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辰
看着讲台上这位面庞清瘦,一身儒雅的老师;听着他语气和缓,但洪如钟罄的讲解,我仿佛又回到了师范校园,坐在教室里,望着眼前正在侃侃而谈的同学——张安龙。
那时他是书画协会主席,我是秘书长,我们并肩“战斗”过一年。我常常和学弟、学妹们一起听他讲解研习书法的心得。
他讲:“习字不仅要临习名家名帖的笔画间架,更重要的是领略一点一划之间的气韵。当你洞悉了书者的身世、境遇,便能走入他们的内心。于是临帖已不再是习字,而是随着笔锋的游走,与前辈先贤同历他的人生,而且每临习一次,便重新经历一次,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新的顿悟。从这点讲,我们甚至有机会超越前人……”
声犹在耳。那不急不缓的语速,那厚重铿锵的音调,那凝视教室尽处,却又似乎洞穿墙壁,求索古今的目光,仿佛就出现在昨天,但分明便是今天。
今天,还是他在台上,我在台下,还是他在讲,我在听,只不过我们都已不再是激昂文字的少年,而是从教14年的教师,我们不仅追求书法艺术,更追求育人艺术。
他在讲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一篇京韵十足、童趣十足、文采十足的文章,我又听到了那充满磁性的声音:“我默默地想,默默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这段文字正适合他来读,适合他的声音,适合他的气质,适合他的思想。他读的那样平和,却意境深远,因为他的心是平和的,而他在语文教学探索之路上却走得很远很远。
声音停了,但我的思绪似乎已被安龙带入了纯美的意境与奔涌的思索中。字如其人,课如其人。安龙就是一个踏实、坚韧、豁达、恬淡的人。在他的课中,你看不到华彩的段落,矫情的粉饰,有的只是自然流畅的回答和真诚热烈的感情——知行合一,润物无声。
课还没上完,安龙却在擦黑板“学骆驼吃草,猜驼铃的用处,想剪一剪驼毛,问骆驼去哪里”作者童年的趣事一句句被他擦掉了,他一边擦一边讲道:“童年一去不复返了,这些场景也一个个消失了,那么,留下的是什么呢?”真是一个好问题。安龙已然将书法的心得融会贯通于教法了,他的确体会了林海音的心境——旧事已去、乡情日浓、童心不泯、记忆永恒,但这一切只从平凡小事中写出,而安龙也用最朴素的手法来诠释。在和谐清新的氛围中,带着学生,也带着所有听课的教师与林海音同历她的童年,走入她的内心世界,使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
虽然头发略显稀疏,但儒雅之风愈浓;尽管形容依然清瘦,但是脚步更加坚定,这便是我昔日的同学,今日的老师——安龙。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继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