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的根源

2009-10-20 09:05
物流 2009年8期
关键词:增产增收产地流通

“两头叫,中间笑”一直是传统农产品经销模式下农产品种植户与经销商搏弈的真实写照。农产品种植基地分散,种植远离消费地,农产品保鲜、保温等物流基础严重不足、农产品价格低等因素,导致农户无法摆脱“丰产不丰收,果贱伤农”的顽疾。仅从农产品物流的角度来仔细分析主要有以下因素:

供应链链条过长。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以种植园——产地批发市场一一批发商——销地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消费者流通链条为主,绝大部分产地在农村的农产品都要最少经过3个以上流通环节,才能实现终端消费。这对保鲜期短易腐农产品,在时间和流通效率方面无法确保产品的质量。据专家介绍,在传统的供应链采购模式下,农民如果卖出2元的农产品,到了超市成本就会变成5元,介于农民和超市之间的中间环节约分配了商品30%~40%的利润,而农民和超市只有10%~15%的利润。

冷藏、保鲜物流设施配套滞后。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产品生鲜供应链已经形成田间采后预冷一冷库——冷藏车(船)——批发站冷库——超市冷柜——消费者冰箱这样一种全程冷藏的成熟模式,而发达的农产品物流公共设施,合理的流通网点布局是这种模式得以实现的基础。国内由于冷链建设的不足,大部分生鲜农产品是在常温中流通的。

专业农产品物流企业太少。受传统农产品经销模式的影响,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必须经过多次的转运与存储,农产品运输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没受到重视,资源分散。目前,长途农产品的运输(北方农产品到南方)都是搭回程,走“绿色通道”,成本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不会接这种运输业务。

信息流不畅通。保鲜期短、易腐的农产品与快速消费一样,产品销售的信息要非常及时、准确。由于农产品产地远离消费地,农民获取的信息渠道很有限,部分经销商就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压低产地价格,赚取高额的利润。农产品也有完整的供应链,除实物流之外,信息流的也非常关键。

最近几年来,为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搞活农产品流通,实现农户的增产增收一直是家国农村工作的改革重点。2008年12月5日,国家商务部、农业部出台《商务部农业部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开展“农超对接”试点。推进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供应链模式,引导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目的是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费用,为农民增产增收。6月12日又下发通知,决定在河北等15个省(市)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可见国家对农产品流通的改革力度与决心。

猜你喜欢
增产增收产地流通
我国流通产业现代化的路径思考
福建省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浅析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殖技术
梨树县发展农业机械化凸显成效
着重消费型
辽宁三市县被认定为国家级古生物化石产地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
天津86%养殖场获无公害产地认定
双色镶嵌流通纪念币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