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宗教——劳伦斯小说解读

2009-10-16 06:26安鲜红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劳伦斯宗教和谐

关键词:劳伦斯 宗教 信仰 和谐

摘 要:劳伦斯受到反传统的生命哲学的影响,对新教中违反人性的灵肉分离的道德进行激烈的批判。他大胆超越传统的束缚,尝试着从灵肉合一的性爱体验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来构建个人的精神生活,从而走出一条超越传统宗教的人类灵魂解救的道路。

一、劳伦斯的宗教观

“真正的宗教要求我们排除一切心灵的焦虑和思想的不安,以及一切灵魂的混乱和骚动。”①这说明宗教在帮助调整人的心身关系,追求心灵的宽慰等精神生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宗教的某些道德戒律影响世俗道德,并依靠它权威箴言的力量来影响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动,对人类文明进程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但人们对宗教产生的盲目崇拜,以及宗教中禁欲的一些道德规范,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思想,压抑了人的自然本性。

宗教虽然种类繁多,但基督教在西方社会处于垄断地位数千年。随着现代化的深入,传统的思想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宗教信仰开始破裂。人们不再接受同一伦理、宗教及其行为模式。“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说到底是现代人的危机,是现代人的生存的危机。这场危机的核心是信仰的断裂。”②劳伦斯受到反传统的哲学家尼采、叔本华等生命哲学的影响,对曾经接受的基督教学说特别是新教中违反人性的道德进行激烈的批判。他在《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辩》中批判了新教破除了人与宇宙的和谐,压抑了自然人性,“从基督教始,到新教终,终于失去了与宇宙的一体,失去了肉体、性、情绪、激情与大地、太阳和星星的一体。”③基督教历来推崇独身、贞洁和无性的道德态度极大地伤害了西方文化体系,从而在西方文化体系中,性与罪恶联系在一起,性爱和灵魂早就被割裂开来。劳伦斯认为这些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道德“只能把人引向无底洞,引向虚无,引向空白”④。劳伦斯否定了传统宗教所宣扬拯救人类的通途,他认为既然现在没有救世主,我们得依靠自己,依靠我们的圣灵去寻找灵魂解救之路。无论有无宗教信仰,人都有灵魂,都能达到神圣。劳伦斯让人们降至自身存在的深度,降至人与人互相联系的深度,降至生命本身的深度,从而尝试着走出了一条超越传统的解救人类灵魂的道路。

二、灵肉分离的人生的悲剧

费尔巴哈在批判新教中的强调灵肉的差别以便不朽的观点时说:“基督教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实现人类难以达到的渴望,但是,正是出于这一原因,忽略了人类可以达到的渴望。通过向人允诺永恒的生命,基督教剥夺了人类当下人的生命,通过教导人要信赖上帝的帮助,基督教取消了人对自身能力的信赖。”⑤劳伦斯在《还乡》一文中表明了自己对道德的看法,“举凡活生生的、开放的和活跃的东西皆好。举凡造成惰性、呆板和消沉的东西皆坏。这就是道德的实质”⑥。宗教排斥肉体、压抑人性的道德在劳伦斯看来是不道德的。

劳伦斯早年的两个女友杰茜和海伦都是虔诚的宗教徒,劳伦斯和她们的爱恋使他体验到灵肉分离的痛苦。《被禁止的作家》中提到海伦在宗教道德影响下的爱情观,“我早年所受的宗教教育,把灵魂和肉体分离开来,把肉体描述为低下的东西,而正好服从于灵魂。这一时期文艺作品的格调多半是宣扬和美化这种信条。宗教并不强行禁止精神之爱,为了达到这点,宗教需要和肉体的机能根本上作彻底分离。”⑦她们成了《儿子与情人》中米丽安的原型。米丽安是一个只有“精神”而无“肉欲”的女人的典型,她从小受到来自母亲的宗教熏陶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充满幻想,“把宗教珍藏心中,甚至鼻腔呼吸的都是宗教,因而把整个生活看成一片宗教的朦胧”。米丽安爱保罗,但她却只想与保罗保持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她的宗教观使保罗觉得他们之间横着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最终导致两人关系走向破裂。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性异化的荒原图景。小说中的康妮和克利福之间曾经有过美好的回忆,正如第一章表述的“他们只知相亲相爱……性交不过是偶然的、附带的事,不过是一种笨拙地坚持着的官能作用,并不是真正需要的东西”。虽然他们很看重精神生活,但他们之间有性的存在。一旦这种看似只是附带的性不存在的时候,它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战争使克利福丧失了生育能力,他们之间的感情只剩下精神了。理性和精神并不能让康妮感到精神充实,相反她觉得自己过早枯萎,生活失去了激情。劳伦斯笔下分裂的精神之爱是世俗的宗教道德所崇尚的,但在世俗生活中并没有使男人和女人感到幸福和快乐,反之却使两性关系走向绝境。

