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造就一大批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职业教育应进行课程改革,并推进研究性学习,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我院在江苏地区是以“双元制”教学为典范的高职院校。“双元制”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特点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双元”活动为基础。这种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工作中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的能力,以及独立、协作、交往、自学等能力。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已十分明确——培养具有特定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高级应用型(操作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机械制图》是工程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从本课程自身的特点出发,改革课程,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新体系,开展以素质教育培养为目标、能力为本位的制图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双元制”教学中,所有的学生第三学年必须到工厂进行顶岗实习。这样,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就要缩短,而专业课程又必须要完整地学习。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就是如何上好学时短、又要满足学生实践需要的专业理论课。
《机械制图》课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把存在于空间的形体严密而规范化地表达到平面上,同时要把平面图形通过想象再现成空间形体。图形来源于空间形体,又回归于空间形体,形象思维则是连接空间形体与图形之间的桥梁。笔者长期从事本课程的教学,发现目前在教学中突出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某些教学内容过难、过深,甚至与职业能力缺乏联系;其二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弱,不容易将平面图形与空间立体形状对应起来,学习此课程比较困难。为此,笔者在所教的高职班里选取了几个实验班,以高职院校构建“应职能力目标教学体系”的要求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对本课程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与探索。
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原有的制图课程结构是“点——线——面——体”。课程一开始,就讲解“点的投影”,而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内容。同时,“点”又是“线、面”的基础,学生刚一接触制图,就在“点、线、面”内容前败下阵来,对制图课产生了畏惧心理,失去了学习兴趣。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具体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开始的,而后才上升到理论。知识、技能的学习,也应是符合认知规律,即在制图教学中,应先从“体”出发,理解“图”和“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再从物体上抽象出点、线、面,简单介绍它们的投影特性。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难度就降低了,他们也就能较快地获得必要的制图知识。
贯彻“以识图为主”的指导思想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一线工作中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能看懂技术图样,以适应市场经济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应本着以识图为主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往“螺纹联接件的画法”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但很多学生往往照着画都画不出来。依据以“识图为主”的指导思想,掌握程度应定位在识别图样中的标准件或常用件及与其他零件的装配关系即可。
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双元制”教学中的学生既要在课堂学习,又要在工厂实践,学生学习理论的时间不会很多,而且经过实践学生也会比较疲劳。如果删除既不实用,又不很重要的内容,学生的负担会减轻很多。如“相贯线的画法”一直是制图课程的难点,“相贯线”就是两个基本体相交自然而然形成的表面交线,在加工中也是自然形成的。对于这部分内容,只需讲解“相贯线”的概念及其简单画法即可。
采用以模块带动课程,零件图、装配图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可采用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模块带动课程,零件图、装配图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通过装配体(传动轴或减速器)引出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基本内容,分析装配体中各零件的作用和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装配图的表达方法和画法如表1所示。
适当增加“机械工艺学”内容学生在学习制图课程阶段,刚刚开始接触专业知识,实践经验非常少。如果仅是为了讲制图内容而展开教学,学生肯定体会不透这些内容对生产实践有何作用。因此,课程内容的调整应遵循以岗位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思想,努力创设生产实践情境,淡化各课程的界限,加强内容之间的联系,即在制图课程中适当增加一些“机械工艺学”内容,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技能及相关经验的内化。
突破教学难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突破“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工程意识”的教学难点,笔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及“实物加工法”。“实物加工法”,即利用橡皮泥、土豆、胡萝卜、泡沫塑料等材料“加工”出所需的形体或零件。同时,引入研究性学习,从生产实践情境出发,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实物加工法”只适用于简单形体的“加工”,对于内部结构复杂或装配体不宜采用,且“实物加工法”是一个模拟,并不能代替实际现场加工。因此,教师还需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相关的视频文件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例如,“机件的表达方法”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章节,可为零件图、装配图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一章学生接触的形体比较复杂,接近于实际生产中的形体,再用“实物加工法”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时可以将现代教学媒体引入课堂,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讲解“剖视图的概念”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功能给学生播放剖切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剖视图的概念。课件中的三维形体也不断地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和大脑,帮助他们建立起空问概念。
在课程考核模式上进行改革考核的目的是对学生知识与技术掌握的评价,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估,应注重过程考核,也就是通过过程的监控手段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将形成性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考核的形式要多样化。考核的内容除知识点外,还应包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学生在完成课程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当然,在形成性考核中,如何准确地把握评价标准,如何合理地分配各方面的分数比例,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其次,以答辩形式进行考核,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的重点应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答辩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再次,对作品进行评价考核。对于操作型课程,最好的考核方式就是评价学生的作品。这种考核方式可大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不少学生的作品几乎具备了实用产品的水平。
通过“双元制”教学改革的实验和探索,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程爱学、乐学,学习兴趣提高了。多媒体课件及“实物加工法”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进,那么《机械制图》这门被学生公认为难学的课程也会变得轻松易学了。
参考文献:
[1]李澄,吴天生,闻百桥.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丁学智,隋海玲.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探讨[A].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李芳丽(1974—),女,江苏南京人,江苏太仓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教师。(本文责任编辑:洪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