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政策对西部教育发展的负效应

2009-10-20 04:28冯菊香
探索与争鸣 2009年8期
关键词:公平竞赛政策

冯菊香 郝 琦

内容摘要高考加分政策客观上加剧了东西部地区高考的不公平,造成了西部地区人们对于高等教育进而对于基础教育的群体性失望。为获得高考加分,西部一些学校采取的“加分教育”措施,背离了基础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剧了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畸形发展态势。对此,必须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加大对高考加分政策改革的步伐和力度,使高考加分政策真正成为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公平的有力工具。

关键词高考加分西部地区教育不公平负效应

“高考加分政策是指教育部以及各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根据考生的民族身份、思想政治表现、竞赛获奖及对社会的贡献等情形,给予一定的高考加分与优惠的行为规则。”它是为了弥补“一考定终身”的高校招生制度的缺陷,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引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而设计的。我国高考加分政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建国初至1976年的优先录取阶段,1977年至2000年的降分录取阶段,2001年至今的加分录取和优先录取阶段。2009年的高考加分政策,具体包含“增加20分投档”、“增加10分投档”和“优先录取”三种加分形式。

高考加分按其导向性基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照顾性加分。对象包括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台湾籍考生及烈士子女。此类加分体现了高考公平的价值导向,也是社会公平在高考中的反映。第二类是鼓励性加分。对象包括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受到省级及以上党委、政府表彰者;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或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考生;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者;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者;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全国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世界中学生体育比赛选拔赛获前六名,以及参加上述比赛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此类加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特长的发挥。第三类是政策性加分。自谋职业的退役军人,可以在其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加10分投档;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可以在其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加20分投档。此类加分是国家或一些地方为推行某种特定政策,把分数作为一种奖励的手段。

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制度,直接决定着考生能否进入大学,进入什么层次大学。在异常激烈的高考竞争中,每个微小的分数变化都关系着成千上万考生的切身利益。在分数分布密集区域,10分、20分之差甚至可能超越几千名考生。因此,人们对高考加分通常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围绕着高考加分的各种做法相应产生。其中,有些是考生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提高水平获得加分,这种分数加得光明磊落、也理所当然;有些则是通过一些不正当的造假手段获得加分,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的暗箱操作充斥其中。

毫无疑义,当分数可以用金钱购买、用权力交换时,高考加分不再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工具,而异化为制造和扩大社会差距的“帮凶”,完全背离了高考加分政策设计的初衷。在此,笔者暂且不论把分数作为一种奖励的手段是否合适,也不论高考加分实施过程中屡禁不止的种种案件造成的恶劣影响;笔者更为关注的是高考加分政策之于东西部差异的实质性影响。

1,高考加分政策进一步加剧了东西部地区高考的不公平

首先,由基础教育差异所致的东西部地区高考不公平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西部基础教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其自身发展的起点太低,无论从办学规模、硬件设施上比较,还是从教学质量、师资配备上分析,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还很大,西部基础教育落后已是不争的事实。由此产生了东西部地区考生高考起点的不平等。

其次,“教育不公平首先表现为教育资源的不公平” 。由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同,导致我国高教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优质高教资源分布过于集中。如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全国重点高校密集,西北地区的内蒙古、新疆、西藏等省高校资源稀缺,重点高校更是少之又少。各地的高校由于得到了地方的财政支持,在招生政策上会对当地考生有很大倾斜,加之各地参加高考的人数不同,导致最后录取的结果有很大不同。概言之,优质高教资源多的地区的考生考上重点大学的机会,远比优质高教资源贫乏的地区考生要多。据人民网公布的2008年数据,高考录取率排名靠前的北京、上海等地的录取率均在70%以上,而靠后的地区录取率为40%左右,最低的只有33%。东中西部地区呈现明显的梯度分布。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国内一流高校每年对其投放的招生名额十分有限,地域性的名额分配限制,实则把很多当地的孩子挡在了名校门外。

最后,高考加分政策进一步加剧了东西部地区高考的不公平。根据前述高考加分政策内容,在三类加分中,第一类照顾性加分体现了高考公平的价值导向,其中包括人们比较认可的少数民族身份加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落后,理应加分。但是西部的有些贫穷落后地区,其基础教育状况还不如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却没有被纳入加分的行列。而第二类鼓励性加分,要在国家级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等上获奖,对于西部地区的众多考生来说基本上是可望不可即。大多数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学生没有条件参加奥数培训班,没有条件开展发明创造,如果让他们与东部地区学生同台竞技,结果不言自明。“高考平等反对的是不合理的差别对待,要求合理的差别对待,也就是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才是合乎正义的真正公平。”这一重要的公平原则,在高考加分政策中并没有充分体现。

狭义的教育公平指教育起点的平等,即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或程序)的公正和教育结果的公平。其中,教育起点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没有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便无从谈起。对于西部地区的高考考生而言,他们所接受的基础教育质量本身就比发达地区差,已经在起跑线上落后;如果在高考录取时,再因为地域等因素受到限制,就会形成事实上的二次不公平,这也是他们对高考不公平普遍不满的根本原因;而高考加分政策实则再一次强化了起跑线上的落差。

