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春等
有人把我们今天的读书称为“泛阅读”或“趣味阅读”,甚至概称为我们已处于“娱乐阅读时代”。的确,媒体浩如烟海的信息已经令人眼花缭乱,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与“娱乐阅读”、“泛阅读”的读书新潮所产生的矛盾,让不少有识之士为之忧虑:我们今天还会读书吗?
经济都困难了,还读书吗?
文/胡江春
读书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性无须赘述。在温家宝总理主持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界代表座谈会上,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涛提出了设立“国家读书节”的建议,倡导全民阅读,涵养精神气质,促进经济复苏。
由政府引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在很多国家都有先例。比如,英国提出“打造读书人的国度”,法国提出“阅读并不仅仅是一种私隐性的行为,而是要和别人的思想相遇,把自己向世界展开”,美国主张读书“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后面”,以色列人人均每年读书超过60本……而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阅读改变世界”。
值得警思的是,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从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数次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来看,2007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8.8%,相比1999年的60.4%大幅下降。业内人士分析,造成这种局面,固然有社会节奏加快、读书时间受挤压等原因,但也与社会倡导不够有关。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人们都说信心比黄金更宝贵,而信心是一种气质,需要文化的力量来浸润。辛勤操劳的人们更需要文化产品来充实心灵。读书是最便宜的消费,却会有最丰硕的精神收获。
回顾历史,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对很多实体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平装书、低价书却大行其道。据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从危机蔓延的1929年到1933年,新增的借书人在二三百万之间,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在危机期间,口袋大小的月刊《读者文摘》发行量从25万发展到七八百万份;兰登书屋、贝塔斯曼等出版业巨头都是在这个期间发展壮大的;大名鼎鼎的企鹅出版社也是诞生于危机最高峰的1933年。更不用说在经济危机中乘风而起的美国娱乐业,百老汇和好莱坞,卓别林的小人物和“无忧无虑、没心没肺的乐天派”《猫和老鼠》,纷纷给经济寒冬中的人们送去阵阵暖意。前些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制定了“文化立国”的方针,设立“文化产业振兴院”,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好莱坞电影占据韩国电影80%以上市场份额的局面,到2004年本土电影的票房比重达62%。
经济振兴需要文化先行。在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我们曾经慨叹人们重视物质享受而淡化了精神生活;如今,人们倾向于压缩大宗的物质生活消费,而容易增加教育和文化娱乐方面的投入。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不仅有利于拉动消费,提振信心,也有利于带动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不读书的借口
文/马统
最近几年的“国民阅读调查”显示,还没有人敢说“读书不重要”,大概是怕别人说自己不思进取、没理想没追求。那么为什么大家不去干重要的事情,而去干不重要的事情呢?读了半天,人也读傻了,工作还成问题,还奢谈什么“黄金屋”、“千盅粟”、“颜如玉”?干脆不读了,打麻将去,玩PSP去,K歌去。
管理者和专家们并不认同这种庸俗的观点,还在不断地追问:你们为什么不读书呢?为什么?当被追问得没有办法的时候,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没有时间读书(盯着电视发呆的时间挺多),没有读书的习惯(打麻将的习惯有了,还上瘾),书的价格太贵了(比一个汉堡包还贵)。这些当然都是借口。当所有的人都在为不干一件事情找借口的时候,这件事情就不是用简单的理由能解释了的。
国民阅读的状况,其实就像财富分配的状况一样,也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局面。在财富领域,少数人的财富越来越多,多数人的财富越来越少。在读书领域,少数能够及时尝到读书甜头的人阅读就越多,多数不能及时得到读书好处的人阅读就越少,甚至不读。为了改变这种两极分化的局面,社会支持和鼓励人们积极就业,去分富人口袋里多得用不完的钱。同样,社会也在支持和鼓励人们积极阅读,去读那些文化多得用不完的人的书。
如果这种动态平衡能够实现,当然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权宜之策。怕就怕大家都不干了,大家都不去就业,像古代的“丐帮”那样不介入社会,让富人的钱烂在口袋里;大家都不去读书,让写书人的书在书库里发霉。这样当然很不好,没有人会赞同。所以,大家还是要积极就业,分金钱富翁的一杯羹;还是要积极读书,分文化富翁的一杯羹。
涵养一个书香中国
文/张贺
一位经常飞来飞去的网络公司老总去过欧美许多国家,令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各地五光十色的生活,而是人们对于书籍的热爱:无论是在火车、飞机上,还是在地铁、公交车上,常常可以看到乘客们手不释卷、孜孜阅读。而在我国的交通工具上,更多的景象是乘客在聊天、打牌或睡觉。
在知识经济勃兴的今天,阅读已不仅仅关乎个人的修养,更攸关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因为,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欠缺将极大地损害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葆活力的源泉。
要营造书香社会,必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是,我们的教育实在不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当前的应试教育氛围中,保证中小学生睡眠都显得有些奢侈。对绝大多数中国孩子而言,读书就是读课本,读书就是为了谋个好职业,与此无关的书籍被斥为“闲书”而遭禁,致使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忽视了对孩子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很难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位朋友常到北京的大学去开招聘会,必问:“你最近看过哪些书?有何心得?”但令她吃惊的是,前来应聘的大学生们普遍说不出来自己看过哪些书,遑论心得。有学者指出,大学生不爱读书,很大程度上是功利化教育的恶果。
