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迪薇
摘要:大学生始业教育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模式,把始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工作来完成,在相应的自由教育、个性化教育、主体性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开发学校资源、学生精神资源、学生生活资源,实现大学生始业教育课程化。
关键词:大学生 始业教育 课程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65-02
1 大学生始业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新生始业教育,指高校为了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而进行的准备性教育。心理学上,有个“首因效应”,它告诉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的观念往往是最深刻的。作为入学后的“第一课”,它在培养新生环境适应能力,缩短角色转换的适应期,使之尽早掌握大学的主动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1 学生个体适应性发展的需要
从高中进入大学,大学新生会出现一些生活上,学习上不适应的现象。比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适应;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管理方式;人际交往不适应,心理调适能力差等。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大学期间充分发挥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潜能,成为大学生始业教育首要考虑的问题。
1.2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让教育者采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受教育者正确审视自己的优势,发掘自己的潜力,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个清晰的认识与充足的准备,从而在适合自己的领域更好更快的成长。对大学新生进行科学、合理、及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论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还是对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始业教育对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2 传统大学生始业教育的局限性
传统的大学生始业教育仅仅局限于一些形式。入学教育时间短,缺乏计划性,大多学校的入学教育在时间安排上比较集中而短暂。基本上是利用军训期间的空余时间突击进行随机性较大;教育内容单一,缺乏全面性。教育内容局限在校规校纪的学习、专业介绍、院系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上而对新生即将面对的思想、生活、娱乐等诸多方面的实际问题却涉及不多,教育形式单调,缺乏多样性。在形式上仍然沿袭传统的模式。教育方式单向,缺乏互动性,教育组织单干,缺乏统一性,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必须统一领导,多方协调,齐抓共管,方能取得成效。基于以上传统始业教育弊端的考虑,把大学生始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来完成。把大学生始业教育课程化,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即把始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理论来学习,加大学习的实效性。
3 大学生始业教育课程化指导理念
要实现始业教育的课程化,把始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课程来探讨,首先应该明确课程的概念。古德拉从课程层次上来定义分为五种:理想课程、正式课程、知觉课程、运作课程、经验课程。不同的课程层次需要不同的课程理念指导,始业教育课程化的过程中包含自由教育、个性教育、主体性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的理念。
3.1 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又译“博雅教育”、“文雅教育”,是西方国家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其含义随时代发展而有所变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等著作中最早提出。自由教育主要指文艺复兴以前,特别是自由教育思想,即认为“最高尚的教育应以发展理性为目标,使人的心灵得到解放与和谐发展,为享用德行善美的自由、闲暇生活,进行理智活动、观察和沉思作准备,而不是为谋生和从事某种职业作准备”。自由教育旨在通过性格的培养来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善的理性和健康的情感,开发主体自我实现的潜在可能。而从中学迈入大学的新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需要指点和引导,需要在新生始业教育中教会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发展”。因此,在实施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过程中,自由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3.2 个性化教育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育的目的就是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施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大学生始业教育课程化,在始业教育过程中贯穿个性化教育理念非常重要。课程是历程性的,表明课程之外并没有特定的客观性目标。历程中建构的课程知识应是丰富多彩的。在历程中也有一定的目标,但目标只是过程的一种引导,它是非固定性的,而是唤起性的,它仅提供学生所面临的情境,为过程本身提出原则,以引导课程的进行和学生的学习,因此在过程中目标是暂时的,变化的,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经验交流、内容传达中随时变化和修正,这种目标注重的只是过程本身,并不把过程看作是达成外在目的的工具。基于课程的性质,把大学生始业教育课程化也是提高始业教育实施有效性的关键。
3.3 主体性道德教育
