场的实战、体验和观察,记录了中国股市从崛起到乱局的全过程,融成了这一部关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长篇小说《梦想与疯狂》。十余年的所思所感不是一部小说可以容纳的,他的第二部《绝望与挣扎》和第三部《生存或死亡》正在构思中。
从前几年的《我主沉浮》、《我本英雄》开始,周梅森就开始关注中国经济,但是由于思索和表现的侧重点不同,资本人物和资本故事被政治人物和官场上的高分贝声音淹没了。而在《梦想与疯狂》中,资本成为真正的主角。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中,由于管理层的缺位、政策的缺失,市场已被产业资本主导,形成了一种从没有过的新的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上亿中小股东是草,机构是羊,产业资本是狼。然后,经历了一场不完善的股改之后,市场还是那个市场,几乎没什么本质上的变化,它依然是大股东的提款机;而对广大中小投资者来说,仍然是绞肉机。因此,小说以30万字的篇幅回顾了股改至今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变化,并正面接触了中国经济变革中的一系列问题:国家发展与社会正义的博弈,财富欲望与道德坚守的对抗。《梦想与疯狂》是周梅森直面资本时代发出的声音,像法国巴尔扎克一样用现实主义的笔法记录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资本时代来临了,它正在以一种排山倒海的的力量改造中国,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资本在低迷与泡沫两极之间喧嚣不己,人性在贪婪和绝望中时沉时浮,各类人物粉墨登场。梦想是人生命活动的重要动力。它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梦想与疯狂》中祟尚的梦想是为国家、为民族造就伟大企业。主人公孙和平在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加速度年代,一个充满挑战的资本时代,引领着一个机械制造企业,一步步走向星光灿烂充满希望的未来,正为国家提供着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令人诧异的是,一个崇高伟大梦想在实现的过程充满了肮脏,甚至还有血腥。孙和平实现梦想的全过程,他的主要动作不是建设,不是科研,而是圈钱。为了圈钱,他可以去监狱探访在押犯人刘必定,可以不惜与帮助过他的领导、昔日同窗学友杨柳翻脸,从所属集团“叛离”,可以向政府官员副省长汤家和变相行贿。资本已侵蚀着他们的灵魂,惟利是图成了很多人心中的道德理想。梦想一旦变质,离疯狂也就不远了。钱成了最高价值,梦想必然变质,对钱的贪婪最终必然引发疯狂。
经济的全球化几乎和人文精神危机的全球化同步前行,市场和消费的声音是那么强大,文学和理性的声音是那么微弱,我们已经失声太久太久了。在《梦想与疯狂》中,周梅森一直在思考:人类的疯狂与贪婪在资本运动过程中展露无遗,资本是否能在理性光芒的照耀下受到有效制约?我们的文学在这个资本时代能否守护人类的基本价值观?能否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种前辈大师们曾经带给这个世界,并引导人类走向光明的伟大的人文精神?今天,人们电许会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听到文学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听到真正有力量的文学声音,听到各类族群的心跳声和真实的呼吸声。周梅森作为这个时代冷热变化的最早感知者,身不由己地卷入了时代的大潮,在大潮中追风逐浪,对当今股市现状和全球经济危机的进行了敏锐洞察和大胆的批判,对人性深处的贪婪进行了深刻思索和深度拷问。
作为影视投资人,周梅森曾经说自己是一“奸商”。作为作家,他现在在证券界的名气比在文学界还要大。而作为股市投资者,他在中国经济界唤醒了普通投资者的维权意识和公民意识。总之,周梅森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使命感和责任心的人,时刻描摹中国当代改革进程,时刻思考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时刻关注时代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