文明的宗教用它的精神取消了肉体的直觉,它使自我无法发挥官能的作用。劳伦斯对宗教的不满通过《虹》的第二代人安娜和威尔体现出来。安娜坚决否认教堂对人的精神生活的价值,她只是按习俗常做早祷,并且对祈祷并不抱什么希望。对威尔来说,教堂虽然对他有一股不可遏制的吸引力,甚至觉得教堂及其附属物是某种宗教精神的象征;但宗教并没有完全征服他,威尔对布道和礼拜的含义根本就不重视,教义本身对他来说等于零。

三、超越宗教的理想之路

劳伦斯以自己敏感的身心强烈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给人们套上的精神枷锁,对各种关系造成的巨大破坏,以及人无法使灵魂始终保持清醒和激奋的事实。宗教不仅没有使人感到安宁、幸福,没有帮助人们摆脱现实生活的困境,反而扼杀了人性,割裂了人与自然的联系。“现代主义的真正问题是如何在否定和扬弃传统信仰的基础上重建新的信仰,或者说在现代文明之上构建一个新的神话世界,寻找新的超越人自身的可能性。”⑧劳伦斯意识到西方信仰危机使人类陷入空前的迷茫。他大胆超越传统的束缚,尝试着从灵肉合一的性爱体验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来构建个人的精神生活。

性是一种很自然的生命现象,两性在肉体和精神、身体与心灵、尘世与天堂、性爱与精神性合二为一时,就会产生一股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种高峰体验不仅能获得生命的激情和精神的提升,而且会引导人们走向神圣之境。在《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辩》中劳伦斯说,“我要让男人和女人全面、诚实、纯洁地想性的事,即便我们不能尽情地纵欲,但我们至少要有完善而洁净的性观念。”他坚持认为,要想让生活变得可以忍受,就得让灵肉保持平衡、让性行为和性思想和谐如一。劳伦斯在《羽蛇》中描写了这种合一的生命状态:“把巨大的灵与肉的分散化为统一,使它们走向和谐与一体。这就是属于人的神的力量。凭借这种力量,你会知道上帝就在人之中,没有这种力量,你就不会体察上帝在人之中。”⑨

劳伦斯关于两性关系的和谐是放在整个宇宙的宏观背景之下来探讨的。生命本身就是宇宙中的一种自然之流,有生、有死、有再生。劳伦斯在谈到生活的真谛时说:“我的生命以某种方式从宇宙的深处汲取力量,从星际间、从伟大的‘世界中汲取力量。”⑩很明显,劳伦斯不仅展现了他想通过恢复和谐的两性关系及个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来激活生命的理想,而且还展现了他想通过恢复人与宇宙和谐关系来寻找生命之源。人扎根于自然,从中能汲取无限的能量。“荒野是我们在现象世界中能经验到的生命的最初的基础,也是生命最原初的动力。”{11}人类一旦离开了大自然就意味着离开了生命之源。《白孔雀》的乔治在经历和莱蒂的失败爱恋之后,和白羊酒店的女儿梅各结了婚,最后弃农经商,离开了他依赖生存的土地。尽管他物质生活逐渐富裕,但是他感到空虚,最后沉溺于酒馆,让事业荒废,直到最后生命走向枯竭。因此劳伦斯主张人类必须重新把自己的根植于宇宙之中,和它重新建立新的联系。“我们必须回到与整个宇宙世界和世界的活生生、有益的关系中,其途径是每日的仪式和再醒”{12}。劳伦斯企图从原始社会、原始宗教或人的原始本能中找出路。《骑马出走的女人》和《羽蛇》都是以墨西哥为背景,描述了女主人公为原始宗教而献身的活祭仪式。这表现了劳伦斯想通过对原始文明的彻底的皈依来实现人与宇宙和谐的理想。

劳伦斯试图通过恢复人与宇宙的和谐以及自然人性的回归来帮助人类摆脱各种困境,重新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他勇敢地打破了宗教的藩篱,超越了传统,让人们从生活本身看到生命和整个宇宙的神圣。正如劳伦斯所说:“就我自己来说,我相信上帝,但我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13}至今,依然很多人误解劳伦斯,仅从“性”的角度解读他的小说。殊不知,性是他关注生命的一个窗口,他的落脚点还是人的思想和灵魂,这是生命的升华,是一种神圣的境界。

(责任编辑:张 晴)

作者简介:安鲜红,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① 莫蒂默·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编.西方思想宝库[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1503.

②⑧ 任生名.西方现代悲剧论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45-246,246.

③⑥{12} D. H. 劳伦斯.毕冰宾,姚暨荣译.劳伦斯散文[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80,175,79.

④⑩{13} D. H. 劳伦斯.姚暨荣译.在文明的束缚下[M].新华出版社,2006:110,39,113.

⑤ 威尔肯斯、帕杰特著,刘平译:基督教与西方思想[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0.

⑦ 基思.萨嘉著、王憎澄译.被禁止的作家[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41-42.

⑨ D. H. 劳伦斯.羽蛇[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471.

{11}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刘耳等译.哲学走向荒野[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242.

猜你喜欢
劳伦斯宗教和谐
你做得到吗
校有校规
还好他用的不是镰刀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