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剑峰
[问题缘起]、
一年一度的数学竞赛即将来临,每到这一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泛起一股既紧张而焦虑,又矛盾和无奈,甚至还夹杂着丝丝伤痛的异样情怀。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连我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真的不知何时才能把内心的这个结打开。
或许有人会问:是不是因为每年所辅导学生的竞赛成绩不理想而产生害怕、退缩的情绪呢?不,笔者从教十余年,只要有数学竞赛,成绩都还不错,每次总会有十余人获奖。那是不是怕辅导竞赛太耗费时间与精力,而报酬却很低呢?这也不是,只要学生有需要,学校有需要,笔者还是会很乐意地承担起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所应该承担的辅导责任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产生这种异样情绪呢?还得从两年之前的一个事例说起。
[案例回放]
记得两年之前,寒假刚刚结束,新学期开学之初,学校组织部分六年级学生参加数学兴趣班报名。几天下来,报名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本以为,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成效也还算过得去。再加上数学这门课程家长普遍比较重视,报名参加的人数应该会很多。但事与愿违,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整个六年级200多名学生,却只有三位同学报名。与其他诸如阅读写作、趣味英语、书法美术等兴趣班的报名情况相比,真的是相形见拙,无地自容。细问这三位同学的报名原因:两位是父母要求参加而参加;只有一位是自己想参加数学兴趣班。由于报名人数实在太少,最终不得不取消数学思维兴趣班……。
[原因剖析]
这件事情虽已过去两年多了,笔者却一直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学生不喜欢报名参加数学兴趣班呢?这其中有客观上的一些原因存在,更是由本人主观上的问题所致。
1由于上一学期末,刚刚举行完全市的六年级数学竞赛。学生们误认为:参加数学兴趣班,就是为了比赛。既然现在赛已经比完了,那再参加数学兴趣小组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不能全怪学生,主要是笔者当初组建数学兴趣班的目标与宗旨出现了偏差,其中夹杂了太多的功利化思想。
2为了比赛,我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所谓数学兴趣班,其实是强化训练班。为了所谓的“尊严”与“荣誉”,我们不得不挤占了大量的学生休息时间或作业时间,如午休、作业整理等;在赛前冲刺阶段。甚至还挪用了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学时间。导致这些学生一方面在“恶补”数学。另一方面却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或许由于这个原因,许多家长和同学觉得上学期花在数学学习上的时间与精力太多了。临近小学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应该在其它学科的学习方面做一些平衡。也有的学生由于害怕再次遭到老师的“魔鬼训练”,只好放弃报名。
3为了比赛,我在当初组建数学兴趣班的时候,特地对报名学生的数学成绩作了规定,要求是班上的数学尖子生才可以报名;同时对报名的学生做了进一步的精简与筛选。因此,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兴趣班只有数学成绩好的同学才能参加,而一些想参加,成绩却不够格的同学只好望而却步。其实,参加的学生未必都有兴趣,而一些有兴趣的同学却不能参加。这种一厢情愿的做法与所谓的“好心”,注定了数学兴趣班报名的失败。
4数学兴趣班往往以课外知识的学习为主要内容,数学竞赛也往往以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为主要评价指标。而解题能力要赛出高低,组织者大都在题目难度或数量上下功夫。在数学兴趣班的日常辅导中,我们也总是紧紧围绕比赛内容而展开。在平时教学中,学生因题目难而听不懂或听得懂却做不来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一些原本对数学学习比较自信或有一定兴趣的同学,产生了一定的畏难情绪和挫败感。
5更重要原因的是:笔者在日常辅导过程中,在“急功近利,为赛而练”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忽视了教学方法的艺术性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以练带讲,缺少互动,题海战术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大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兴趣班学习的兴趣。
[思考与建议]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班的学习兴趣呢?通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
1改变数学兴趣班的办班宗旨,根除“为赛而练”的狭隘思想。应立足长远,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丰富数学课外知识,提高数学涵养,进一步发现数学苗子,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指导思想,努力使数学兴趣班在和谐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2制定长远计划,加强学生梯队建设,谨防“为赛而练”的不良思想回潮。如可从三年级开始就组建数学兴趣班。不同年级体现不同的梯度,力求使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够相对系统地学习一些数学课外知识。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兴趣班的学习内容应与日常的数学课程学习紧密结合。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接受,又利于学生对原有课程学习的拓展与应用。如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计算之后,可以适时介绍有关“分数的拆分”等简算方法。在学习百分数之后,可以渗透有关“利润、浓度、折扣”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实施作业分层制度。兴趣班的同学数学基础往往相对较好,那么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他们就可以少做一些基础性的题目,腾出时间做一些更具挑战价值的发展题与开放题。
4改革数学竞赛的形式与内容。提到数学竞赛,许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奥数比赛。在当前各种禁奥令与对奥数比赛的批判声中,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众多学校都谈“奥”色变,视其为过街老鼠,严禁举办各类数学竞赛。其实,数学竞赛并非完全等同于奥数比赛。再说奥数比赛本身并无过错,它为发现和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数学苗子乃至我国数学研究的新生力量,为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不容质疑的。问题的关键是许多数学竞赛(奥数)夹杂了太多的功利意识,如片扩大奥数比赛的作用、与升学挂钩、追求名牌效应与商业利益等。故原本清纯的数学竞赛(奥数)失却了本来面目。但我们不能采用“一味禁止”的方法来简单化处理,这无疑会大大制约数学特长生的培养,乃至数学学科的发展,我们需要对数学学科负责。因此,我们需要变革数学竞赛的形式与内容。在比赛形式上可以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内容上可以一改以往以奥数内容体系为主、解题能力和技巧展现为主的局面,增加一些立足课堂、面向生活、适度拓展、强调开放与应用等方面的实践性问题;在结果的使用上,我们更应避免与升学、考核直接挂钩的错误思想。同时,笔者也非常赞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当前鱼龙混杂的各类竞赛,进行必要的规范与引导,严格控制参赛人数与次数,使之能够在健康良性的轨道上运行。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竞赛本无错,关键是我们应该用怎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心态引发行为,行为决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