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邦荣 张士玲
语文实验教材,学生年龄特征及内容需要,编绘了许多幅色彩鲜明的插图和赏心悦目的背景图。这样不仅丰富了教材,美化了版面,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便于进行听说读写多项训练,陶冶学生爱美情趣。但教材中不可能处处有插图,老师如能根据教材需要,在恰当的时候让学生进行绘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就会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促使学生动手动脑,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
一、利用绘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找春天》一课时,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去读课文,而是提前留下作业,让学生自己到学校、公园、田野等,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并告诉学生:“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春天的踪迹。”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去发现的兴趣。上课时,我让每位同学先把自己在大自然中发现的春天画下来,然后用一句话讲给大家听。不一会儿,一幅幅充满生机的、充满春天气息的画展现在我的眼前。有的说:“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还有的说:“春天来了,我和爸爸妈妈到公园放风筝。”……孩子们举起自己的画,你一言我一语,兴致勃勃地讲述着自己发现的春天,与大家一起体验发现的快乐。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时老师及时引导:“同学们,你们的作业都完成得非常好,大家都找到了春天,并把它画了下来。你们想不想知道课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发现了什么?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好吗?”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于是,大家纷纷拿起课本,自由朗读起来,在读中感悟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利用绘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蜜蜂引路》一课,通过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浓墨落于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以此来教育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学会认真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因此,熟悉和感受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很重要。我先布置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在脑子里画画,基本弄清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在什么位置。然后让学生去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并提醒学生绘图的重点是准确地再现课文对四周地方的描绘,让所有学生都动笔画。画完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大家对照课文,指出不足,进行修改。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作业完成的非常仔细,将每一处细小的差错都找了出来。通过讨论、修改,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为了画好路线图,都在反复阅读课文,而当这幅图准确地再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对课文便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利用绘画,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好的古诗犹如一幅绝妙的图画。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弄懂诗句大意后,再充分发挥想象力描绘诗中所展示的画面。如在讲杜甫的《绝句》一诗时,借助简笔画,让学生弄清诗人住的草堂的位置。通过学生绘画,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形象地领悟“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意,用得既传神又耐人寻味,给人以窗外景物尽收眼底之感,有的同学还把整首诗所描写的画面都用水粉画了下来,窗户外柳枝吐翠,柳条飘舞,两只黄鹂在柳枝间追逐嬉闹,唱着悦耳的歌;天空中,一行白鹭在自由地飞翔,好像要与青天相接的样子。透过窗户,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山的积雪,待发的船只,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黄、翠、青、白”学生通过自己稚嫩的小手描绘出了明丽的色彩。一边欣赏学生的绘画,一边吟诗,不仅使我们感受到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被诗人描绘的优美意境而陶醉,更激发了学生吟诵诗圣其他诗歌的兴趣和愿望。
四、利用绘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画风》一课,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讲了三个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三个小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结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受益匪浅。孩子们喜欢敢想、善于提问题的宋涛,也喜欢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习的陈小艺,更喜欢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赵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敢想敢做、互相协作、互相学习的精神,想出更多画风的办法。于是,我让孩子们以四人小组来共同画风。只见他们有的沉思,有的在讨论,还有的在给队员分工,准备画风。不一会儿,在小组队员的合作下,一幅幅奇思异想的五彩画描绘出来了。飘动的红旗,放飞的风筝,斜斜的雨丝,飞舞的落叶,飘起的床单,吹落的帽子,空中飘飞的塑料袋,弯腰的麦穗等等。是风,风吹动了这一切。孩子们通过思考,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来表现风,真是棒极了。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体会到绘画在语文目标教学中起着激趣、解难、画龙点睛等重要作用,使得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