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机电高级技工学校是国家级重点学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数控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构建了“校企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运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笔者拟从“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点、具体实施以及实施该模式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校企合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点
(一)“校企合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校企合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学校即企业、教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员工。”
(二)“校企合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是用企业经营的思想和理念来经营学校的办学理念,使学校与企业融合。“经营”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市场规律和市场化方法解决学校管理和发展中的问题,从而实现学校管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使学校得以发展壮大,教师、学生得到良好发展。用经营理念管理学校,可使职业教育更注重教育成本和投入产出,更注重资源利用和开发,注重教育教学效益,更注重办学质量和服务。
二是对职业教育内涵各个方面的资源(包括物质性资源、非物质性资源,如师资资源、生源资源、专业资源、实训基地资源、企业型培训资源和品牌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等)、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制度、资源配置战略等概念进行界定和企业化研究,从学校的企业环境创建入手,延伸到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这一人才培养路径突破了以往“学生到企业中顶岗实习”的“低层次合作”的思维模式。由于学校创建了与企业相同的工作环境、管理模式,使学生入校学习就生活、工作在企业化管理的学校环境中,缩短了学生就业时与工作环境的距离,实现了学生“零距离”就业。由于学校与企业共同创建企业化环境,避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和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是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目的,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和所追求的教育目标以“体制——机制——运行”为核心。“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以往依赖企业最大限度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限制(由于企业自身生产、管理等条件制约),依靠学校自身专业优势,选择有意愿、有技术实力、有生产条件的企业创新学校管理体制,完善学校与企业联合的机制,共同在人才技能培养、技术提高、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构建适应广州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给职业教育的“产教结合”提供一个范例。
四是推行“学校即企业,教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员工”的“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核心路径。“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是企业与学校在学生实习、实训、企业化管理中的合作,重要的是创建一整套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是根据职业教育的大课程观,融合了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实行产学研结合,完成教育教学从虚拟到模拟到真实的过渡,“零距离”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转变。这种转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方面坚持工作过程导向,将教学安排变成员工培训模式,按生产实训过程工艺流程进行,根据工作过程导向,将实训作业按工艺零件加工来考核,实现知识学习到技能培训的转变。二是实训管理方面推行企业化管理。在形式上采取企业的管理模式,最核心的问题是成本费用考核,各部门的费用与部门人数、学生人数等挂钩,按人数下达指标,考虑消耗。实现学习过程管理企业化转变,学生实质上具备双重身份:一是学生身份,二是员工身份。对学生的规范管理采用了对员工货币奖惩方式来进行考核,变虚拟的扣分形式为真实的货币奖惩形式,实现学生向员工的观念转变。
“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
(一)建设实施“校企合一”的环境
实施“校企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环境。广州机电高级技工学校在“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环境建设上,打破了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了以学校实训设施和场所为主的“企业”环境。学校首先遴选一些优秀企业,双方进行双向选择,根据“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本、技术、教育的融合过程。在“校企合一”运行过程中,试行教师和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与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在实训基地功能上,集生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技能培训等于一体。这种“校企合一”人才培养环境的构建,可解决大多数企业认为培养人才只是职业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单纯选择人才层面的问题。
(二)“校企合一”环境的功能建设
“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仅有环境建设是不够的,在学校企业环境的建设中,要依据人才培养需要、人才培养层次对环境进行功能划分。广州机电高级技工学校在“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环境建设中,主要是通过构建“三个中心”实现“三个转变”。建设“广州机电实训中心”,成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数控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中心能同时容纳1480人实训,学生在此可以进行普通车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铣工、钳工、电工、电子、PLC等实训。通过实训完成相关工种的考级考证,使学生完成基本的工种模拟训练,实现由知识学习到技能掌握的转变。“广州机电实践中心”通过引进企业先进的生产流水线,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使学生熟练掌握与工种相关的生产管理知识和技术技能。在“广州机电技术中心”,通过搭建校企研究平台,让学生参与企业的课题研发,了解并掌握机电行业的前沿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培养学生解决复杂技术问题和进行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的能力,最终实现学校培养和企业需要的无缝对接。
(三)“校企合一”教学内容的组织
