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娟
口头语言能力的低下是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口头语言能力的重视不够也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因此,努力做好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全体中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说话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版《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第一次突破性地提出了“口语交际”这一概念;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具体部署,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国家教育部门对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与时俱进、迫切要求迅速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时代要求。
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是要通过科学的训练和有计划的培养,让学生在日常社会交往过程中认真听、听明白,有话说、会说话。对此,中学语文教学承担着最重要的责任。
首先,要端正对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认识。要在家庭、学校、全社会营造并形成重视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氛围,使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意识进入我们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克服“言多必失、言过其词”的错误思想观念,在中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形成“我想说、我要说、我会说”的崭新理念。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从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和训练方式,勇于和善于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语文的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置于恰当的位置并认真实施。
其次,要建立科学全面的中学生教学评价体系,将口语交际能力纳入学生的评价体系之中。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果和教育目标的尺度。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与学。要切实落实新课标要求,真正关注学生未来自身的发展以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改革和完善现有的考试制度以及考评制度。要清醒地认识到,评价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检验教学结果,更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生存体验,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个性和才能。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中学生口语教学评价体系,不仅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再次,要活用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开口说话。根据教材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强化口语训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表达技巧,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提问,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氛围。同时,适时举办辩论或演讲比赛也很重要。这可以由教师拟定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演说,纠正地方语言和思维习惯带来的影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口语表达完整的思想内容,消除学生自卑、恐惧的心理障碍,敢于畅所欲言,从中让学生得到口语交际的锻炼。根据中学生年龄、口语能力、性格上的差别,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口语能力较好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发言,也可以鼓励平时少发言的学生大胆发言,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在教师和同学面前进行口语锻练。
最后,要拓展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多鼓励学生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学习与生活环境、内容对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具有直接的影响,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实践,在日常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水平,同时也要不断鼓励和增强学生口语交际的信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兴趣。既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兴趣,如组织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户外活动日;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能,组织学生到社区参与社会实践;或者郊游,让学生回归大自然,在郊游活动中寓教于乐。通过这些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口语和交际能力,培养中学生主动找课题、找话题、找口语交流对象的习惯,培养学生灵活应变的思维和勇于挑战的自信心。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