教育政策作为国家引导和干预教育的主要方式,其维护教育公平的职责当是首要的价值目标。“一种好的制度安排应该有助于缩小而不是加剧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人们之间的不平等。”从社会公平视角来审视加分政策,西部地区理应是优惠政策帮扶的对象,但实际上受惠更多的是东部原本处于优越教育环境的学生,这无疑放大了东西部基础教育的差距,造成了更广范围、更深层次

上的不公平。长此以往,其极可能带来较为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

2,高考加分政策造成了西部地区人们对于高等教育进而对于基础教育的群体性失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也在加速转型,突出表现为社会阶层的多元化及处于两极位置的社会阶层的相对固化。由于西部地区特别是落后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全国,社会、文化各方面的配套资源贫乏,因此通过接受机会均等的教育和个人的勤奋努力获得自我发展的成功,仍是这些地区弱势群体努力摆脱贫穷、改变命运的主要渠道。于是,这些地区的考生家庭往往倾其所有来支持子女上学。对于收入微薄的家庭来说,其付出的代价无疑是巨大的,其中既有数额巨大的教育资金的注入,也有长达数年的时间花费。也因为这些考生就学的会计学成本和机会成本对他们而言非常之高,这些学生及其父母往往对高考寄予无限的希望。

能否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能否享有高考公平,是这个庞大群体最为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当东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差距、起点的不公平由于高考加分政策而被无形放大,高考的不公平再一次叠加,使他们的希望由于外部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实现时,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打破了他们的纯真梦想。就这些考生个体而言,一旦受制于客观因素无法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面对现实的理性选择往往就是放弃高考,拮据的财力和疲惫的心力使他们不得不望而却步;就相关社会群体而言,极有可能挫伤他们对于基础教育的预期和信心,整个教育投资将被理解为没有意义。

而基础教育群体性失望产生的后果是可怕的,一个必然的恶性循环线路将是国家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举步维艰,是全民总体素质提高、教育现代化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愿景的破坏。

1,在高考竞争异常激烈和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相对落后的背景下。高考加分政策的实施,使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正在或者已经异化为“加分教育”

当分数并非完全从考场上得来,分数可以“加”,而且可以是10分甚至20分“加”时,有条件加分的,铁定了要争取;没条件加分的,往往创造条件去取得。

前文已述,由于照顾性加分与西部考生无缘,所以,鼓励性加分被作为主攻目标。鼓励性加分中,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一、二等奖,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等,皆需要高水平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与学生自小修得的科学素养。由于在这些必要条件上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对于大多数西部地区学生来讲,这部分加分几乎没有可能。因此,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获一等奖或全国决赛获一、二、三等奖,就成为西部地区学生获得高考加分的主攻目标。

由于先天教育的劣势地位,西部地区学生要想获得与东部地区学生同样的加分待遇,通常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更大的代价。各个中学特别是名牌中学由于升学率、排名和创收的需要,在高考加分上表现得非常积极。某些学校为了增加学生获得高考加分的机会,专门成立各种竞赛班,选拔各科成绩优秀的学生,抽调一流的老师,集中优势力量,全力保障这种竞赛班的教学。凡进入这种竞赛班的学生,由于训练竞赛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就通过削减与该课程无关的其他课程的学时,比如取消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来进行集中强化训练。大多数训练过程注重的是对解题技巧的训练,采用的是应试的方式,而不是启发式教学,十分不利于学生基本学科素养的培养。我们常常发现,在各类高考招生中通过竞赛性测试获奖加分的学生,除了极少数是因为学科成绩优异,出于对学科非常感兴趣,依靠自己的天赋和后天努力获奖;大多数主要是通过各类补课班、培训班“恶补”获奖,目的就是为了在高考招生中享受加分政策。高考加分政策在某些西部地区已经明显异化为“加分教育”,“加分教育”进而演变成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

2,“加分教育”背离了基础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使西部基础教育畸形发展态势日益加剧

高考加分政策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而西部地区的“加分教育”,背离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要求,与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

“加分教育”往往设置单一的学科课程作为学生重点突破对象,在学科课程中通常只重视应考科目,忽视非考科目,从而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影响学生总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加分教育”并不是以学生为本,而是以分数为本,其实施急功近利的教育,追求教育的短期效应,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尽管“加分教育”也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本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加分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在“加分教育”下,教育竞争被激化到不恰当的程度,片面强调和追求“加分”和升学率,使基础教育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牺牲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的扩大,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辍学。“加分教育”不但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同时也是一种人为的教育不公平。它以考试、分数作为标准扭曲了考试的功能,考试不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以服务于教学,相反成为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评分排序等。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又促使作弊风泛滥。此外,“加分教育”下过重的课业负担极大地摧残着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滑、心理问题增多。

教育的本质在于传承文明、启迪人的智慧、丰富人的知识、提高人的技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但西部地区的“加分教育”早已远离了教育的本性。

综上所述,高考加分政策进一步加剧了东西部地区高考的不公平,造成了西部地区人们对于高等教育进而对于基础教育的群体性失望,西部地区学校所采取的“加分教育”措施背离了基础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致使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畸形发展态势日益加剧。因此,对高考加分政策卵生的西部教育负效应不能等闲视之,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加大对高考加分政策改革的步伐和力度,使高考加分政策真正成为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公平的有力工具,成为引导教育良性发展的有效手段。

猜你喜欢
公平竞赛政策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笨柴兄弟
数学潜能知识竞赛
必须公平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创新思维竞赛(3)
创新思维竞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