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萍
摘要:农牧区的课改之路充满艰辛,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广大一线政治教师因其工作与生活环境的特殊性,直接制约着他们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反思定影响政治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因素,其可增强课改的责任心和自信心,进一步提高课程的实施能力。
关键词:农牧区;政治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改的有效实施必须依靠德才兼备、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如今课改在农牧区已历经了几年的实践,总体而言,进展健康,成效显著。但由于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广大一线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并不高,课程实施的能力不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1.思想认识未到位
转变教育观念是保证政治教师有效实施课程的先决条件。新课程倡导的很多新观念不是政治教师自身内部自发形成的,而是由外部注入的,所以,需要政治教师刻意地、主动地挑战和打破原有的观念体系,形成新的观念系统。但是,农牧区部分政治教师的敬业精神一般,责任心和主动性不强,对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缺乏深刻认识,始终带着怀疑和观望的心情看形势,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干工作,从而导致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滞后,也制约了自身专业的发展水平。
2.理念解读不扎实
农牧区的政治教师在课程实施前虽参加过一些通识培训和教材培训等,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对新理念仍然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半信半疑。尤其对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解读不扎实,缺乏透彻的分析和理解,在教学中对新理念的渗透与落实情况就可想而知了。试想,如果一个政治教师不具备师生平等的观念,处处以权威自居,又如何能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如果一个政治教师仅仅把教育看成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又如何会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外部因素
1.工学矛盾突出
由于经费短缺和应试思想的影响,农牧区的学校领导大多出于对自身教育教学质量的考虑,在正常的教学期间不想派政治教师离职参加培训,而政治教师又十分想学习,出现了学校需求与政治教师个人学习之间的工学矛盾。同时,由于人员编制的关系,教师一旦外出参加培训,回来后还得把落下的工作自己抽时间弥补,这样参加继续教育就成了一种负担。另外,教师平时工作繁重、超负荷,压力大,因而对于双休日和节假日的培训普遍不积极,存有抵触和不满情绪。如果政治教师与外界交流太少,靠闭门造车,很难有突破性的提高。
2.培训缺乏实效
新课改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崭新的理念仍停留在认识层面上。如何将先进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仍然是广大政治教师面临的共同困惑。农牧区的许多政治教师反映,参加培训的时候,感觉理念非常好,但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落实起来却很困难,究其原因,是理念与教学实情差距太大。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培训级别不高,次数相对较少,形式单一,培训中值得借鉴的资料匮乏,往往理论指导多,实践操作少,而且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纸上谈兵,缺乏指导性、操作性和实效性。目前他们最希望得到理念与课标的透彻解读、教材的处理技巧、课堂教学技能等方面具体有效的指导,最好观摩当地优秀政治教师的课堂教学等。
3.校本研修滞后
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与方法需要政治教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具体实践中去领悟和落实,借助校本研修,边实践,边总结,边创新,边提高。农牧区学校政治教师的学习与研修氛围不浓,普遍轻视教研,部分校长和政治教师对校本研修与专业成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外,由于平时教学任务过重,校本研修次数相对较少,政治教师对校本培训的模式理解不深,对自身素质定位不准确,导致校本研修整体不容乐观。即便开展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培训制度不完善,设施不健全,没有计划性,时间短,缺乏组织管理与检查过程,内容和形式陈旧等,能结合本校实情的教研较少。这种应付差事、有数量无质量的校本研修对提高政治教师综合素质意义不大,没有真正发挥学校是政治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作用。
4.教学资源匮乏
农牧区教学资源普遍匮乏,给老师提供的教学资料和设备不能满足正常的需求,有些教学内容甚至无法有效实施。根据调查,大部分学校仅有录音机、电视机和普通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设施村小几乎没有。网络建设跟不上,无法及时了解到新的课改信息,不能有效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备课,自制课件很困难,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无从谈起。另外,声像制品、教学挂图和参考资料等也很紧缺,在平时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下,由于时间、精力和能力的限制,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很少。教学资源的匮乏与新课程实施之间的客观矛盾严重制约着农牧区课改的有效实施。
尽管在农牧区实施新课程存在复杂性和艰巨性,但只要广大政治教师提高认识,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使命感切实投入到课改实施中,冷静分析困因,养成主动学习、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不断探索、研究、总结、创新,逐步提高专业化水平,就一定能取得课改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