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机制先行

2009-10-12 00:00张丽敏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11期
关键词:考试成绩考试评价

张丽敏

现在,一场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标准改革正在河北大地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可以说,每位一线教师无不为之欢呼雀跃,都盼望着这次课改的春风能真正改善教学,真正让教师以“教”为荣,学生以“学”为乐,为此,广大一线教师都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课改培训。的确,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改,原有的教学方法要改,然而仅仅进行这些改革,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评价机制的改革。要使课改见成效,评价机制必先行,否则,课改只能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之境。

教育评价机制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标准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查和促进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又是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突出评价的发展性能是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核心。

事实上,虽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但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过分地看重分数。而这种评价方式的弊端是有目共睹的。

首先,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根本就无法落实素质教育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核心地位。教师依然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则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检验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知识的数量和程度,是以考试的形式,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的,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教学策略是否得当也是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的。很显然;这种评价主要是为评价教师服务的,而不是评价学生的,即使评价学生也不能全面地对学生作出客观的评价。这与素质教育中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网络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仅仅掌握知识和技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考试检验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多少又有多大意义呢?在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数量大大超越人类记忆的极限,知识的更新也是非常快的。当学生步入社会时会发现,在学校所学到的一些知识已经过时。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也是非常多的,可以通过教师的传授。也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自己获取。所以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能力才是他们将来立足于科技信息时代的根本。仅仅通过考试检验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知识的数量和程度的评价方式,根本不能实现教育为将来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同时,我们培养的人才很有可能是根本无法立足于社会的无用之才。

“学以致用”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学生的学习不应只是单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而是为了将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学生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不应仅仅是为了换来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在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如果不能留下些美好的回忆,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不能形成稳定而深刻的兴趣和爱好,这对一个人来说,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这样的人生也注定要逊色许多!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然而,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手段的评价机制下的教学,不仅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的潜能,反而会扼杀一部分学生的天性,使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正因为过分地看重分数,从而使“分”成了学生的命根,也成了学校的命根。一般学校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考试成了家常便饭。这样做,在给个别学生带来成功感的同时,却给大部分学生带去了失败的体验,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害怕考试,产生厌恶学习的不良现象。事实上,这种评价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排序服务的。而从上到下名目繁多的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排名的制度,不仅使“分”成了学生的命根,成了学校的命根,也成了老师的命根。不可否认,适当的考试的确可以收到一些好的效果,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但过于频繁,就会使学生心理疲劳,教师身心疲惫。结果不仅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成为妄想,而且教师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组织一份适用的高质量的试卷。一般来说,多使用现成试卷或网上下载,这样的考试往往与阶段性的教学没有多大关系,也势必会造成学生成绩的大起大落,难以反映教学状况。不仅学生无所适从,教师也把握不好教学规律。就拿语文月考来说,每次月考内容基本与阶段性的学习无关,试想这样的月考其意义何在呢?

尽管如此,这种单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教师的做法,在某些学校、某些领导那里却被发挥到了极致。要以某次考试成绩作为教师评模评优的依据,要把某次考试成绩与教师的奖金挂钩,甚至于某次考试成绩竟然决定着老师的任用。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教师之间的合作,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不正当的竞争,一些过于看重名利的教师,会挖空心思使用种种高明的伎俩来达到他的目的。试想这样的做法又怎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呢?

由此看来,以考试成绩作为教育教学的评价机制的唯一手段,不仅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不利于课改的进行;不仅使学生厌学,也会导致教师的厌教。那么,既然如此,应如何面对课程改革与高考施压同时存在的残酷现实呢?

部分教师认为要想使课改顺利进行,并且要想实现课改的良好初衷,高考制度必须改革,认为高考是课改的拦路虎。其实并非如此。高考毕竟有它的可行之处,就目前而言,高考仍不失为一种选拔人才的较为客观公正的手段之一。不可全盘否定。当然为适应课改的需要,从试题的设计上做些有益的尝试也是非常必要的。事实上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的确也在这些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得到了教育界同行的认可。

课改的关键并不在于高考制度本身,关键在于教育机构、教育部门的“评价机制”的改变,评价观念的转变。并非所有的学生都适合走高考这一独木桥,衡量人才的标准,更非仅仅一张大学录取书,即使进入名牌大学的学生也未必人人都能拥有快乐而又有价值的人生。

既然如此,如果有关教育部门不再单凭高考成绩来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成绩,只要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如果学校领导不再用几分之差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只要教师能恪尽职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学生以学为乐;如果教师不单凭考试成绩来评价每位学生的优劣,只要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如果家长不再单凭一次次成绩来评价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身心健康,幸福快乐;甚至高校选拔人才也不必仅仅依靠一次高考成绩;媒体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在连篇累牍地宣传减负之后,又累牍连篇地大讲某某学校的升学率……相信课改的初衷一定能够实现,更不会陷入两难之境。

当然,我们知道评价机制的改变绝非易事,人们的一些陈旧观念的转变,同样要有一个过程,残酷的现实往往不能如我们所愿。那么,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牢记我们肩负的培养人才的重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忘记课改的良好初衷,要有一颗淡泊名利之心。其实,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注定我们要与名利无缘,要与清贫相守。教师的职责就是,以培养有独立人格的学生为己任,以每一位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教学之本,不能为一时的“名”“利”而培养一些只会做题的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

猜你喜欢
考试成绩考试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考试成绩转换成偏态分布量化成绩的算法
因子分析法在高中地理考试成绩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