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飞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从事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问题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输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本人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了“问题情境”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精心选择教学材料,为“问题情境”创设奠定基础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有充分、丰富的课堂教学材料为铺垫,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时,精心筛选材料,紧扣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而又应有所拓展和延伸。
问题情境可用于新授课,从一开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的高潮。例如:在学习《网页制作》时,因为学生都有上网的经历,所以在学习网页制作的开始,我引导学生去观察事先准备好的许多优秀的网页,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上提供的资料。通过教师精心选择的资料,使学生进行一个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针对性的学习解决问题。而且经过几次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就逐渐养成了通过查找观察优秀网页——思考分析——发现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当然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中,还会遇到很多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再通过不断的观察——将问题分解细化——逐一解决,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在这样交替循环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不断进步提高的起点是观察,发现问题是关键。
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时,还要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1选择的材料要具有针对性
教师选择教学材料时应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或难点,选择的材料应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重点、难点,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不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1.2选择的材料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
中职计算机教学课在选择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时,切忌教条、僵化、语录式的材料,那种空洞、说教式的材料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反感甚至排斥。应选择富有情趣和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素材。
2.巧妙安排教学结构,为问题情境创设选择良好的时机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教学的各个环节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创设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整体结构中的重要一环,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另一方面又要创设问题情境,沟通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因此要巧妙安排课堂教学结构,不失时机地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计算机课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对于计算机这门学科,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最真实、最直接、最好的问题情境。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只有和现实生活结合才会更有意义。所以,我们就巧妙安排教学结构,将学习的新知识往往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使教学内容真正和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贴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另一方面鼓励引导学生将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Excel时,通过建立班级通讯录学习建立和编辑Excel表格,由学生采集身边的数据,分小组来完成。在学习Powerpoint时,以向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事物为题材制作演示文稿,学生积极搜集素材,兴趣浓厚……等等。
2.1要做到教学结构的整体性与关键性的统一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尽可能集中到教学的关键点上,以此关键点为中心,组成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 “问题链”,通过“问题链”实现课堂教学整体性与关键性的统一。
以上这些“问题链”,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又打通了学生的学习思路,使整个课堂教学既能突破关键点,又使整个课堂教学体现出严谨性、整体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2.2要做到可行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力求让学生能从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感悟到问题,并能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而切忌设计出超越学生理解能力的“情境”过难、过高、过繁的情境会使学生对“情境”不知所云,无所适从。同时,还要意识到“问题情境”创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环节,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思维的激活程度,在导入、新授、讨论、总结和练习等诸环节中有机地进行创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十分关注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和学习兴趣,选择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氛围活跃的时机,有机地创设问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