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志盈 李琳琳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的深刻概括,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高校德育实践环境的关系
1.高校德育实践环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和谐社会的建立与德育密不可分,而实践是德育所倡导的积极精神的一种载体,是政治与道德知识的检验场,也是政治与道德认识的强化机制。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与道德教育实践同样密不可分。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由多个子系统构成,要保证社会的自身和谐,首先要保证其构成要素的自身和谐,只有无数个小环境呈现和谐,才会形成大环境的和谐。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其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因而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更离不开德育实践环境。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高校德育实践环境建设的价值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而道德教育是通过对人的主观改造以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重要途径。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高校德育实践环境建设的价值目标,也就是说高校德育环境建设要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高校德育实践环境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在高校德育实践中,实践教育的具体形式主要可分为校内劳动、家庭劳动、勤工助学、文化创造、文化普及、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社区精神文明创建、环境体验、参观考察和专业实践等活动。
党和国家对高校德育实践给予高度重视,但有一点需要我们密切关注,那就是在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同时,无法回避目前影响高校德育实践环境和谐的种种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高校内部环境面临的困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高校德育环境面临着强大的国内环境影响压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收入差距的增大,这些都使社会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增多,给高校德育环境的培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校园中出现了不少利益化的不良现象。由于不合理的利益和需要的驱动,在校园中出现了“腐败现象”、“官僚主义”、“黄、赌、毒问题”等,对大学生的道德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使高校德育陷入了极大的发展困境之中。
2.大多德育实践基地形同虚设。目前,大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的场所有各种类型的教育基地,包括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图书馆、军训和实践基地以及社区或其他场所。但受时间、经费和安全因素的困扰,学校在让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时总是有这样的指导思想:尽量少去或不去,要去就去近的地方;尽量少花钱,选择免费场所或者是有合作关系的单位,必须花钱时,费用由学校和学生共同分担等。这必然会影响到德育实践的效果。
3.德育实践离不开社区,而目前社区受不良文化影响日趋严重。众多的娱乐、服务场所设在社区周边,社区治安状况让人担忧。大学生作为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抵御外部不良影响能力相对较弱的群体,往往会对社区不良文化缺乏正确判断,这对德育实践存在很大负面影响。另外,随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许多高校与社区环境日益融合。在社区里,获利最高、最直接的就是把房屋出租给学生,学生在校外租房居住给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和学校安全带来了严重的不确定因素,成为影响高校德育实践环境和谐的又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4.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属于高校德育实践环境的微观环境,具有基础性和深刻性的特点。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家庭结构的变化、家长与学生之间不和谐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5.网络因素。网络的发展使信息传播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手段上都更加丰富和多样,高校德育面临着极为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可以说,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高校德育实践环境。
三、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德育实践环境具体举措
笔者认为,高校德育实践环境需要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才能够真正做到德育实践环境的和谐一致,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充分发挥育人功效。
1.改善高校内部德育实践环境。首先,日常管理要体现德育实践,从制度上规范德育实践环境。如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履行劳动卫生义务、遵守规章制度、处理人际关系等德育实践时,学校要将制度本身作为一种道德实践环境,把制度的遵守作为道德实践的过程。其次,深化教学改革。在教学特别是德育课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德育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2.加大德育实践基地环境和条件建设。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各种公益性实践场所的财政补贴,逐步扩大对学生免费开放的实践基地和项目范围,要帮助基地解决好用地、资金、师资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其次,建立德育实践基地的申报、审核、评估制度,对有意向成为德育实践基地的单位经审核合格后要定期组织督导评估。再次,要明确德育实践活动中的安全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的安全责任事故处理办法,使学校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3.优化社区环境。社区环境以其不同于一般社会宏观环境的独特社会文化特征,而成为学校德育的直接影响源。同时,随着社区与教育融合趋势的日益明显,优化社区环境建设成为高校德育实践环境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加强社区教育,努力净化社区文化,增强高校与社区在德育方面的互动,让社区成为学校德育的健康实践基地。同时建立健全学校、家长、街道、社区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德育资源的作用,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区德育实践环境。
4.更加重视家庭环境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一切问题都会在家里折射地反映出来……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因此,建设高校德育实践环境,必须优化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基础。
5.加强网络管理。在全球化背景下,网络技术作为第四媒体,是当今世界最重大的技术创新成果之一,它正以信息化、多边性和快捷性强烈冲击着德育的观念、内容和方法。同样,网络环境作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的全球性信息资源环境空间,也对高校德育实践环境氛围的营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办人尼葛洛庞帝所说:“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因此,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相适应的高校德育实践工作新手段,扩大高校德育载体,构建高校德育网络环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高校德育实践环境建设应对第四媒体和全球化等挑战的基本措施和策略,也是提高高校德育实践环境建设水平和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这离不开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以及德育实践环境的重要作用。因此,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的开放、优化、和谐的高校德育实践环境刻不容缓。■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
[责任编辑:常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