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 婷
摘要:数学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对于教师来说,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不仅自己能“做”,还应当教会学生去“做”,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而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笔者有两点简单的体会:1.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
关键字:学习的主动性;与实际相结合
数学主要是培养逻辑思维的。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关注的却是大量繁杂的公式,陷入了题海中并乐此不疲。“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现在很多人在质疑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数学教学到底要教什么?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方式,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不仅自己要能“做”,还应当教会学生去“做”。在教学时不仅要注意让学生知道一道题的答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要让学生通过题目的训练形成一定的思维和推理能力。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愿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讲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教师清晰透彻且具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得清,学生却未必听得懂,因为知识的迁移、内化需要时间,特别是需要学生的思考。在教师队伍中就有不少人坦言:“好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其自主学习的结果。”所以在一堂课中,教师要尽量少讲,要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操作。我刚任教时,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学生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往往会想出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习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做到将教材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挂钩,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显示数学的实用性。例如“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引入,“如果你父亲第一个月给你10元零用钱,然后每月以10%的增长率增加,问多少个月后你父亲给的零用钱可以达到1千元?”这时学生可来劲儿了,教师可常用类似的身边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函数的应用”时要尽量挖掘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电话费、水电费、出租车费与用时的关系、银行利息与存款时间的关系,保险、物价、抽奖、股票、债券等等。引导和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和研究,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炼数学,应用数学。这样一来学生一方面能用所学的数学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将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抽象成数学的模型,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这个过程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总之,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不仅是生产、生活、学习、研究的基础,而且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数学能力的培养有多方面的内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适合经济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