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专业、学业与职业的思考

2009-10-14 06:37张才君
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学业职业专业

张才君 谢 芳

摘要:对高考结束的学生来说,面临着两方面的选择:一是升学,二是就业。升学就面临着对专业的选择及学业安排的问题,大学毕业后总是要面临就业、职业选择的问题;当然中学生直接就业首先就面临的就是就业、职业问题。中国教育一个很有特点的方面就是表现为:在高中之前,所有的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是关心学生的成绩;大学以后,则关心的都是就业。专业、学业与就业又是密切相关的,当然我们还要为自己喜欢的事业奋斗。本文对此进行讨论。

关键词:专业 学业 职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74-01

1 就业形势与我国的专业沿革

1.1 当前的就业形势

自1999年以来,在国务院的直接推动之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全面的扩招,1999年到2002年之间,每年都是以32%的幅度在扩大招生。因此,2003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达到了212万。2009年。就超过了611万。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将是一个持续的和长期的过程。当然就业困难还表现为不平衡上,特别是表现在地域的不平衡、专业的不平衡和行业的不平衡上。它不仅需要高校的努力,更需要的政府的所作为,也需要我们的学生不断提升学习的能力,打造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1.2 我国的专业设置沿革

我国的专业设置和高等院校的变迁是紧密相连的。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专业设置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概有200多所高等院校,当时的成分比较复杂,有公立大学,也有私立大学,还有教会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合并、取缔了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并根据前苏联的模式,按照生产的不同类型设立系科,当时的系就相当于专业。1977年恢复高考,直到1980年还延续着前苏联的模式。1980年全国的专业数量累计1039个,之后持续增长,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新增了好多专业。1987年进行了一次关键性的调整—压缩大学的专业数。当年调整之前专业数已经达到了1343个专业,调整后只有671个专业,大幅削减了数量。后来,到了1993年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从整个理念上开始逐步受到美国的影响,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理念。这一年专业数又从671个削减到了504个。更为深刻的变化发生1998年,全国高校的专业减少到249个。

这期间专业数的调整变化贯彻着教育理念上的变化——从完全按照社会实际岗位需要来设置专业到“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思路——开始强调高等教育对综合素质的训练。

结论:专业是重要的,但随着教育理念的变化,专业在人们心目中也随之淡化。

2 专业选择与学业提升

2.1 专业选择的因素

影响学生专业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学校的影响力。二是就业市场的影响。三是自己的兴趣与专业。四是家长的职业影响。五是社会的需求倾向与社会评价。六是求职者的个性倾向特征。

2.2 学业素养的提升

专业选择确定发后,重要的就业学习。如何认识目前自己所学的专业?

我们认为重要的是要调整认识态度:学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大学专业的重要程度究竟如何?这些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思考后,我们就要行动:巩固专业思想,打好专业基础。如何做好学业与学问?我们认为主要要做到:明确奋斗目标;广泛阅读书籍;掌握学习方法,不断积累;探索学习途径;学习批判精神;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大学学习还是基础性的学习,并不是“一锤定音的买卖”,以后的发展空间还很大。社会生活也告诉我们真正专业对口的人们占的份额并不是多数,当然我首先不是专业学习的反对派。

3 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培养

3.1 专业与学业的关系

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大多数情况之下,专业学习决定了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但专业与职业“模糊对接”就意味着专业与职业两者之间不可能做到“一个萝卜一个坑”。从大学设置专业的角度来说,必须要对社会需求有高度的关注,要通过识别、过滤、遴选,保持一个理性的态度,所设置专业应该能够对社会对于人才的长期需求。对于一些关系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性、长线专业,以及一些类似历史、考古等传承文明的专业,虽然在就业时属于冷门专业而且比较难就业,但也需要国家和高校一起负起责任来,避免专业设置陷入功利化误区。

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专业对口时,往往非常抽象地说有两个取向:就业前景和个人兴趣。就业与他的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兴趣只与个人的发展潜能联系在一起,两者有的统一,有的矛盾。这种专业选择取向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专业的冷门还是热门。一般来说,长线专业相对较冷,短线专业相对热一些。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实际上社会对长线专业的青睐并一定比短线专业差。

结论:大学里的专业是重要的,但并不决定你学什么就一定将来就做什么,大学里的教育实际上也是基础性的教育。

3.2 培养职业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4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过程来重新设计、组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因此,对大学生来说,能力培养很重要。这些能力主要是:

沟通能力。进入新世纪,现在是一个“沟通胜于拳头,人脉影响输赢”的时代,可见沟通的重要性。

合作能力。人事管理——不仅是人与事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而且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人特别如此。

学习能力。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了学习型企业、学校、机关的概念,后来逐步延伸到学习型组织、城市、社会等。

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渴望、激情、能力、品质)、要有自信、培养兴趣、创新勇气、敢于质疑。

组织能力。就是要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

做人能力。为人处事是人生中两大主题。我们要努力做一个“讲道德、有诚信、负责任”的人。

做事能力。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行动胜于一切,行动也才能证明一切。

4 结论

大学里除了要学习专业外,我们更要培养能力。企业用人不太注意专业。企业注重考察要用的人,他们一方面看是否适合公司的工作方式和公司的企业文化,考察一个人时,更注重工作业绩如何,他们对来自于什么学校和专业并不太在乎。企业是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主要看员工的能力,专业是次要的因素。企业会用入职培训弥补专业的不足。很多大学生是不愿意或者是不敢申请专业不对口的职位的,他们担心自己的学业是浪费,担心自己的竞争不过那些专业对口的同学,还担心企业看不上自己。其实,企业会十分重视入职前的培训这个环节。复合型人才是趋势。企业需要的是“能干”的人,而常常需要的是文、理、工的知识和技能的人。职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你的能力能否得到别人的认可,与专业关系不大。求职就像做营销,你应该挑选最能够给别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时间和场景,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第一,在别人有特别需求的关键时间和关键事件上充分展示能力。

你打造了使别人(社会)选用你的理由了吗?

猜你喜欢
学业职业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我爱的职业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调研报告
业精于勤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