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冶军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注入,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数学课堂教学中倡导的以问题情境为切入点,有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不仅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对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有效学习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
那么,怎样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呢?下面以人教版小学数学2年级上册第5单元“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一课为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学习活动的组织。
一、教材内容的分析与处理
1.教学内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1)教科书第67页例1:展示了3名学生分别从前面、侧面、后面观察一个恐龙玩具的情境图,下面给出从这3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判断这3种形状分别是谁看到的。
(2)第67页的“做一做”:是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摞书,判断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这个活动简单易操作,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可以很容易判断出来。
分析:这节内容和几何学中的“三视图”有一定的联系,但现在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本单元,只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以后还将学习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
2.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教学难点: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例如,和这两个图形,如果仅从正面观察,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只有从其他位置再进行观察,才能比较两者的不同。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过程,体验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一种“韵味无穷”的教学氛围,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有效地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知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成功的数学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建立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人文精神培养的弊端。
创设成功的“数学情境”,应该特别注意所创设的情境必须是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的“数学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须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须要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学习氛围,同时应把握诱发性原则和适度性原则。通过联系实际、趣味导入、实验操作、合作学习、课堂提问等途径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下面以本课为例,介绍几个片段供大家理性取舍与认真思考。
片段一:
1.课件出示“盲人摸象”的情境。(没有多媒体的学校,教师可直接讲故事。)
从前,有4个盲人,他们从没看见过大象。有一天,这4个人商量好,一起去看大象。到了大象的身边,第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说道:大象像一根柱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身子,说道:大象像一堵墙。第三个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说道:大象像一条绳子。最后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说道:大象像一把扇子。
2.提问:这4个人摸到的大象的样子为什么会不一样哪?
3.组织汇报交流。
4.引入新课。由于每个人摸的位置不同,对大象的感受也就不同。那么我们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又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新课开始,教师创设了“盲人摸象”这一故事情境,符合儿童年龄特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对同一物体由摸的位置不同感受不同,很巧妙引入。对同一物体观察的角度不同会怎样,在引起学生好奇的同时,自然引入新课。
片段二:
1.拍照。
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照过相吗?哪位同学给别人照过相?今天老师带来一个照相机,谁愿意给老师拍张照片?还有谁来给老师拍照?
2.学生动手为教师拍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拍照。)
3.展示学生所拍的照片。
4.提问:为什么他们每个人拍的照片不一样?找出你最喜欢的照片,说一说为什么。
5.引入新课。由于每个人站的位置不同,拍到了不同的照片。可见,要想拍出好的照片,就要仔细观察物体,找到最佳位置才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拍照活动巧妙引入,新颖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状态。同时,结合学生感知同一物体,在不同位置拍到了不同的照片这一实际,自然导入新课,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形状不同这一教学内容。
片段三:
问题情境:
课件演示:在一个遥远的地方生活着一头非常美丽的大象。笑笑、淘气和机灵狗都想看看大象长什么样子,于是他们来到了大象生活的地方,看到了大象。回到家后他们向智慧老人介绍了大象。笑笑说:“大象是大大的眼睛,长长的鼻子,两个耳朵像蒲扇。”淘气说:“大象是两根柱子上顶个门,门上有一条摆来摆去的长鞭。”机灵狗说:“大象是四根柱子上有一座墙壁。”智慧老人不解地问:“我听说,那里只生活着l头大象,你们怎么看到了3头大象呢?”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只有1头大象呀!”这是怎么回事呢?(逐一呈现他们所看到的图像。)
利用“淘气、笑笑、机灵狗看大象”这一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创设学习情境导入新课,可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这一原则。这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将本课知识自然的蕴涵在所提问题中,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积极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
观察物体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但对于怎样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何获得物体的整体认识,学生缺少体验、尝试,更缺乏空间想象。因此,对这些内容的学习,须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使学生经历“观察物体——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从而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其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操作、感知、思考、想象的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应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实物中选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动手实践,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片段:
1.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活动一:本位观察。
谈话:(出示玩具恐龙)这是什么?你们知道都有哪些恐龙?大家看,老师手里的这只恐龙是什么样子的?
