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就业的经济学意义分析

2009-10-14 05:02段庆华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7期
关键词:效应分析

摘要: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非正规就业对改善我国就业压力,缓解贫困状况,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及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对非正规就业概念和相关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非正规就业存在的原因及其存在的积极效应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非正规就业;经济学意义分析;效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6-0189-02

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之下,已经导致大量企业倒闭或裁员,使得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失业人员和农民工三大重点群体失业率空前高长。

而非正规就业对于劳动力市场调节功能的修复、缓解失业压力促进就业、缓解内部社会矛盾、满足企业灵活多样的用工需要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学界和政府的普遍重视。因此,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对非正规就业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研究基础

非正规就业是国际劳工组织针对发展中国家出现的一种就业现象提出的概念。1973年国际劳工组织综合就业问题代表团在考察肯尼亚的就业问题后,在一篇题为《就业、收入和平等:肯尼亚增加生产性就业的战略》的报告中首先提出了“非正规部门”这一概念。国际劳工组织(简称ILO)在《1991年局长报告:非正规部门的困境》中,进一步将非正规部门定义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那些低收入、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很小生产规模的生产或服务单位”。2003年11~12月,第17次国际劳工统计大会通过了《关于非正规就业统计定义的指导方针》,又对非正规就业作了如下定义如果雇员的劳动关系在法律或者实际意义上不受国家劳工法规、收入所得税制度、社会保护以及一定的员工利益所要求的社会保障或权利而建立起来的话,他们就被认为是非正规的就业。

在我国,学者对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作了如下定义:我国非正规部门主要是指在依法设立的独立法人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社会组织) 之外的规模很小的经营单位。

二、非正规就业的经济学意义分析

(一)非正规就业存在的微观机理分析

从纯粹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看,一个劳动力市场能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工资是充分灵敏的,能够随着市场供需变化而调整,不存在价格的黏性。但实际上并不如此。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往往是二元分割的,即同时存在正规就业的高技能劳动者的第一劳动力市场和非正规就业的低技能劳动者的第二劳动力市场。在这两个劳动力市场,决定劳动者工资的机制是不一样的。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特征是工资较高,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安全性好,工作的管理过程规范,升迁机会多;而第二劳动力市场则相反,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管理粗暴,毫无个人升迁机会。

用新凯恩斯主义的长期合同理论、隐含合同理论和效率工资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正规就业的第一劳动力市场存在劳动力价格的黏性。长期合同理论认为,在一些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中,工资通常是由工会与企业谈判订立合同而定下来的,在合同的有效期内,工资是不能随市场的供求而调整的。一些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到有合同企业的工资黏性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隐含合同理论试图解释(实际)工资的刚性和非自愿失业。隐含合同是指厂商和工人之间没有正式的工资合同,但互相有将工资相对稳定的协议或契约,被称为“看不见的握手”。该理论的一个创新是:就业关系或者雇用关系不再被看成仅仅是劳动与工资之间的一次性现货交易关系,而是被看成为一种涉及较长时期的类似于保险和被保险的合同关系,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在企业那里所交换到的不是单纯的工资,而是一份收入“保险”,这个保险保护工人免于遭受收入波动之苦。隐含合同的出现使工资具有黏性。

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实际工资的高低会影响工人的生产效率,而工人的生产效率又会影响企业的利润,如果企业试图削减工资,则结果可能是更大地降低劳动生产率,反而增加平均的劳动成本,降低利润。以上的原因使正规就业的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价格存在一定的黏性,而传统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通常是以正规就业为其运行基础。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讲,正规就业的非工资支出通常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劳动力调节成本的弱化使企业更愿意用资本替代劳动。而非正规就业的劳动力市场在发展中通常处于政府的干预之外,工资水平的灵活性比较大,工资外的成本比较低。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劳动者拥有充分的所有权和决策权,并以此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劳动者的经济活动不再依赖上级行政命令,而是围绕市场和消费者自主决定,从而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非正规就业中劳动者的工资及其服务价格也是采取市场价格,市场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等在非正规与正规就业部门明显地体现出来,而且非正规就业部门就业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较多地采用适用性的技术,市场在资本、劳动力等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二)非正规就业存在的积极效应分析

