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素杰
摘要:钱钟书先生著作颇多,享誉中外。他在其重要的学术著作《管锥编》的《谈艺录》里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博学和睿智。书中也向我们透露了他读书的方法:一是要有渊博的知识。二是要学会“消纳”,汲取书本的精华,融化于心。
关键字:博学 消纳 和而不同
钱钟书先生是中外驰名的大学者,其渊博的学问,睿智的思想,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外国人惊叹其记忆力之高,世所无俦;中国人称赞其读书之博,万卷于心。他的渊博与睿智是建立在高效能的读书方法之上的。能读书、会读书,方能汲取前人的知识,默化于心,酿出醇浓的甘醴。
古今中外,爱书如命,读书成痴,沉溺其中的人如过江之鲫,大有人在。但是,读书既能入得其内,出得其外,游刃有余,不为书缠,不受书俘,是书之主人,而非书之奴隶的人却凤毛麟角。前人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读书万卷真须破,念佛千声好是空。多少英雄齐下泪,一生缠死笔头中。”可见,读书能得其三昧,却非人人尽能,但却不是不能不为。
读书,要讲技巧,讲方法,不是盲人瞎马,随便游荡。钱先生认为读书首先要博学。人的秉性不同,兴趣各异,选择读书的种类也就像吃饭一样挑肥拣瘦,久而久之,会造成心胸偏狭,识见不广,而博览群书则是对治良方。博览广闻方能如摩尼珠之灿光,四面八方无所靡遗,养成良好的鉴赏基础。钱先生引用一位哲人教育后辈的话说:“当以蜜蜂为模范,博览群书而匠心独运,融化百花以自成一味,皆有来历而别具面目。”英国哲学家蒙田亦持此种观点,认为在教育儿童读书时,应当让他们随意浏览。这样他们才能从小建立起读书的兴趣,用“引导”而非“强制”的方法,引领他们进入书的海洋,培养起他们对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么,怎样“破”万卷呢?钱先生主张读书要学会“消纳”。黑格尔曾论人之学养,谓取见前事物为己有,犹吞嗜而消纳之,化无机体为有机体。也就是说像吃饭一样,把所读之书的内容消化吸收。《随园诗话》卷十三曰:“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盂”,故少陵(杜甫)“读书破万卷,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糟粕。”西方哲人诺瓦利斯亦说:“学问之道与生理剧相类,不佳者与无用者徒成身心中积滞。故学犹食也。”
如何“消纳”,钱先生提出了以下方法:
一是“擘肌分理”。钱先生读书的方法类似于刘勰讲的“擘肌分理”,对作品的词语结构作细致分析,得出他所要表达的情意,和所运用的艺术技巧。也像严羽说的“取心析骨”,“取心”即指探索作者的灵魂,“析骨”即指分析作者的文词。
钱先生回忆了他读书的经历和心得:钱先生十六岁时从读选本入手,有《古文辞类纂》、《骈体文抄》、(十八家诗抄》,即对古文、骈文、大家名家诗都读了。进一步结合任渊注来读《山谷集》、《后山集》,用法官断案的眼光,把作者和注者看作两造,看注释是否符合作者的情意,用老吏断狱的方法来作判断。这样就要查对书证,寻根究底,索阅所引书,验其是非。这种老吏断狱的读书法,确实是做到切实的研究。这种方法贯穿于他所有作品之中,例如,钱先生在注释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没有依傍前人定论,认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的“绿”字是王安石拣选十几个字之后,而选定“绿”字,后人一直认为这是王安石修辞炼字的佳例。钱先生却不这样认为,他经过考证,认为:王安石《送和甫奇好》诗里又说:“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送汝过江时”,也许是得意话再说一遍。但是“绿”字这种用法在唐诗中早见而亦屡见;丘为《题农父庐舍》:“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李白《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啭歌》:“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闲斋卧雨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行药至石壁,东风变萌芽,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于是发生了一连串的问题:王安石的反复修改是忘记了唐人的诗句而白费心力呢?还是明知道这些诗句而有心立异呢?他的选定“绿”字是跟唐人暗合呢?是最后想起了唐人诗句而欣然沿用呢?还是自觉不能出奇制胜,终于向唐人认输呢?(《宋诗选注》)
钱先生用其博学向我们揭示了事实的真相,不迷信古人,不跟风,不偷懒,查对书证,寻根究底,用事实说话,钱先生算是把书读到了家。
