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世界里的正常人

2009-10-09 09:56霍振慧
电影文学 2009年2期
关键词:符码欲望现代性

霍振慧

[摘要]《现代启示录》讲的是越战,却很少有正面的战争场面,更多讲的是人性,是折射现代人所面临的矛盾和困境的一面镜子。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它给我们营造的是一个无序、偶然、特异、模糊、开放、反讽、非中心、非理性甚至于疯狂的氛围本文作者运用后现代主义的符码理论及后现代主义学者对“精神分裂”的解读理论,对这部关于人性和铗望的电影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将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更立体的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关键词]《现代启示录》;符码;精神分裂;现代性;欲望

一、引言:影片中的现代符码

《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是一部很超前的战争艺术片,它改编自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这里导演弗朗西越斯·福特·科波拉将大背景从非洲移到了越南,故事的导火线改成了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令美国人至今难以释怀的越战,主人公也由一位青年船员改为一位美军上尉。《现代启示录》这部电影虽然讲的是越战却很少有正面的战争场面,它更多讲的是人性,它是折射现代人所面临的矛盾和困境的一面镜子。影片的名字叫《现代启示录》,从表面上看它讲的应该是现代性的问题,而看完电影它传递给我更多的是后现代主义的信息。3个小时的时间里它给我们营造的是一个无序、偶然、特异、模糊、开放、反讽、非中心、非理性甚至于疯狂的氛围,在大量的阅读中我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电影所创造的疯狂的世界以及或享受或煎熬的人们,那就是“精神分裂”。

詹姆逊是当今世界最为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批评家之一,他曾经用符号学的方法把人类文化史分为:符码化、超符码化、解符码化、再符码化和精神分裂这五个时期。精神分裂其实是在德鲁兹和加塔里在《反俄狄浦斯》中为我们指出的一条出路。在他们看来“精神分裂症患者”就是敢于按照欲望的规律生活的人,他反抗对欲望的压抑和扼杀,要求把人的欲望释放出来,而不至于转化为精神病。精神分裂分析认为,无意识是无人称的、前人格的、独立的、自己创造自己,无意识包含着一种“革命的分析力量”,它要把欲望的运动从等级体系的社会强加的形式中解放出来,它要打破被压抑在欲望之中的主体,创造出后现代的新的欲望主体,即“分裂主体”。精神分裂不是一种疾病和生物状态,而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一种潜在的解放的心理条件。它是个体逃脱资本主义的现实原则,逃脱压抑性的自我和超我的各种限制,逃脱俄狄浦斯情结的过程。精神分裂分析是后现代解放的基础。王宁在《后现代主义之后》一书中,在对后现代主义作概括时也提到:“后现代主义又是一种叙事风格或话语,后现代主义文本呈现出某种‘精神分裂式的结构特征。”

二、电影中的理论再现

上述理论在《现代启示录》中均有体现。故事的背景就是精神分裂式的:无论哪个时代的战争,所经历的战争都是残酷的。在影片中战争就像一个巨大的网笼罩着每个战士的心灵。这是炼狱,不断有人拖着大箱子跳入水中,向威勒德(Willard)求助,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便是:“谁是这里的指挥官?”可是,没有人知道,美军已经失去了控制,处在一种没有目的的厮杀之中。这里没有一个直接展现越共的镜头,与其说导演科波拉是为了表现隐藏的恐惧,不如说是在隐喻这场战争的非理性,人们要么逃离,要么毫无目的的厮杀。战争把健康正常的人推向了疯狂非理性的世界中。

1,精神分裂式的情节

在《现代启示录》中“精神分裂”式的镜头几乎延续了整个影片,科波拉从一开始就将影片拉进了一种癫狂。主人公威勒德上下颠倒的头部特写、越南的丛林,呼啸的直升机、爆炸的火焰,甚至最后出现在科兹创造的审判台旁的巨大石像反复叠化,仿佛一团浓稠的烂泥连同主人公的躯体一起被搅入他业已混乱的记忆中,科波拉将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叠印在一起,使人物陷入无法逃脱的轮回中,音乐反复回响着“这就是结束,我的朋友”,“所有的孩子都是疯子”……

影片中科茨(Kurtz)那大段呓语般的自白拉开了精神分裂式情节的序幕:“我看见一只蜗牛沿着一把剃刀的边爬行。它是我的梦,是我的噩梦,我梦见自己在一把刺刀边爬行并且滑倒,可是我活了下来。我必须将那群人杀死,然后是他们的牲畜、村庄和军队。在这之后我们便有了一个新名字——屠杀者,那帮有钱的老爷们成天在国内乱放屁,可是我们还要为这些人遮羞,我恨他们,我真想杀了这群混蛋。”不难看出此时的科茨已经陷入了半梦半醒的分裂状态,内心的巨大阴影时刻煎熬着他。在美国政府眼里他从一个美国式的英雄沦落成了一个“疯子”,一个没有理智的“上帝”,一个危险十足的人。所以要除掉他,才能保证一切所谓合理的东西不会受到挑衅。

