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特色及其运用

2009-10-09 09:56廉亚健
电影文学 2009年2期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廉亚健

[摘要]反讽作为一种文学技巧,主要分为言语反讽、情景反讽和结构反讽三种类型。《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借助反讽手法悉心雕凿的艺术精品,她以高度的艺术自觉创作了六部反讽艺术的精品。它对于反讽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一,运用反讽表现主题;二、运用反讽刻画人物;三、运用反讽推动情节发展和组织语言,四、运用反讽构架故事框架。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言语反讽,情景反讽;结构反讽

引言

反讽既指语言的修辞技巧,也指隐含在人物、情节或主题中与正面描述意义相左的暗示或对照技巧、组织结构方法。文学、修辞学通常把反讽分为三大类:言语反讽(verbal irony)、结构反讽(Structural irony)和情景反讽(situatSonal irony)。奥斯汀继承了欧洲文学的反讽传统,以高度的艺术自觉创作了六部反讽艺术的精品。其中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特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本文试图分析该作品中的反讽艺术特色及其运用和功能。

一、运用反讽表现主题

从宏观上看,《傲慢与偏见》的主题是资产阶级的婚姻——资产阶级的小姐怎样嫁给上流社会有钱的公子。整部小说都贯穿着婚姻与财产、地位密不可分的主题。《傲慢与偏见》开篇第一句话便宣称:“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了”,这里强调了只有经济基础的单身汉才是年轻女性择偶的首选。显然作者直接用言语反讽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是有钱人的婚姻问题。作者以经济的笔墨,首先用班纳特先生的那位表侄柯林斯牧师与夏绿蒂·卢卡斯小姐的婚姻“证明”了这一真理。这种“证明”实际上是揭穿了这一婚姻的实质:赤裸裸的金钱婚姻。事实上作者所颂扬的伊丽莎白与达西,吉英与彬格莱之所以成为理想婚姻的典范,都是因为他们属于有产业的单身汉。“这样的单身汉……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这个开头影射了贝奈特太太想方设法把五个女儿嫁给有钱人的初衷,更具体地说,不是有产业的单身汉必须要娶位太太,而是尚单身的女儿总要嫁个有产业的男子不可。作者运用言语反讽凸现小说主题,把婚姻和财产紧密结合起来,揭示了婚姻必须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实质。

二、运用反讽刻画人物

《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多为“漫画人物”,当然也有“素描人物”存在。不管是漫画人物,还是素描人物,奥斯汀在塑造人物时都采用了反讽的手法,字面反讽、结构反讽与戏剧反讽交替应用,刻画了人物的鲜明个性。

班纳特太太是气质缺陷、肤浅势力的典型代表。作者将她描述为:“一个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一碰到不称心的时候,就自以为神经架不住。她平生最大的事,就是把女儿们嫁出去,她平生最大的慰藉,是访亲拜友和打听消息。”为了说明班纳特太太的这一个性,作者采用了大量的讽刺描述。例如,在丽迫雅与韦翰私奔后,班纳特太太担心女儿的下落又为女儿没有新嫁衣而烦恼。两种感情交织,轮番的受折磨“简一读完丽迪雅不久就要结婚那句话,她顿时心花怒放……她前些时候是那样烦忧惊恐,坐立不安,现在却是这样大喜过望,激动不已。只要听说女儿即将结婚,她就心满意足了。她并没有因为担心女儿得不到幸福而感到不安,也没有因为想起她行为不端而觉得丢脸。”“我的心肝宝贝丽迪雅!她要结婚了!她才十六岁就要结婚了……不过还有衣服、结婚礼服呢……莉齐,乖孩子,快下楼去,问问你爸爸愿给她多少陪嫁。等一等,等一等,还是我自己去吧……”这一段活灵活现的描述,使班纳特太太喜怒无常的形象跃然纸上。

《傲慢与偏见》中的柯林斯牧师被讥讽为“糊涂,满脑子错觉和自相矛盾”的典型。作者对他的嘲讽毫不留情。一方面,他对“恩主”凯瑟琳夫人唯唯诺诺、自卑自贱。且看在罗辛斯庄园打牌的那一幕:“……她老人家凯瑟琳夫人每说一句话,柯林斯先生就附和一声;他每赢一次,就要谢夫人一番;如果觉得赢得太多,还要向夫人道歉……”另一方面,他盲目自信,装腔作势。面对舅舅一家,他居高临下,像施舍好处的恩人似的宣布自己准备要娶班纳特家的一个女儿,以弥补因继承其财产而对其一家的损害。他首先确定以大姐简为目标,班纳特太太暗示简已有所属,于是“柯林斯撇开简不谈,改选伊丽莎白,一下子就选定了——就在班纳特太太拨火的那一刹那间选定的。”没容得伊丽莎白开口,柯林斯先生一口气向伊丽莎白表白了他决定结婚的理由——其中之一是为了取悦凯瑟琳太太——直到保证“我们结婚以后,我绝不会说一句小气话!”尽管伊丽莎白用最明白的语言拒绝了他,可柯林斯认定“这不过是伊丽莎白在效仿一般的高贵女性,欲擒故纵,想要博得他的喜爱。”而班纳特太太更不可想象哪个女儿敢违拗她那“举世公认的真理”,拒绝求婚者。于是这两个执迷不悟的愚人就互相祝贺起来。这难道不是绝妙的讽刺吗?