犹太民族是最聪明的民族之一。有资料显示,从1901年到2005年,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竟然获得了20%的诺贝尔奖,成就惊人。研究发现,酷爱读书是犹太人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以色列这个只有700多万人口的国家里,有借书证的人数高达100万,人均阅读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列。浓厚的阅读氛围源于犹太人重视培养阅读习惯。据说,在许多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大人就会翻开一本书,涂一点蜂蜜在上面,叫小孩子去舔,其用意不言而喻:读书是甜蜜的。
要营造书香社会,就必须改变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和价值取向,让孩子们从小就喜欢阅读、热爱图书。只有当阅读不再成为晋身之阶、求财之路,只有当阅读成为吃饭、穿衣一样的生存需要时,书香社会才会如约而至。
不读书的人是聪明的
文/郑和朋
我碰到过这样一个小女孩,她说她不愿意读书。在很多人的眼里,她是一个不听话、不上进的坏孩子,然而她说的话,令我自叹不如。因此,得出一个结论,不读书的人是聪明的。
我问她:你为什么不读书,读书多好,不仅增长知识,还可以在书中找到人生乐趣!她回答道:读书有什么好,人最初的时候需要读书吗?还不是照样活着。有些人整天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使人变得快乐”,我不要这种软弱的力量,我不需要这种快乐。那些整天拿孔子曰、孟子曰来教化他人的知识分子,写文章常常引用大师理论一大堆,他自己还不是拾人牙慧,充其量也不过是书橱而已,连一点自己的思想都没有。我不读书,最起码说出的话都是自己想出来的,不用拿圣人之言、哲人之理或一大堆废话来忽悠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谁说我没有力量,谁说我没有快乐?你可以说我无知,但我力量大着呢,本身快乐着呢!但我就是不读书,人生在世,何必让读书来困扰自己。
我听后,无语了,我们整天教导人家多读书,什么开卷有益、无书不读的道理一大堆,而在她面前就失效了。或许在很多人听来,她所说的也可谓是歪理邪说了,世上哪有人说读书不好呢?而一般不喜欢读书的人,也只认为自己读不好书而已,而她干脆还为不读书找出一堆理由来。其实,从她的话语中可以看到新一代年轻人身上的思想。他们要的是创新,不读书,并不代表他们不思考。当然这种与只读书不思考的人相比,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为新时代“读书少”辩白
文/杨鹏杰
时代在发展,人们对精神的需求,也顺应时代变化,有了新的形式。尽管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阅读兴趣降低、阅读行为减少的现象,但凭此就断定“读书少”,恐怕也有偏颇。
“读书少”,很大程度上只是读纸质书籍的人少了,而不是读书少了。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更为便捷、快速、廉价的电子书阅读,人们阅读书籍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如同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石刻、甲骨文发展到竹简、绢本、活字印刷一样,电子书取代纸质书籍不过是顺应时代的进步。只统计传统书籍,不顾新形式阅读,未免不够全面。
“读书少”,究其根源与当前参差不齐的图书质量有直接关系。虚高的书价、低劣的纸质、注水的内容,使读者买不起贵书,选不出好书。网上流传着一个读书“八恨”段子:“读正版书恨书价宰人,读盗版书恨错漏太多,读精装书恨不方便卧读,读简装书恨插图尽除,读多卷书恨淋漓注水,读名家书恨一牌多洗,读纪实书恨小说笔法,读传记书恨为传主讳。”调侃之余,很能针砭时弊。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需要思考才能生存、进步,而书籍是帮助人们思考的最好助手。要想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应该是提升书籍品位与深度,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创造能让人安心读书的社会、学校及家庭环境。至于以何种方式来品读,买纸质书还是电子书,但凭读者喜好。
体味幸福读书始
文/贺姗姗
阳光明媚的午后,一杯清茶,一段音乐,一本喜爱的书。独自一人,于神清气闲中,静静畅游在思想的海洋里,从中体味生活的哲理,是件既惬意又幸福的事。
然而,这样的幸福,现在却很少有人愿意去享用了。
当经济大潮、物质冲击迎面扑来,当娱乐八卦、休闲玩乐、时尚刊物充斥市场,当浮躁与功利渐近人心,不少人没有了静静读书的心思和耐性。再加上通过网络、媒体等获取信息的渠道愈来愈多,特别是各类隐私、美女作家等五花八门的猎奇窥探读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虽说也能一时吸引眼球,但细细读来没有什么思想价值,有些甚至让人大倒胃口。因而,有人便长叹“读书无用”,更遑论什么幸福了。
果真如此吗?非也。研究表明,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知识总量的80%以上还是靠阅读来实现的,且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民素质的良莠。尤其是从思维角度来说,广泛的阅读对知识的积累、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科学思维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本好书,足以改变你的态度、性格、习惯,乃至人生。无论我们身处的社会如何变化,无论周遭的物质世界有怎样的名利追逐,书籍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属于精神与灵魂的纯粹世界。在这里,所有的焦灼躁动复归于宁静淡泊,所有的荣华富贵都成过眼烟云。
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风度。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会发生自己意想不到的“改变”——变得渊博、明理,变得机智、豁达,变得文明、高雅。有位哲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雨果也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的幸福。它让我们在获得财富、温饱无虞之后,拥有了一种别样的精神享受。
感悟幸福,就让我们从读书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