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寅生
古人讲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又说“君子比德于玉”,将人们的品德与光洁温润的玉联系在一起。
说到“美玉不琢”,一开始我很不以为然,世上哪有不琢的美玉呢?人们所说的玉文化,这里的“化”是熏陶,是感染,实质上也就是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琢,是千百年来承传嬗递的感染与积淀。如果说玉是华夏文明的基石,那么玉文化则是华夏文明的脊梁。“千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就玉这个载体而言,从史前的凌家滩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以及诸多其它文化遗存的玉器上看,鲜有不琢者。它们可以是女性,是动物,是神器。大家所熟知的中华第一龙,史记中完璧归赵的璧,始皇帝的玺,以及士大夫们佩戴的璜、环、珮等,万千玉器,可以说是无玉不琢。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写到这幡然有觉。“美玉不琢”在这里指的是一种理念。即属美玉何须添足。从巧夺天工,到造化无工。我辈在此穿凿,无的放矢。然覆水难收,一吐为乐。
是的,凡事做作,穿凿,刻意雕琢往往弄巧成拙,反成蛇足。从艺术风格上讲,唐代韩干画马发展到徐悲鸿画马;从宋代马远、夏圭、范宽的工笔山水发展到明清的文人写意。所谓笔愈简,而理愈出。曾见过一个用毛笔写成的硕大无朋的“一”字。弯头曲尾,如同一游动的太极龙。隐含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无穷哲理,艺而至此,方成妙境。今天我们这令世人称道的奥运会会徽,正是传统玉文化的生动体现与承传。这件简洁灵动的玉雕,蕴涵着人物、地点、内容、感情丰富的意境。
说到“美玉不琢”不禁让我们想起人类赖以生存栖息的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她何尝不是造化馈赠给人类一块精美珍贵的宝玉。她又何须由我们人类去处心积虑地去穿凿雕琢。这几年大气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异常,以及海面上大片赤潮海藻的形成,使人类不止一次尝到了过分雕琢的苦果。
自然也好,人类社会也好,她们都有各自发生发展的轨迹和历程。科学家、政治家只能发现她们的规律,利用她们的规律,而绝不能改变规律。“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绝不是其乐无穷,而是实实在在的其害无穷。揠苗助长的后果,我们年长一些的记忆犹新。
玉者,寓也;玉者,遇也;玉者,预祝也。如能把玩一件温润光洁的美玉,养心、养眼,固是一乐。然而并不一定非要人人都怀瑾握瑜。我们无法让古人为我们生产遗存数量丰富的精美玉器,达到按需分配。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眼中无玉,心中有玉。人们可以没玉,但不能没有玉的精神,玉的品质。
(选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