二是“和而不同”。人们常说第一个把女人比喻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才了。可见,文艺作品永远追求的是创新,没有创新,文学就失去了活力。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就是活水之源。钱先生在《管锥编》中挖掘出古代典籍创作中的“母题”、“原题”,并加以理顺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文学创作由“母题”、“原题”而进行的不同创作。“和而不同”中的“和”是指“母题”、“原题”本质、核心相同的东西。“不同”是指在“母题”、“原题”启发之下的创新和发展。例如:从《论语》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白描式的描写,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里对林黛玉工笔式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其间自有一段依稀可辨、欲辨又忘言的承传关系和审美旨趣。
钱先生在《管锥编·全后汉文卷一》中关于“搔背痒”一节,如:耿定向《耿天台先生全书》卷吧《杂俎》:“杭州元宵,市有灯谜,曰:'左边左边,右边右边;上些上些,下些下些,不是不是,正是正是;重些重些,轻些轻些!'盖瘙痒隐语也。阳明谓弟子曰:'状吾致知之旨,莫精切若此!'”又:“人有痒,令其子索之,三索而三勿中,其妻五索而五勿中。其人怒,乃自引手,一搔而痒绝”。这两例精确、生动、形象描写了人在瘙痒难耐时的焦急心理。钱先生根据“母题”加以演变在其小说《围城》中把瘙痒一节人的心理和动作写得更加形象传神:这时候,有个三四岁的女孩子两手向头发里乱摸,嚷到那胖女店主身边。胖女人一手拍怀里睡熟的孩子,一手替那女孩子搔痒。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得很,在头发里抓一下就捉到个虱子,掐死了,叫孩子摊开手掌受着,陈尸累累。女孩子把另一手指着死虱,口里乱数:“一,二,五,八,十……”孙小姐看见了告诉辛楣鸿渐,大家都觉得上痒起来,便回卧室睡觉。可是方才的景象使他们对床铺起了戒心,孙小姐借手电给他们在床上照一次,偏偏电用完了,只好罢休。辛楣道:“不要害怕,疲倦会战胜一切小痛痒,睡一晚再说。”鸿渐上床,好一会没有什么,正放心要睡去,忽然发痒,不能忽略的痒,一处痒,两处痒,满身痒,心窝里奇痒。蒙马脱尔(Monmartre)的“跳蚤市场”和耶路撒冷圣庙的“世界蚤虱大会”全像在这欧亚大旅社里举行。咬得体无完肤,抓得指无余力。每一处新鲜明确的痒,手指迅雷闪电似的捺住,然后谨慎小心地拈起,才知道并没捉到那咬人的小东西,白费了许多力,手指间只是一小粒皮肤屑。好容易捺死一臭虫,宛如报了分那样的舒畅,心安理得,可以入睡,谁知道杀一并未儆百,周身还是痒。到后来,疲乏不堪,自我意识愈缩愈小,身体只好推出自己之外,学我佛如来舍身喂虎的榜样,尽那些蚤虱去受用,外国人说听觉敏锐的人能听见跳蚤的咳嗽;那一晚上,这副尖耳朵该听得出跳蚤们吃饱了噫气。早晨清醒,居然自己没给蚤虱吃个精光,收拾残骸剩肉还够成个人,可是并没有成佛。
此段描写先从胖女人捉虱子被孙小姐看见,并告诉同伴。这先让鸿渐和辛梅从心理上起了腻烦心理,接着“鸿渐上床,好一会没有什么,正放心要睡去,忽然发痒,不能忽略的痒,一处痒,两处痒,满身痒,心窝里奇痒。”由心理到身体瘙痒难忍,手似闪电抓痒摁虱子。最后,实在是“疲乏不堪”而至“自我意识愈缩愈小,身体只好推出自己之外,学我佛如来舍身喂虎的榜样,尽那些蚤虱去受用。”文字精彩绝伦。
钱先生以其渊博的知识和对人心理精准的把握,把瘙痒一节描写的妙趣横生,趣味盎然,极富色彩。
由此可见,读书不是目的,读书的目的是把书中的精粹融化、消纳,进行再创作。钱先生认为读书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迷信权威,不迷信大家,在事实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他在自己的小说《围城》中把中外文化中的“母题”与“原题”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真正做到了一切书籍为我所用。我们应该学习这种读书的方法,高效率的去读书、会读书,使我们真正能够享受读书的乐趣。
[参考文献]
《管锥编》 钱钟书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2007年12月北京第1次印刷
《谈艺录》 钱钟书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2007年12月北京第1次印刷
《围城》 钱钟书著 作家出版社 2007年8月第1次印刷
《听钱钟书讲文学》 阿涂 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第1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