2,威勒德的任务

“我接受了任务,沿着涸南河准备去世界上最险恶的地方,执行一个我再也不想执行第二次的任务。我乘着海军巡视船川菇充而下,河流弯弯曲曲就像穿越战场的电缆,插座就在科茨的地盘。从内心深处我不想杀科茨,甚至我想我喜欢他,我理解他那种剃刀边缘的厌倦和疯狂。但我的任务是杀掉他。”这是威勒德接到任务后的内心独白。无疑他的内心充满着怀疑与矛盾,这种矛盾在任务执行过程中一点点的展现也随着科茨的死变得释然。

除了展现不同层次的疯狂的断面,科波拉还通过威勒德一行人的行为心理变化展现了疯狂发展的过程,展现了人类是怎样一步一步从所谓的现代文明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中去的。片中射杀越南贫民的一场戏在他们各自的性格变化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路途上,船长出于责任心,执意要对一艘越南渔船进行严格检查,结果误将一个越南女子保护小狗的行为视作反击而对船上所有人进行了射击,明白真相后,他们都震惊了,实际上,某些人已经崩溃了,接着,他们发现那个越南女子还活着,便决定将女子送去治疗,威勒德反对这种拖延行程的行为,于是开枪杀死了她。科波拉的这一笔十分残酷,这残酷的一笔也正是这些涉世不深的年轻人的成人仪式。

3,“精神分裂”的小人物:儿戏战争的比尔·基尔高

头扛一顶牛仔帽,眼架一副墨镜,指指点点俨然是个西部警长的模样,给每具越共尸体旁放上“死亡扑克”,却不忘了拿着一壶水给一个垂死的越南人喝,还喊着:“这个人是我的勇士!”对威勒德一行人带来的上级任务漠不关心,但一听到兰斯的名字就发了疯,吵着嚷着要带他去冲浪,最后还真就载着一群兄弟浩浩荡荡杀向一个越共控制下的海滩,一边扔炸弹一边听瓦格纳,双方还在激战,他却火急火燎地先派了两个人去冲浪,连自己也脱了上衣要下海。兰斯一伙人抢了他的冲浪板,他便开着飞机满世界地喊:“我只是想要回我的冲浪板,要知道,想找一块好的冲浪板也不容易。”比尔·基尔高,总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疯癫状态,他既不是杀人狂,也不是人道主义者,这场战争对于他来说只剩下了胜利的味道,除此之外,在他的眼里,是否还有战争?科波拉用瓦格纳激进的乐曲,用大量的烟火衬托出一个不一样的军官。作为一个指挥者,他的人格在权利和胜利的快感中极度膨胀,他所有的行为,在和平时期十分正常的行为都在战争中被放大,被夸张,基尔高的个人行为与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手法使得本片略带有一些调侃的轻松味道。法国后现代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J.F.Lyotard,1924—1998)对后现代情景作了非常暗淡的描写:“没有哲学家、知识分子、精英、英雄,当然也就没有所谓作者了,有的只是坐在终端机前面等待输入的机器小人,一个小人物、凡夫俗子、反英雄。在战争也一样,它把参与其中的人都变成了一个个的符号,这样一个世界中也许反讽与调侃是最好的表现这个世界的方式。”

4,精神分裂的“上帝”:最后的审判

同样在一片烟雾缭绕的水面,科波拉慢慢揭开了威勒德行程的神秘终点,我们跟随着威勒德主观镜头逐渐深入,看到了一群在脸上画着神秘图腾的人严整的列队在河面的船上,接着是祭坛和悬挂在水面的半裸尸体,音乐诡异神秘,随着恐惧和怪异的不断加深,最终威勒德决定深入“科茨王国”的腹地,他在途中被科茨的“子民”包围,威勒德被带到科茨的处所,影片使用灯光效果营造了一种强烈的原始感,而科茨却衬托得如同上帝。威勒德和科茨几次正面接触让威勒德更加明白是什么让这位曾经的英雄变成这样。科茨成了这场暴力的一个牺牲者被推上时代的祭坛,只因为他背离了现实社会一切的符码,回归到原始的状态,表现出对文明社会符码的彻底的拒绝和彻底的不接受。

三、结语:现代性压抑下的精神分裂者

《现代启示录》不仅使我们更加了解越战,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环境里面人们的表现让我们更加了解人性。他们是现代性压抑下的精神分裂者,他们表现出的是一种最原始的生存状态,他们隐喻了那些对现实世界的所谓文明彻底决绝和不接受的人们。他们不膜拜现代文明不屈从于权威,却屈从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欲望。正如法国伟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曾告诉人们,“精神分裂者不是正常世界里的疯子,而是疯狂世界里的正常人”。

猜你喜欢
符码欲望现代性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的电影符码解读
向真而死——论《菲德拉的爱》的消费符码与悲剧情感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符码的游戏艺术
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群体记忆与精神符码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