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愁情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本文结合一些典型作品的分析,分析概括了愁情的不同种类及表达方式。
【关键词】古典诗词 愁情 意象 鉴赏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虽然辛弃疾这样说,但我还是想说一说古诗词中的愁。
读了那么多的诗词,觉得写的最多的是愁,也只有写愁的诗词读起来才最有味,感情也才最真切。
愁有很多种,乡愁是其一。“乡书何处达?归雁落阳边。”诗中没有“愁”字,作者却在诗中借景抒发了自己浓浓的乡愁。与之相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则表达得更为直接,别具风味。但我认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的意境更能让读者产生共鸣,这种乡愁才更真挚。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写的是离愁。离别时的心情是复杂的,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而这两句以实物衬托抽象的离愁,着实写得精妙。而离愁中最淳朴的还要数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愁与情融合,或许可以说是愁在情中吧。王勃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看似在安慰朋友,实则在安慰自己,更显离愁之浓。
人在孤独时最容易愁。于是羁旅他乡的游子的愁更值得我们去体会。羁旅之愁中也含有乡愁,但不同的是羁旅之愁总让人感到更凄凉。“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句中“月”“孤”“遥”是愁的集中所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苏轼的羁旅之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这是柳永的愁。这些愁似乎相似,又似乎完全不同,或许只有切身体会了才有资格来说吧。
我以为最高尚的愁莫过于为国家前途命运而愁。“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自古“男儿有泪不轻弹”,而辛弃疾却能写出“英雄泪”。这种为国家的愁是何等深,何等切啊。世间能有几人真切体会到“可怜白发生”的悲壮哀愁,又有几人能达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境界,君王在上沉迷宴乐,“可怜半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爱国之志士却只能空怀抱负,念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憾。他们知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他们那颗赤诚之心怎能不愁?
与之相比,“闺愁”的思想境界便显得逊色许多。闺愁是一种闲愁,虽然读起来给人以清新、柔和、舒适的感觉,却似一种无病呻吟。李清照前期的作品表现最为突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读着这些诗词,闺中女子那顾盼凝眸、寂寞憔悴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虽然没有恢弘的境界,但细细品来,也别有一番情味。
一个愁字,说不清,道不明,诉不尽。诗人们大胆地想象,用不同的意象奇特地把“愁”表现出来。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寄愁于月,而他的另两句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则是用白发之长来比喻“愁”之深。“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纱》)。这是秦观笔下的愁。非暴雨的浓重淋漓,而是丝雨的绵密细长,独具特色。这只能表现闺愁,若用在李煜——一个亡国之君身上就不合适了。李煜的身世遭遇要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才能倾泄心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愁。
“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少年的“愁”毕竟不够深刻,只有读起诗词来,才能从诗人的笔上有一些特别的领悟。或许领悟的不只是愁,而是诗词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
★作者简介:翟正炯,河南省桐柏县实验高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