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旭峰
晨读。
“人生就是一个自省的过程,演戏就是个求真的过程……”我正在给学生读《戾气》,一边读一边阐发,“写作也是一样的,在记录自己真实心声的同时,你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难得的自我更新……”
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几乎每天晨读都要给学生推荐一篇佳作,有的是励志型的,有的是哲理型的,有的是启发写作的。而我每次进班,拿的不是《月读》就是《哲思》。学校给每个班都订阅了这两份杂志,细看,却是一个妈——《时代青年》。
没法不爱,一个妈生的两个孩子,却是春兰秋菊各善其长:《月读》时尚新锐,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如天风海浪激荡人心;《哲思》却如深潭流瀑前高卧酣睡的小鸟般淡定从容,又像一曲心灵的古典音乐在静静地流淌着。何尝不像人的两面,一面是热情如火,积极入世;一面是宁静如水,超然出世。
每当杂志分发到办公室,一向斯文的我们几乎是在疯抢,带了几分夸张的热情,“捞”过来一睹为快。做教师,白天太忙,那就晚上吧,卸却了一身的案牍劳形,一卷闲书枕上看。
那么多的文字,带着生命的温度,铺展开一片风景。清丽婉约的,深沉厚重的;温和平易的,犀利泼辣的;有铜瑟铁琵,高歌猛进的;有短笛横吹,低吟浅唱的……遇到美文,我喜欢轻轻地读出来。夜,将深而未深,那美丽的文字如月光下的流水汩汩流淌,粒粒如洗,浸透了情感的芬芳和理性的光芒,沁人心脾,引人思索。文字之外的众生世相,形形色色,有的激越繁忙,有的诗意栖息,使人油然而生对人生的思考,而在思考中,思想常常在悄悄地拔节。
好东西,当然要与人分享:和女同事交流着怎样减肥,怎样美容,怎样“御夫有术”,怎样提高自己的人生质量;更多的时候,却是拿进班里,读给学生听——一份高质量的杂志,她的养分是“老幼皆宜”、“雅俗共赏”的。
给学生读《时代青年》,这样的做法由来已久,而我,曾是一个坐在课桌前的聆听者。
那时正处于中学时代,我所在的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大多勤奋。晚自习经常停电,教室里就会静悄悄地亮起一片灯光。蜡烛一毛钱一支,大部分同学舍不得买,就用墨水瓶制成一只小煤油灯,就着如豆的灯光和浓烈的油烟读书、做题。第二天见面都会相视大笑:彼此都成了包公脸,有着熊猫眼和两个黑洞洞的鼻孔。有时,我们也会“职业倦怠”呢,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就会适时地出现在讲台上,给我们读一些文章,班团委订阅的也是《时代青年》,老师专拣励志类的文章给我们读,还记得他给我们读一个农村孩子奋斗的故事,老师是那么投入,主人公奋斗的艰辛和不屈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我们不由得放下了手中的笔,灯影摇曳里,张大了渴求知识、渴求上进的眼睛,听任他醇美的音色在夜色里流淌,一直淌进我们的心里。心里,便萌发了用奋斗改变命运的种子。
还有一件事,手中的笔踟蹰了许久,也索性写出来。在上小学的时候,我就曾有作文在《作文指导报》等一些报刊上发表;中学,处于青春期的我,常有心灵姹紫嫣红开遍之感,也常爱涂涂抹抹的。我自知以自己的阅历和笔力,在《时代青年》面前,也只能体验被引领着的幸福,然而就在阅读摘录的同时,竟也有胆子给她投稿!——已是高一了,一条短短的类似于“凡人妙语”的短句,确切说,那只是一句话,刊发在《时代青年》上。没有稿费,只是收到一份“发表”我文字的杂志。当团支书翻到我的“大名”时,全班一阵惊呼。而后全国各地飞来的雪片般的“读者来信”,确切说是些同龄人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交友信,更是让全校都有了不小的轰动。校长也认识了我,认为我“挺能写的”,加上语文老师的力荐,我做了校文学社的社长,逐渐成了学校的公众人物。
大学毕业后,面临着“毕业就是失业”的现实,也曾迷茫,不知道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先寄在民办学校的篱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后来在报社里打打杂,改改稿子,接接电话。每天,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自己租来的小屋,斜斜地倚在床头,一册《时代青年》在手,陪我度过如许寂寞的时光。阅读,悦读,越读,在文字“心灵鸡汤”的滋养下,心底,渐渐地博大开阔,透过窗子望去,蓝天高远明净,眼前也渐渐开阔。告诉自己,有梦想自有神助。
多年自我砥砺的结果是,前年在市里组织的招教考试中,我以遥遥领先的成绩进入了城区的一所中学,是个颇有“学生缘”的老师,在市内买了房子,有了如意郎君,有了可爱的孩子。
常暗自感叹,这样的一份幸福,应该有《时代青年》的一份滋养,而她,却根本不知道。心里这一份沉厚的感激,却也总是无处道出!我知道,如我这般《时代青年》的读者,实在太多。无形中,她哺育了一代青年的成长!
这些年来,《时代青年》一直伴随着我。对阅读的喜好,既丰富了我的课堂用语,也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也有一些文字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但扪心自问,你是不是一个文学青年?答曰,不是,甚至连一个文学爱好者都称不上。自己只是一个保持了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的人罢了,但这样的一个习惯,已让我受益匪浅。
薪火相传,如今,是我在给学生读。相信,阅读,让我们的灵魂悄悄拔节;悦读,是优美的心灵音乐;越读,是在阅世。
(作者系南阳市黄台岗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