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瑞亮
摘要:对许多学生来说,学习数学是一件枯燥又困难的事情。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寻找新的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探讨了从教学方法、模式、教材三方面对数学教学进行革新,并总结了引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 兴趣 革新 德育
学习就其本身而言,应该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许多学生因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或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苦不堪言或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厌学。面对这种现状,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寻找新的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教学方法、模式和教材的革新
1、教学方法的革新
现代生活中,随着教育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学生和教师扮演的角色也不断更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掌握者,而学生也不再单纯是知识的接受者。面对这种现状,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关键要让学生愿意听教师讲课,使上课变为有意义的节目。调查表明,学生认为只有技术能力是不够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创造性并且生动活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新、奇、趣,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一位物理教师在讲解电磁学时,通过拆卸电视机之类的电器进行讲解。这样做实际上可以使任何一个学生充满好奇的梦想得以实现,使学与用相互结合。学生都很喜欢上这种课,并且教学效果好。
所以,数学课也应该引入数学实验的新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接触一些简单的实验问题,建立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又如,有一位一年级数学教师让学生坐在地板上,将许多塑料盖子根据大小、形状和颜色区分开来,教师与学生边做游戏边上课,给人的印象是在课间休息,实际上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概念。创造这种教学方法的坎皮纳斯大学教授德安布罗西奥说:“儿童游戏中存在着数学概念。借助这种现实,我们就可以培养出有能力和创造力的孩子”。
总之,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利用普通的方法来吸引学生,利用日常的因素鼓励学生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的好奇心得以持续。否则,当学习不符合学生的需要时,就会变成令人厌恶的事。
2、教学模式的革新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校都着手进行教学模式的革新,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贯彻因才施教的原则,增加师生的交往密度和活动频率,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小班化教育”模式:学生听课时,课桌可任意组合,呈品字形、扇形、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表面上看,乱哄哄的没有次序,学生可以任意走动。实际上这样使学生们非常活跃,人人都参加了课堂活动,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原来由教师一人唱“主角”,变成了讨论、操作、师生共同讲课、学生之间共同解惑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站着讲课,也可以和学生坐在一起讲课;这样使师生之间的交往,如提问、解答、交谈的机会增加了。学生的个人爱好,个性发展能够更多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关心,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
3、教材的革新
调查表明,学生基本上都认为,学数学枯燥无味,没有动人的故事。事实如此,数学教材内容基本上由定义、定理、公式、法则、例题和练习习题等组成。通过教材的革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有一位数学教师讲“分数基本性质”时,设计唐僧分饼的故事:有三块同样大的饼,唐僧说,每人只能得其中一块的3/4减6/8减9/12,贪婪的猪八戒马上说要3/4的那一分,悟空要6/8的那一份,沙僧只得到9/12的那一份。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谁吃得多?这时学生就会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带着兴趣进入课堂。
事实上,每一个公式,一条定理都有一段有趣的历史,这些动人的故事可以从中受到震撼、鼓舞,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如能巧妙地把这些动人的故事编入教材,使比较枯燥的知识内容裹上一层糖衣,就可以让学生吃得甜、嚼得香,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二、引发学习动机和激发学习兴趣策略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学习目的教育可以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学习与祖国的建设联系起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目的教育又能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目标抵制读书无用论的消极影响。
2、开展课外小组活动
如建立数学兴趣小组、开辟数学园地、举行数学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课外小组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满足他们的求知需要,让学生遨游在数学知识海洋中。
3、开展数学竞赛活动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实践表明,在竞赛过程中,由于学生有强烈的成就动机,所以竞赛不仅激发学习兴趣,也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学习效率一般都有很大的提高,但开展数学竞赛必须注意四点:第一,竞赛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加重学生负担和失去对学习兴趣的激励作用;第二,竞赛的题目不宜过难,以免大多数学生因得分太少而失去信心;第三,增多获胜的机会,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第四,每次竞赛要给获胜者以精神或物质鼓励。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伴随着计算机进入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计算机真正成为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现有的教育格局,已成为世界范围的潮流和方向;它改变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单纯依靠教材、黑板教学的模式,增强师生的交互性和趣味性,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并且易懂、易学。这样减轻了学习负担,使学生树立了学习信心,激发了学习兴趣。
5、进行奖励与批评
奖励和批评是两种常用的激发学习动力的方法。奖励主要指学生获得教师的赞许、表扬等,奖励应重点放在学生的努力和学习的进步上,教师应细心寻找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对学生进行奖励。盖杰和伯令纳在《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评论是多么重要。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从不对学生说一句好话,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这说明教师对学生奖励的重要性,奖励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而批评可以降低错误行为重现的相对概率,使学生削弱产生错误行为的动机,从而增强与错误行为对立的行为动机。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可知,学生有自尊的需要,所以应注意批评的技巧,切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例如一位学生上数学课时老是讲小话,成绩不理想。课后,数学教师找到这位学生谈话说:“你的作业比以前有些进步,但课堂上有时讲小话,以后要学会控制自己,试试看好吗?教师相信你的作业会做得更好。”这样,既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又批评了他的不对。果然,这位学生后来在课堂上很少讲小话,且数学成绩有了进步。如果教师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学生就伤害了学生的心灵,会使学生自尊被摧毁,自信被打击,智慧被扼杀。正如“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尽管奖励与批评对学生动机都有一定作用,但奖励比批评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更有激励作用。
6、让学生多体验成功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然而实践表明,成功体验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大于失败体验,尤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进一步失败会导致学习动力的下降、失去学习信心,而一次或多次的成功则会成为学习的激活剂。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认真设计课堂提问、板书、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7、及时反馈
让学生及时知道学习结果,对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机具有强化作用,能给学生以信心和鼓励,鞭策他们继续努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作业、考卷要及时批改,批改时要加评语,并且要及时做好讲评。实践表明,让学生及时知道学习结果,则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提高快。
三、适时渗透德育,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材是以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内容组成。这些内容都是前人创造出来的,其中相当部分又是中国数学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讲授我国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如:讲授到九年级几何黄金分割法时,介绍我国数学家华罗庚的生平。他在中学时的数学成绩不好,经常考试不及格,但最终成为数学家,尤其他在晚年不顾身体残疾,年迈体弱,仍坚持到全国各地讲学,深入工厂矿区,亲自传授黄金分割法,解决了很多生产上的问题,为企业创造效益,为国家节省资金,这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了解到数学知识对生产实践的作用,并被华老的勤奋好学,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激励,从而激发学生为报效祖国而学习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践表明,寓德育于教学中,德育效果好,教学效果更好。
今天的学校教育,要培养多方面、多规格、多层次的合格人才,兴趣教学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