要求:老师为每一组也准备了一只恐龙,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恐龙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课件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拍摄的恐龙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恐龙正面的同学站起来。看到侧面的同学也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
活动二:换位观察。
要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教师做手势表示)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恐龙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那你现在看到了恐龙的哪一面?
质疑: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恐龙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活动三:全面观察。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一个位置观察恐龙?好,那你们想到哪个位置就到哪个位置去观察吧!(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位置去观察。)
提问:你到哪个位置去观察的?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说明:这是老师绕着恐龙一圈拍摄到的录像,我们来看一看吧!(课件展示玩具恐龙旋转一圈的画面、可以定格。)
2.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活动四:做一做。
谈话:(课件同步)这时,开来了一辆汽车,恐龙们都很好奇,围着这辆汽车,想看个究竟。(课件出示恐龙围着汽车图。)这是汽车的哪一面?(逐一设问)这4只恐龙分别看到了汽车的哪一面?同座两人相互说一说。(注意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区别。)
活动五:摆一摆。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体,比如说:书、书包、铅笔盒……你观察过吗?现在,请每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数学书放在一起,理成一摞。看一看,数学书都是什么样的?你看到数学书的哪一面?你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操作,回答。)
活动六:找一找.
实例:大家知道吗,开学以来,只要我们班级的桌椅坏了,总是有一位同学把它修好,可是却没有留下姓名。老师一直调查不出来。在星期六的时候,老师正好看到了这位同学和他的爸爸一起为班级修理课桌,老师悄悄地拍下了这些镜头。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课件演示班级学生修理课桌的场景只有背影和侧面。)你们能猜出来吗?(学生议论纷纷。)为什么这么难猜?那我们只要看到他的哪一面就知道他是谁呢?(课件演示正面。)
小结:我们大家应该向他们学习,为大家服务。
教师以学生喜爱的玩具恐龙为素材,通过精心设计3个层次的观察活动即本位观察、换位观察、全面观察,亲身体验到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恐龙的样子是不同的。由实物到照片,形象直观,遵循了儿童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认知规律。在巩固阶段,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把教材的练习1进行了改造,使得新课教学以恐龙为主线展开,并且以好人好事为教学资源,进行了思想教育,也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体验成功,实践新知。
活动七:实地观察。
教师:老师还拍下了几张我们学校的照片,你们看,这是哪儿?(出示学校雕塑。)我们学校的雕塑漂亮吗?你仔细观察过吗?今天我们学的就是观察物体。就让我们一起去观察我们学校的雕塑吧!(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学校雕塑。)
活动八:操作实践。
教师:咦,还有几张照片不小心被撕坏了,就在你们的桌子上,你能帮助老师把它们拼出来吗?就让我们来一次比赛,根据刚才观察到的雕塑的样子把它们拼好!(学生两人一起拼图。)
提问:这张照片拍的是雕塑的哪一面,是站在雕塑的哪一面拍的?
4.活动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在实践部分,教师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后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拼图的活动为载体,只有经过仔细观察,才能完成任务。让学生感到形式活泼、新颖,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本节课的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活动组织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课件运用恰到好处,教师在充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综观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无论是故事导入、拍照等都能以儿童喜爱的情境出发,问题提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导入的设计先声夺人,学生对情境中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为新课的学习搭建了认知平台。
第二,主体参与,探索新知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展人的主体性,强调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基于此,新课以观察恐龙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分3个层次观察恐龙,依据课本又拓展了课本,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设计时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地探索新知。并且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如鼓励学生选择到自己喜爱的观察位置去观察;再如让学生看完了恐龙录像,你想说什么等等,充分地体现了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关注过程等重要理念。
第三,联系生活,实践运用
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本节课大量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如上课开始的拍照、找一找是谁做了好人好事、拼照片等,贴近了学生,延伸了学习。从而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一个面,展开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了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确实就在身边。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实质上是一种人为优化了的学习环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同时,关注有效的学习活动的组织,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动手、多实践,使学生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运用,在活动中创新。这不仅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