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志军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现代教学手段不断丰富,传统黑板加粉笔的板书模式受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冲击越来越大。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传统板书渐渐淡出。近年来,笔者在广东各地中小学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对传统板书的“自惭形秽”现象愈演愈烈,觉得一堂课如果没有用多媒体课件,那就一定算不上是一堂好课。笔者不由得深为这一现象而担忧。
现象1:在某次教学比赛前,教室的多媒体电脑平台出了点问题,一位青年语文教师急得满头大汗,结果还是没有弄好电脑,评委老师让他就用传统的黑板粉笔上课,但那老师最终还是放弃了比赛。
许多教师已经忘了黑板粉笔和多媒体电脑一样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媒体,一提到教学手段就言必称多媒体了。其实传统板书即使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学手段仍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这一传统教学手段尤其具有现代教育意义。
传统板书更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而语文的美感,是蕴藏在每篇课文的字里行间的,是蕴藏在语言给人们带来的无限遐想中的,是蕴藏在语言文字与人心灵的瞬间碰撞中的。看看下面这个教师的多媒体课件。
现象2:某教师在上《中国石拱桥》时,为了让学生明确石拱桥的构造,上课开始就在多媒体屏幕上给学生展示了一幅清晰的石拱桥的图片:“这就是中国石拱桥。”然后教师结合课文对石拱桥的描写,逐一进行课文讲解,学生似乎对石拱桥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可是,这位教师忘了什么是语文课,语文讲课的本质意义在哪里。语文教师讲《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主要并不是让学生熟悉石拱桥的结构(那或许是建筑设计学的内容),而是要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写作技巧。这种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展示必然使学生的想象框定在特定的画面中,限制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想象。而传统板书的语言性特点,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想象空间。
传统板书还具有很强的汉字书写示范功能。语文教学中,写字是重要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教师必须要在黑板上给学生做书写示范。现在很多语文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只是简单的在多媒体屏幕上给学生展示汉字,忽视了对汉字书写的有效指导。殊不知,语文教师在黑板上的一笔一划其实都是在给学生做书写示范,从笔顺、笔画到汉字的结构字体都能对学生写字产生影响作用,不管教师此时是有意的或是无意的,学生都会有意或无意的模仿。这种潜移默化、熏陶渐进式的影响,能让学生受益无穷。
与多媒体课件相比,传统板书有更多的灵活性和生成性。多媒体课件都是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制作好了的,带有很强的预设性。然而,这种预设性的课件,不一定符合语文课堂的真实情境。语文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很多情形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中是无法预料的。正因为语文课堂具有很强的不可预测性和动态生成性,所以更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形灵活应对。这种灵活应对,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课堂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传统板书却可以很好适应课堂教学的这一特点,因为它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既有生成也有预设,教师可以对已有的板书进行修改,这种修改过的痕迹,其实也是课堂生成的“重点”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更多的关注,也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下一个起点。
传统板书可以使课堂教学更为高效。也许很多教师会说,多媒体课件才是更高效的教学手段。其实,这要看从哪个角度去分析。或许大家会说多媒体课件可以给学生更多的信息量,节省课堂的板书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如此。但是,多媒体在大量呈现信息的同时,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揣摩呈现的内容,而教师在课堂上板书的过程正好给了学生一个对信息思考消化的过程。从教学美学的角度看,板书是一个制造“空白”,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或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的过程。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板书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传统板书具有概括性的特征,能够将复杂的文章条理化、清晰化地显示出来,揭示课文要点和难点。板书是课文“画龙点睛式”的反映,“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而使学生对讲课内容、要点一目了然,也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每到关键处,教师把重点写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在听懂的同时更强化了对内容的理解。一个优秀的传统板书,可以使听课的学生一下就领会教师的上课逻辑以及重点难点。
传统板书能有效促进师生情感沟通。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用冷冰冰的电脑录音朗读替代教师的示范朗读,用冷冰冰的电脑课件演示取代教师的板书示范,或许这些教师觉得自己的朗读没有电脑那么生动标准,自己的板书没有课件那么漂亮。其实不然。录音的朗读、演示的课件的主体毕竟不是人,它们是机器,总给人以冰冷、疏远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用课件时,教师思路总局限于课件既定的模式,而学生在观看过程中精神也不易集中。相反,当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书写时,学生也在和教师的思路同步。另外,使用多媒体课件时,教师和学生所直接面对的就都不再是对方本身,双向互动交流效果自然大不如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教师边讲解边板书,更容易和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而师生之间的这种情感,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
此外,传统板书可以强化师生的互动性。传统板书既是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舞台,有时还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窗口。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到黑板上,师生共同交流,让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能得到较大的体现。
总之,传统板书在今天甚至可预见的将来,它有多媒体课件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诚然,传统板书有其不足之处,但是我们不应该抛弃它,而是应该研究如何使其有效地与现代信息技术更好的整合起来,更加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粤教新声
读书获取希望榜样给人力量
今年7月,酝酿已久的《我的少年时代》一书终于出版,广东省中小学第二届“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也随即启动。
在广东省中小学第二届“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启动暨《我的少年时代》新书首发仪式上,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学明深情回忆了“我的少年时代”栏目举办和同名书籍的出版历程。1990年春天,广东教育杂志社主办的《广东第二课堂》开设了“名人的少年时代”栏目,邀请令人尊敬的革命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体育明星等撰写他们少年时代的故事,把做人做事的道理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小读者听。这些文章影响了一批批小读者。随后,该栏目的定位不断修正,后改名为“我的少年时代”,显得更加平等亲切,也拓宽了作者的空间。20年来,该栏目发表文章近400篇。这些文章,无不充满激情,饱含哲理,鼓舞青少年立志向上。现广东教育杂志社与山东明天出版社合作,从中精选了44篇文章汇编成《我的少年时代》一书,为《广东第二课堂》编辑出版历程上这段美好的往事做了梳理,也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了一份礼物。李学明说,今年是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希望广大青少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把书籍作为好伙伴,让阅读成为好习惯。
会上,《我的少年时代》一书主编、广东教育杂志社社长陈湘年讲述了冰心、关山月、秦牧、苏步青、李坚真等为“我的少年时代”栏目赐教、赐稿的美好往事,金敬迈、洪三泰、伍美珍、郁雨君等“我的少年时代”的作者,与小读者们对话童年,分享成长的故事。
(张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