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欣
摘要: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在各种教学法上,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活”是语文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也应是语文教师追求的至高境界。为此,教师要教活课堂,学生要学活教材。
关键词:语文 兴奋点 激活
在语文常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主体,课堂变成讲堂,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致使语文课堂缺乏活力。而实际上,语文学科是最具人文性、生命力的学科。所以,寻找语文教学的兴奋点,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对于提高学生创造力、想象力、探索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就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做法,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自由空间,给他们更多的表现机会。
一、“以点带面”,激活课堂
语文是具有参与性的学科,每一节课都有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兴奋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找出兴奋点,并把它作为教学的突破口进行教学。今年我教文班,学生朗读水平很高,我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讲诗词时,把《雨霖铃》和《赤壁怀古》放在一起,让男生女生分角色朗读,以“读”为点,带动课堂气氛。由于男女生音质的不同,读出的感情也就不同,进而总结出豪放和婉约的差别。这样,一个单纯的朗读就带动了课堂,学生的兴趣被激活,一节课精神饱满。再比如讲《故都的秋》时,我抓住“秋天可真凉了”这句话,让同学用方言读这句话,不同的方言的介入使得课堂活跃起来,不仅提倡了普通话的重要,而且用北方的方言读有助于理解北方的秋味,“了”字声音的延长,有助于体会北方闲人的“清闲”之情。
二、寻“情”教学
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的灌输,语文是有血有肉的,学生也是有感情的个体,教师抓住这一点,用情感来沟通教师与学生,用情感来实现文本与读者的交流。在讲述《记念刘和珍君》时,我用“恨、悲、痛、思”来概括作者的感情,教师在讲课时融入自己的感情,并引导学生体会这几种感情,以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整个课堂教学中,情感在流动,也就是学生在参与,进而把握文章主旨,提高课堂效率。
三、“改头换面”,激活语文
在整个文学体裁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之间有其相通之处,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点,对语文教学进行适当的“改头换面”,使学生口味新鲜,从而激活语文课堂。例如讲《长亭送别》,学生把戏剧的几部分改成了诗歌形式:
十里长亭离人泪,碧云黄花雁南飞,西风呼啸,吹不散离别之苦,北雁南飞,
带不走相思之泪,霜林皆醉,忘不掉无限忧伤,把酒挥泪,挥不去心中苦闷。
这样的尝试就实现了戏剧和诗歌的相通,有助于深化对文章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的语言感受力的提高。
四、总结多样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固然重要,但总结更为重要。通过总结,记忆痕迹在头脑中得以巩固,课堂知识得到概括,课文的理解得以深化。这种总结要求不拘一格,强调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化。如《道士塔》关于作者感情的总结中,有同学就理性地用了一个字概括——“恨”,并用图表显示出来:
农民王道士 (愚昧无知)
恨 满清政府官员(腐败失职)
国外掠夺者 (巧取豪夺)
而有的同学则用诗歌形式写了一封致王道士的书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你如同兽类般愚蠢的脑袋,葬送了中华的精髓,后世对你的唾骂,将比那可怜的银元重上千百倍,只恨堕落朝官的眼睛,容得下声色犬马,却容不下唐宋壁画……”“只恨我未出生在那屈辱的年代,否则,我将以鲜血作酒,以骨头为剑,捍卫祖国的尊严!”
形式的多样化,避免了学习的单调,既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写作的练习。
总之,“活”是语文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教活课堂,学生要学活教材。作为语文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调动一切积极的可行因素,激发学生兴趣,用课堂中的每一个亮点点缀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舞台,凸现语文课堂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