三、运用反讽推动情节发展和组织语言

《傲慢与偏见》中的情节由一连串的戏剧性场面所构成,其中反讽无处不在,渗透在这些场面和情节之中。场面作为情节的基本单元,主要表现为一场又一场的舞会,一回又一回的家宴,一桌又一桌的纸牌,一次又一次的散步……构成这些场面的不是景物,也不是人物特征的描绘,而是人物的对话、闲谈,情节成了对话的集合。作者藏在人物背后让人物自由对话,在对话中又暗寓反讽,通过对话将无尽的讽意传达出来,完成情节的反讽。伊丽莎白与柯林斯、达西、咖苔琳的对话构成了情节的主干,也是情节反讽的集中体现。

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的情景是经典的反讽情节,字面反讽与结构反讽相交融,构成了滑稽可笑的反讽场景。柯林斯虔诚地表白道:“……我差不多一进屋子,就挑中了你做我的终身伴侣”,“在我还控制得住我自己感情的时候,先谈谈我要结婚的理由,更要谈一谈我来到哈福德郡择偶的打算”,而且他还义正言辞地说明有四条理由。当然愚蠢浅薄的他遭到了伊丽莎白的拒绝:“你的求婚使我感到荣幸,可惜我除了谢绝之外,别无办法”。他却不知好歹,还“郑重其事”地说“年轻的姑娘们遇到人家第一次求婚,即使心里愿意答应,口头上总是拒绝,有时候甚至会拒绝两次三次”,并拿自己的身份地位财产来炫耀,结果再次遭到拒绝。自不量力的他仍死皮赖脸地声称她的拒绝实际是在鼓励他追下去,最后在受到伊丽莎白的严词拒绝后他极为尴尬和狼狈,但为了脸面,他只好编出一个自欺欺人的借口下台:“我想只要令尊令堂作主应承了我,你就决不会拒绝”。在求婚过程中,结构反讽显得很鲜明,作者和读者都知道伊丽莎自肯定拒绝,偏偏柯林斯认为他的求婚会成功,而结果却与他的想法大相径庭,从而达到了反讽的目的。三次求婚的前后对照,同样于结构中蕴含了无尽的讽意,它可以看作是情节反讽的杰出范例。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几次对话同样渗透出反讽。达西

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的那段对话是反讽的,第二次在尼日菲花园中的舞会上两人一个怀着傲慢,一个带着偏见,话不投机不欢而散,作者对贵族的偏见与傲慢作了反讽,当然主要在字面上。达西的傲慢与无礼,高高在上,伊丽莎白偏激的话,透露了作者对偏见与傲慢的反讽,传达了全书的中心意旨,咖苔琳与伊丽莎自在罗新斯家宴上的对话,一个是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爱挑别人的短处,一个却不卑不亢,巧妙应付,对咖苔琳的刁蛮给予了回击、嘲弄与讽刺。对话中有直露的字面反讽,也有前后对照的结构反讽。

从字面的反讽来看,较典型的例句有:“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实指没有财产的妇女需要嫁有财产的丈夫,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班纳特先生说:“他是我生平所看到的最漂亮的一个人,他既会假笑,又会痴笑,又会跟大家调笑。我真为他感到莫大的骄傲。我敢说连卢卡斯爵士也未必拿得出一个更名贵的女婿”。实指:他韦翰是班纳特所看到的最丑陋最无耻的一个人,他感到莫大的耻辱,他认为韦翰比卢卡斯爵士的女婿柯林斯还要更不值钱。正是这些嘲讽的语调、反讽的语言和讥笑嘲弄的文字,刻画出了一群小丑形象,也为表现人物性格、人物间的关系、组织情节结构提供了载体。反讽的语言是作者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组织情节结构的重要基础,它使《傲慢与偏见》全方位地体现出反讽特征。

四、运用反讽构建故事框架

奥斯汀的讽刺艺术还贯穿在整部小说的构思中,构建了故事框架,让现实对人们的主观猜想进行嘲讽。达西最初认定班纳特家有诸多不利因素,几个女儿很难找到像样的人家,可后来却是他本人和自己的好友彬格莱先生娶了班府的二小姐和大小姐。而伊丽莎白曾发誓决不嫁给达西,可最后还是欣然做了达西夫人。还有那位专横跋扈的德·鲍夫人,为了让外甥达西娶自己的女儿,防止伊丽莎白与他的结合,不辞辛苦亲自出马,先是去威吓伊丽莎白,然后又去训诫达西,当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尚需一点沟通之时,德·鲍夫人及时“穿针引线”,促进达西立刻二次向伊丽莎自求婚和伊丽莎白的欣然应允,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德·鲍夫人多么后悔。就在这几位智者受到现实嘲弄的同时,那位最可笑的“愚人”班纳特太太最后却被证明是最正确的。毕竟,举世公认有财产的单身汉都是要娶亲的,这种荒谬与真理的滑稽转化尽管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是非观念,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五、结语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借助反讽的手法在二寸象牙上精心雕凿、悉心构筑的一部杰出的反讽的艺术典范。各种类型的反讽充满了整部小说,使主题变得更加鲜明深刻,人物刻画更加生动逼真,妙趣横生,情节更加迂回曲折,引人入胜。因此我们可以说反讽是《傲慢与偏见》的灵魂,也正是因为这种奥斯汀式的反讽,才使《傲慢与偏见》拥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