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锋
据说在美国的学校,如果你问谁是班级中最优秀的,他们会觉得不可思议,通常要你加上定语,在哪方面谁表现的优秀。而在中国的学校,如果你问谁是班级中最优秀的,通常是指学习成绩谁最好。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回答,折射出我们学校教育衡量标准的单一。说到衡量标准,我想起了最近读过的一则小故事:
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到郊外散步。来到一个湖边时,苏格拉底忽然心血来潮,问身边的学生:“你们谁能说出这湖里共有多少桶水?”
学生面面相觑,回答不上来。
过了一会儿,学生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起来。
有人说,这湖实在太大了,根本无法用桶来度量,所以,湖水有无数桶;有人说,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计算出湖的体积,然后除以桶的体积,就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桶水了……
然而,面对学生的回答,苏格拉底只是微笑着摇头。
最后,苏格拉底来到一直站在一旁沉默不语的学生眼前,问:“你能回答这个题目吗?”
“这个题目实在太简单了。”这个学生说道,“那要看桶是什么样的桶,假如桶和湖一样大,那湖里就只有1桶水;假如桶只有湖的1/2大,那湖里就有两桶水;假如桶只有湖的1/2大,那湖里就有3桶水……”
“行了,你的答案完全正确。”苏格拉底满意地说。
这个学生就是柏拉图。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以桶的大小来衡量湖的大小和湖水的多少,也许这就是柏拉图的智慧之处。
由这则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看,学生的“好”与“差”、“优”与“劣”,其实是相对的,它和我们的衡量标准有关系。如果用分数这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只有少数学生是可爱的;如果用不同的尺子衡量不同的学生,每位学生都有可爱之处。我国IT行业的首席科学家顾钧教授就曾指出:“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是无法用考试分数来衡量的,人生数十年也不是在校读书的那几年可以决定的。”
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存在8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音乐智能。但由于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差异,每个人在各种智能的发展程度上有所不同。我们且不说人的智能是否有8种,但有的人在音乐方面能力较强,有的人对色彩比较敏感,而有的人具有运动天赋,这些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也正是有的人成了画家,有人成了音乐家,而有的人成了运动员的原因。基于以上认识,是不是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事实上,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
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仅仅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学生不论在哪方面取得成绩,我们都能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我们能赏识学生,相信学生是有能力的人,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可爱之处;相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