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爱民 孙海云
后进生,指在教育环境的差异下而产生的不良品德心理和不良学习心理的学生,但他们并不是“朽木”,而是需要精心雕琢的玉坯。一个人的成才,大多取决于后天环境的造就。因此。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光荣、有价值。
后进生的心理行为特点
1贪玩,缺乏学习动机,缺乏意志力。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随之产生厌学心理,不能用正确的道德观念战胜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的思想行为。且意志力较差。
2自卑与自重共存。表现为当自尊心受到伤害后,自卑心理产生并得到增强。有时他们为了满足个人的自尊,故意和老师对着干,表现自己的能耐,并把打架、违反纪律当成英雄行为,以此为资本炫耀自己,达到心理平衡。
3用对立保护心中的疑惧。他们认为老师的教育是故意找麻烦,家长的教育是嫌弃他们,同学的帮助是嘲讽他们,从而保持疏远、回避、警惕的态度。如果谁“触犯”了他们,他们就会采取粗暴无理的行动。
4感情用事,服软不服硬。一旦有人对他们表示理解、爱护、帮助和支持,便会很快与这个人交上朋友,但常因不明是非交上不三不四的朋友。他们对教育的态度:服软不服硬。
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对策
(一)让后进生找回自信心
绝大多数的后进生都有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转化后进生,首先要让他们找回自信心。
1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不能鄙视后进生,要能够包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多给他们一点爱,让他们感受到教师一样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还要在班上营造互帮互爱的气氛,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不要让他们觉得同学们都瞧不起自己。
2努力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后进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给他们以恰当的评价,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启发他们奋发向上,不要讽刺、挖苦或置之不理。
3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后进生在文化课学习方面可能很差,但在文体活动等方面可能有特长,要扬长避短,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以“情感”为纽带,缩短师生距离。要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同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经常和学生一起开展各种活动,使师生在宽松、友善的气氛中共同学习、交流。关心后进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体谅和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5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一是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发挥特长和展示才华的机会,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出息”的。二是激发自强精神,加强对他们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意志力。三是重视后进生的荣誉、人格。教师一定要记住:“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二)教学方法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1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太集中,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把握规律,抓小抓早。后进生的形成、恶化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般在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形成,初中阶段开始恶化。因而教育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重要时期在初中。
3正面教育,循循善诱。教师不要训斥,讽刺挖苦,不要揭老底算“旧帐”,也不要随便当众批评他们,防止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找出犯错误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改正错误。
(三)注意培养后进生的意志、毅力、习惯、兴趣等非智力因素
后进生多心理不健康,意志力差,感情脆弱。一旦遇到挫折。就畏缩不前,或灰心。因此,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他们的意志、兴趣、习惯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使他们能充分展现自己,把他们的兴趣、爱好迁移到学习上来。教师一面按心理规律进行各科教学,一面通过各科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四)创设社会、家庭、学校协调一致的教育环境。形成教育的合力
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最佳教育环境”。使三方面的教育协同一致。形成最佳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环境。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和定期家访,对学生评价要用恰当的鼓励性语言。学校要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