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生
【摘 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应试教育、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问题等。并提出了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对策:加强竞争意识教育、挫折教育、培养身体心理素质等。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B 84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101-02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学习压力大,易产生焦虑。这个问题相当普遍,学生生怕考试成绩不好,无颜见江东父老,遇到困难时或考试前,显得精神恍惚,紧张不安,心理压力过大。有的学生平时学习不错,但一遇到考试就特别的紧张,往往考试发挥失常。另外,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学习时间特别长。如我校,学生每天上午从7:10开始上课,一直到中午12:05下课,下午2:30到5:00,晚上6:00到10:00,就这样,还是有多数同学无法完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2.适应性差。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做事独立性差,缺乏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凡事过分依赖家长。如同温室的花朵,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适应学校生活和老师的指导方法及团队活动。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不会洗衣做饭,生病了不知看医生吃药,有一点轻微的感冒就请假回家。
3.情绪不稳定,抑郁、自卑现象严重。随着考试的成绩好坏,情绪忽高忽低,心理十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经不起挫折。容易产生急躁心理,动辄发脾气。只爱听表扬的话,不愿接受批评。受到挫折后,表现出情绪低落,孤独感、自卑感严重,没有一点上进心。
4.人际关系敏感,偏执。与别人不合群,同学之间、邻里之问、亲戚之间情感不能沟通,性格内向、孤僻。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中及班级里,处处都以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与感受,不善于与他人合作,甚至排斥他人。缺乏必要的同情心,对于别人的困难,往往视而不见或袖手旁观。
5.心理不平衡性,易嫉妒。常常忌妒别人学习成绩比自己的好,别人各方面比自己强。中学生嫉妒的对象往往就是自己的同桌和好朋友,他们很少会嫉妒自己圈子之外的人。越是要好的朋友,往往越容易成为嫉妒的对象,越是熟悉的竞争对手越有可能成为嫉妒的对象。忌妒是一种可怕的心理;是一种痛苦又十分有害的心理。一方面,它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对对方构成伤害;另一方面,它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引发紧张焦虑,极大的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导致心身疾病。就像巴尔扎克说的那样,嫉妒者的痛苦比任何人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
6.敌对现象:在受到批评时,容易产生抬杠,产生敌对观象。软硬不吃,好坏不听,常对他人抱有不友好的态度,甚至把别人对他的赞扬也看成是冷嘲热讽;把老师、同学对他的善意批评看作是恶意的挖苦,轻则置若罔闻,重则做出报复、破坏的举动。经常在班级搞一些恶作剧,有的甚至以对他人的戏弄或殴打为乐;在家里则顶撞父母,不愿听他们的话。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应试教育是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现行的中学教育体制中, 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 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大学虽然扩招, 但学生又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 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 就是学生的目标提高了, 考本科、考重点就成了学生的新追求。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成为学生甩不掉的心理问题。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 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 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 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
2.人际关系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与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也导致学生心理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 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 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 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 反而横加指责, 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 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 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 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 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 学生有一种压抑感, 消极情绪产生, 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3.青春期心理问题是引起学生心理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早恋),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早恋虽会给一些人留下美丽的回忆,可也会逝去不少美好的青春时光,到最后得不偿失,痛苦不堪。
4.挫折是形成学生心理问题不可忽略的因素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 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 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 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 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 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 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三、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生存意识的教育
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必须认清形势,顾全大局,对学生加强个人生存教育,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必不可少的优良的心理品质。事实证明:一个缺乏竞争意识、忧患意识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而我们国家当前的青少年学生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较为优越,基本上没有遇到过任何生活困难,所以他们的生存忧患意识相对淡薄。
2.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挫折是人生中常常遇到的,若不具备良好的耐挫折心理品质,走向社会难免不出问题。当代的孩子,大多是“小皇帝”、“小公主”,从小生长在一个宽容到极至的环境里。他们受到家人的过分溺爱,从没有受到过任何的委屈。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情感会是多么的脆弱。因此,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增强抗挫折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我们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豁达开朗的而不是心胸褊狭的生活态度,一方面分析学生心理受挫的原因,引导他们正视挫折,使他们的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了解社会,重视生活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 “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世界各主要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重视树立学生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个人能力。而在国内,这一方面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家长害怕学生能力不行,学校唯恐耽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影响升学率。我们应该大胆借鉴先进国家的做法,要使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因为一个人毕竟要走进社会生活的大熔炉中,所以在学校里就要培养学生将来应对社会生活所具备的各种技能,为切实走上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4.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当代的学生依赖性很强,独立性很差。事实上,一个人心理依赖性程度越高,心理承受力就越低下。因此,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品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第一,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生活常识,逐步做到生活自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第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分类概括能力。第三,给学生主动权,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组织开展各类活动,给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第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要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防止心理封闭;通过合作教育,培养学生和谐健康的心理品质,创造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以此来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境。
5.鼓励家长学习心理学知识,积极配合学校搞好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证明,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起主导作用。许多家长对子女由于过分“溺爱”或教育方法不当,使子女形成了骄横、暴躁、不会体谅和关心别人等不良性格表现,稍不顺心就易引发不良行为。因此,家长不及时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就容易造成子女成绩下降、品德变坏,导致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对立,由此产生不健康的、不平衡的心理,弃学甚至离家出走。所以,关心下一代的心理健康成长,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更是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家长们要像关心孩子身体健康一样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关心理知识,了解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当孩子情绪不好、脾气暴躁时,家长应注意他们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苗头,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治疗,并且从生活学习各方面及时了解发现子女的思想动向,给予子女必要的鼓励,在日常生活中加倍关心、爱护、尊重和理解子女,做好必要的心理疏导,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暖和宽松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