1.非正规部门就业大大缓解了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从国际经验看,非正规部门就业极大地缓解了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压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职业转变,最终实现城市化重要途径。在我国,据调查,在城市中中长期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超过8000 万人,就业于非正规部门的比例为40% ~60%。据此推算,至少有3200 万农村流动人口就业于城市的非正规部门。种种迹象表明,这种就业规模有呈继续扩大趋势。显然,非正规部门的发展和壮大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较大的就业空间,这对缓解我国沉重的农村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2.非正规部门就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由于非正规部门具有投资少、进入障碍少和机制灵活等优点,非正规部门的发展与就业效应既能节约国家投资,也能极大地推动经济增长。世界银行调查资料显示,非正规部门发展与就业对西非大多数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值在1/3 至一半左右,在亚洲运输业中,非正规部门的产值所占比例为30% ~40%,服务业的比例为20% ~60%。从区域经济增长看,有学者研究表明,如果不把外来民工就业人数的增长考虑进去,是无法说明上海GDP 增长的。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政策的扶持等,非正规部门在我国将获得较大发展,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3.非正规部门起着调节就业和收入的重要作用。当经济增长出现低迷或严重危机时,正规部门的工资将下降,就业随之减少,而非正规部门的就业相应上升。例如,1981 ~1983 年巴西经济衰退期间,非正规部门就业人数上升了近30%;20 世纪80 年代菲律宾经济低迷时期,几乎所有部门的产值都下降了,这期间,大批劳动力采取了非正规部门就业这种就业形式,其中就业增长最快的人群是自我雇用者。同时,在经济衰退期,劳动者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可以提高一部分人员的收入,从而在宏观上保持一定的有效需求。目前,就业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家庭贫困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目前家庭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家庭成员的就业状况。因此,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除了要健全养老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外,根本出路在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非正规部门就业不仅在短期内对缓解贫困有积极作用,而且也是一种长期的脱贫手段。

4.非正规部门就业促进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非正规部门是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多种经济成分转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经济类型。它为市场主体的产生、市场力量的孕育和市场机制的培育提供了重要机遇。在非正规部门就业中,劳动者拥有充分的所有权和决策权,并以此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劳动者的经济活动不再依赖于上级命令,而是围绕市场和消费者来自主决定,从而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同时,其经营活动、服务方式等完全按照市场机制来行事。目前,非正规部门已是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正规部门在我国已成为打破传统体制下的不合理的价格制度、竞争制度和劳动力供求制度的重要外部力量。它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润滑和促进作用。

三、结语

非正规就业现象在中国的迅速发展急需我们对其做出必要的研究,并且给予正面的回答。一般来说,非正规就业的发展是和本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的,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非正规就业也得到逐步发展,但是当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之后,非正规部门的从业人员比重会逐渐下降。非正规就业发展的历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经济发展的模式决定着就业的模式,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应该对非正规就业现象有任何歧视和偏见。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也表明,非正规就业绝不仅限于传统和落后部门,高科技行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也将产生大量的非正规就业领域。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尤其是当前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下,非正规就业依然将是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

参考文献

[1]姚宇.国外非正规就业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8,(1).

[2]姚宇.中国非正规就业研究综述.载中国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1).

[3]石美遐.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研究——从国际视野探讨中国模式和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蒋萍.也谈非正规就业[J].统计研究,2005,(6).

作者简介:段庆华(1972- ),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教研组长。

猜你喜欢
效应分析
浅析中国企业外资并购的利与弊
企业税收筹划策略与效应分析
“营改增”税制改革的效应分析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我国医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政策性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与策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