进入大学首要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也是德育课的主要内容。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要求实施道德教育最关键的应是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主体性道德教育就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运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方式,以形成学生道德品质为目的的教育。道德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大学生始业教育课程化建设理应贯穿这个理念。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在追求学生个体自由上表现为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推理能力。要求在始业教育课程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因素是:大学怎样才能进一步根据学生培养要求和意愿,使之在个人和职业生涯中能符合道德行为规范;课程在制定中如何避免思想灌输和道德相对主义。有学者认为劳动对于形成道德体验和道德情感有重要的作用。这里指一种体验,因而在大学生始业教育课程化中应包括主体性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要从生活的点滴着手,学生公寓文明建设,围绕如何从学生实际生活角度出发进行更为有效的教育。从卫生要求使大学生了解小事不小的重要性,从守时熄灯让大学生明白公德制约的互利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
3.4 回归生活教育
教育的对象是人,生活世界的主体是人,所以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当代教育学面对的不是抽象的生活世界而是一个以全球化为背景、以现代性为特征、以原子主义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具体的生活世界。”教育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有助于教育联系实际,更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教育一旦脱离学生生活,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体验不到快乐与乐趣。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克斯·范梅南 在其所著的《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一书中写道:“教育学要求我们对生活体验保持一种现象学的敏感性。教育学要求我们具备一种解释能力,以及对生活世界的现象作出解释性理解,其最终目的是理解与孩子共处情境之中的教育意义。”教育面向生活世界,其目的是学校要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增强学生的生活技能,提高生存能力,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
4 大学生始业教育课程化内容
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社会各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学生在始业教育的过程中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强化自己的学习能力,激发合理的学习动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成为始业教育的一部分。但是让学生理性的认识自己专业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了解到更全面的有关学校的,有关学生自身的知识。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的需要。
4.1 学校资源课程化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场所,校园的环境直接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不读史不足以明鉴”,校史馆将成为学生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一所学校兴建、发展、壮大的历史,是学校各方面工作成就浓缩的精华,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是学校传统精神的映射和风格特色的集中体现,校史教育应是高校新生入学前的必修课、育人工作的起点。一个学校的历史和传统精神、学术文化氛围和校友的榜样,都将对一代代学子产生终身铭记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对入学新生进行学校、学院的历史与发展教育,增强新生对我校的认同感和热爱,树立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的信心。
4.2 精神资源课程化
教育通过什么来培养学生的精神?柏拉图说:“当然,我说过知识是灵魂的粮食,我的朋友!” 而这种精神就是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也就是学生的个性精神。学校教育是通过课程知识的选择、组织和传递来实现人的生成,个性的实现。关于课程知识“是什么”、 “能做什么”“怎么做”等课程知识观在学理上最一般性的追问与理解,从根本上制约并影响着教育中人的生成。从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阿普尔的“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提问方式的转变,就深刻反映了课程知识引入“人身”的演变历程。学校课程知识因着布鲁尔所说的“所有知识都包含某种社会成分”,而把“人身”渗透到知识的存在方式当中去,从根本上否弃了传统的“知识”与“人”的完全分离、“知识是独立于人之外的中性存在”的课程知识观。
大学生始业教育课程化,强调把人文精神知识贯穿于始业教育,把课程知识与学生个体实际相结合。这样,始业教育才能有助于学生在大学阶段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一部分,有助于其弘扬知识分子精神,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同时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4.3 生活资源课程化
知识原本是人们用以生活的手段,生活本身才是目的,但很多时候目的和手段却被颠倒,人们在为追求固定知识的同时,忘记了还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社会只是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生活本身的意义和质量才是生活的目的。在社会机制中的生活决不是为了社会机制而生活。”基于此,始业教育课程化后应该在其中贯穿学生的生活的素材。在学生入学时就体会到生活的气息。让学生懂得如何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追寻有生活意义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教育大辞典[S].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
[2]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51.
[3] 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50.
[4]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
[5] Goodlad,J.I.et a1.Curriculum Inquiry,1979:60,64.
[6] 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2):80,87.
[7] 晏辉.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6(1):1,7.
[8] 韩红升.劳动开启德育回归生活世界之门[J].教育研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