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畅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社会物流总额18.7万亿元,同比下降3.3%,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2%,比去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物流运行速度有所放慢。
近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历时两个多月,对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广东、河南等6省区进行了调研,分别召开了多个座谈会,听取了近百家企业的情况介绍,并实地考察了多家各类企业。最近,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上半年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现将部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危机影响呈结构性变化
从影响程度分析,物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结构性变化:从业务范围看,外向型物流业务受影响较大,内需型物流业务受影响较小:从物流对象看,生产资料物流受影响较大,生活消费品物流受影响较小:从业务类别看,运输、仓储等基础性业务受影响较大,增值性业务受影响较小:从区域对比看,东部沿海地区受影响较大,中西部内陆城市受影响较小。调低全年发展预期
2008年以来,受国际形势和相关政策影响,燃料、土地、劳动力等三大成本迅速推高行业经营成本。除企业燃料成本大增外,《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使企业人力成本上升普遍在10%以上,各地土地使用税的上调使用地成本成倍增加,另外对物流企业罚款收费名目繁多,过路过桥费负担较重,已成为物流企业新的“固定”成本。
由于需求下降,成本升高,物流企业普遍调低全年发展预期。从调研情况看,虽然部分地区已出现复苏迹象,但大部分物流企业对全年的预期比较悲观。许多调研企业预测二、三季度会有所起色,预计全年效益与2008年持平或略有下降,多数企业调整放慢了经营发展计划。
期望尽快出台规划实施细则
各地对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感到很振奋,但希望国家牵头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按照《规划》的分工要求,抓紧制定出台煤炭、粮食、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应急物流、商贸物流、物流标准等专项规划,尽快细化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支持。
出台税收新政策
税收问题是物流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企业的主要建议有:一是在三年《规划》期内对符合要求的物流企业采取营业税减半征收、所得税先征后返、物流设施设备各项增值税予以返还和加速折旧等特殊支持政策;二是统一物流业各环节业务营业税适用税率,仓储等业务参照现行运输业3%税率征收:三是抓紧解决物流税收试点工作中存在的“所属企业”的界定、“仓储费”的解释、个体车辆营业税代扣代缴、“自开票纳税人”的相关政策以及铁路、航空货运发票的抵扣等问题:四是实行企业所得税总分机构统一申报缴纳,取消对跨省市总分机构物流企业实行‘就地预缴”的政策:五是取消物流企业库房租金收入12%的适用税率:六是物流企业在新购固定资产时,享受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相同的税收政策:七是以“提供的劳务发生在境内,为应税劳务认定标准,凡发生在境外的劳务收入免缴营业税:八是加快推进物流税收综合试点改革:九是整合与物流业务相关的各类发票,推出统一的物流业专用发票。
解决城市及区域配送问题
城市配送及区域物流便利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日常运作。企业建议各地政府协调交通、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联手解决城市配送和区域物流便利问题。尽快研究出台城市配送车辆专用车型标准或规范,引进和自主开发节能环保的城市配送车辆,淘汰耗油量高的车辆:完善城市物流公共交通机制,制订便于配送车辆市区通行和停靠的措施:全面清理过路过桥费收费线路、标准及收费期限,对于符合国家规定的线路和项目,在过渡期内减半征收:严格执行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取消收费的政策,公布取消收费时刻表:继续治理公路“三乱”,免除企业不合理负担:重新制定轿车运输车和大件运输车等特种运输车辆的国家标准,彻底解决特种运输车辆超限限行和随意罚款问题。
企业融资困难
从调研中了解到,许多物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较快,自有资金积累远远无法满足发展需要,迫切需要融资支持。企业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会同相关银行和金融机构,建立面向物流产业的发展基金,用于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和项目:建立物流业融资担保体系,协助中小物流企业取得贷款:放宽物流企业融资条件,允许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发行债券:支持创新型物流企业在创业板市场发行股票融资:推广物流金融新模式,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资金往来,开发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
降低物流用地使用税费
企业反映,按国家现行政策,物流企业建设物流园区等节点设施无法享受工业用地政策,土地使用税费较高,企业经营不堪重负。政府部门可以采取物流用地划拨后委托企业、园区开发,缩短经营年限,分期支付地款或收取长期租赁费用等模式,降低一次性资金投入规模,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加快物流业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
信息化和标准化是物流业现代化转型的两个重要支柱,具有较强的外部公共性。调研企业普遍呼吁政府部门加大在这两个领域的投入和引导。企业建议,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全国性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平台间信息交换标准,加大物流标准的制定和宣贯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