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学
2009年5月,我校吴楠老师在哈尔滨第七届语文“翱翔杯”课堂教学竞赛中教学了《地球爷爷的手》一课。赛课前吴楠老师进行了试教,对“系统又精当地设计问题”与听课教师也进行了真诚的交流与研究。吴老师在反思时说:“改一改,更精彩。”由此引起了我对案例设计的思考。
案例设计片段:
第一次执教:
(一)按故事发展顺序(教学1~9段。)
师:刚才同学们用手势告诉了老师,这篇文章一共分了15个自然段,再读读1~9段,能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吗?
生:我知道了小猴和小兔是好朋友,它们在树下玩得很开心。
生:我知道了小猴想请它的朋友吃水果,请猴爸爸来帮忙。
生:我知道猴爸爸没帮忙,桃子自己从树上掉下来了。
(二)揭示主题和中心(教学10~14段。)
师:是呀,猴爸爸还没有动手,桃子自己从树上掉下来了,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吧!
生:不是桃子自己掉下来了,是地球爷爷用他的手——地心引力把桃子吸到地上来了。
生:是地心引力发挥的作用。地心引力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飞到半空的足球掉下来呢!
生:地心引力能让我们在地上行走,不能飞到天上去。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自己能从文章中找到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谈得很好。
第二次执教:
(一)直接切入主题和中心
师:刚才同学们用手势告诉了老师,这篇文章一共分了15个自然段,谁愿意说说读完了课文,你知道地球爷爷的手在哪儿?他的手是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地球爷爷是有手的,他的手就是我们看不见的地心引力。
生:桃子被地心引力吸住,成熟了自己就掉下来了——是地心引力把桃子吸到地上来了。
生:地心引力不仅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飞到半空的足球掉下来,还能让汽车在路上行驶,河流自然地流淌。
生:要是没有地心引力,我们的世界可就乱了,我们不能在地面上行走,人、轮船都会飞到天上去,大楼也不能在地面上了,动物也都会飘起来。
师:是啊,同学们能抓住文章的重点,谈得很好。
(二)理清文章顺序,加强词句训练
师:那文章中是怎么说的呢?请你结合文中的对话来说一说,小猴子与小兔刚开始是这样认为的吗?你从哪些句子和段落中看出来的?
生:我知道了小猴和小兔是好朋友,它们在树下玩得很开心。
生:它们俩看见满树的苹果又大又红,很想吃。它们俩不知道地球爷爷有手,还请爸爸帮忙呢。
生:爸爸没有帮忙,成熟的桃子自己就从树上掉下来了,是地球爷爷的手——就是地心引力的作用。
(课件演示成熟的桃子自己从树上掉下来了。)
案例设计思考:
1.吴老师在教学中分层次地进行有效提问,实现了学生的“最优化”发展。
吴老师在第一次执教后,发现非要按照文章的顺序来教学,会让人感觉到是在牵着学生走,不揭开锅——“地球爷爷的手就是地心引力”,等到学习了前9个自然段后,再顺从文章的脉络来揭示中心,有悖学生的认知。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和心理出发,学生心里非常急于要知道“地球爷爷有手,他的手就是地心引力”这一主题。所以在第二次执教时,改变了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有效地进行提问和设计,符合学生的愿望和想法,不和学生走弯路、绕圈子,而是从切入主题——直接进入到第二部分,学习10~15段。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得趣味盎然,真正焕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吴楠老师第二次执教的提问设计效果,可以看出问题的精当设计,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了。研究有效提问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得到同步的提高。
2.“以生为本”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时空。
第一次执教的设计学生不能直接深入主题。第二次执教中进行的重点提问,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认知等基础情况的了解和掌握上,做到了以生为本,在教学最关键的前15分钟,对最主要问题分步骤和层次提出,对教学内容有适当而又适度的把握,让学生有思考的过程和机会。学生在课堂中抓住重点和关键,娓娓道来,从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稳步地在阅读感悟和词句训练中获得知识,发展了多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