以专业课程为主体,辅之以通用课程和可扩展课程。专业课程强调工作过程系统性,以典型任务和学习领域来构建。通用课程强调发展核心能力,即社会技能、方法技能和自主技能。可扩展技能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企业发展的需求以及新技术应用的前景和趋势,来构建可扩展、可选择的课程模块,使课程体系变得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张性,增强课程的弹性和张力。
在专业课程开发中,首先,通过职业分析找到每一个职业包涵的工作任务;然后,经过行业比较分析,从社会和企业的关键任务中推导出典型工作任务;再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学习领域,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构成一个学习领域;最后,为每一个学习领域设计教学项目,构建学习情境。
对于一个学习领域的描述包括:首先是通过典型任务完成的工作和典型任务完成的过程来描述一个职业活动领域;然后描述这个活动领域学习的目标,包括专业能力发展和核心能力发展的目标;其后,通过进一步分析工作对象、劳动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形式和工作要求(包括来自企业的、法律的、顾客的、员工的),详细描述学习和工作内容;同时,还要确定学习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课业评价方式等。
总的来说,专业课程开发包括以下基本流程:从行业分析开始,以行业分析为基础进入工作分析,然后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学习领域,其后进行课业设计,最后进入到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共六个基本步骤。前三步是职业资格研究,是研究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应该做什么,应该把事情做到什么程度;后三步是教学设计与实施。
(四)“校企合一”教学的实施过程
以工作导向实施教学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是工作现场,如何建立起一个工作导向的学习体系是最重要的基础。无论是企业学习,还是学校学习,必须建立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础上。工作导向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内容体系的关键问题,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应当与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已经系统化的工艺过程和生产计划保持同步,使学习过程和生产过程具有广泛的一致性。
构建工学结合教学体系通过在工作和学习之间建立科学培养体系,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自主的教学规则和教学过程,使工与学能够真正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化的学习过程。“校企合一”的实质是“在学校教育中强调与企业生产的工作特征结合”,不是简单的顶岗实习,而是通过具有行业意义的典型工作任务建构教学过程系统化。
以“解决问题”为培养目标就学校教育的教学周期和教学规律而言,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实际上是用今天的技术培养出适应明天需求的学员。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性技能,是职业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指学生在一个已知的具体工作项目上的纯熟,而且是指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在不同领域和不同条件下解决更多的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体现。当学生自觉地在解决问题之后通过评估产生反思,这就意味着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呈现出来了,学习活动真正发生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地持续解决不同条件和不同领域的问题,以及运用不同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这种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五)“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的改革
探索“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职业教育从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向现代教学体系转型,满足就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之相适应,评价制度也要相应地进行改革。因此,在教学评价方面,应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实行学校评价、行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有机结合。
学校评价采用探究式评价,即通过对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项目模拟实验、项目具体操作等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形成情况,同时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行业评价以社会资格认证为主,即将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作为评价工程项目完成质量、实施教学考核的依据,使学校教学与行业要求保持一致,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企业评价采用反馈式评价,即由学校生产实训实习中心对学生在顶岗实训实习期间进行项目实践的考察,对其综合素质做出总体评价。由企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敬业精神与工作态度、与周围“同事”的关系、独立解决问题的情况、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应用情况、工作中的创造性等若干个核心要素进行全面考核,做出鉴定,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实施“校企合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关注主体。所有的学习,所有的学习系统,其主体只能是学习者,是学生。但是,在长期的灌输式教学系统中,实际上学生只是“容器”。教师“倒”进去了,学生接受了多少,转化了多少,无从清楚。这是最没有效率的一种学习。学习必须回到本位,要恢复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关注过程。学习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也是学习过程。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及其由行为引起的转变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实施“校企合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第三,关注成长。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部成就,推动学生持续健康地成长。学校教育中对学生最重要的评价是学生个性得到了发展,真正要区分的是职业学校学生的技能和潜能开发。
总之,“校企合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尽量早地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过程,促进他们从学习者到工作者角色的转换,旨在形成学生自我负责的学习态度,并通过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郝克明,马陆亭.关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7,(6).
[3]陈忠林.“学校+公司”职教办学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07,(18).
作者简介:
张可安,男,广东广州人,工商管理硕士,广州机电高级技工学校校长,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