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晓
广东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近年来,我省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但从全省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看,明显存在师资培训地区差异大、承担教师培训部门的职能与职责统筹力不强、教师队伍建设缺乏自动调试与运行的功能和机制、教师队伍建设缺乏基于教师内在激励机制、用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未有保障、教师培训的层次性不强等问题。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政策的支撑,也需要有专业能力的建设指导;既需要经费的投入,也需要机制保障。我们可以从我省教师队伍能力建设已有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在建设策略上进行一些尝试和改革。
一、建立多元合作机制
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本身的责任,还是生产高等学问的大学的社会责任。第一,加强高等院校与中小学的业务沟通与合作。以主题项目或科研课题为依托,由教育行政部门协调,中小学与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教育类高校建立合作与沟通,让高等师范院校的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中小学发展尤其是教师培养中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第二,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教师的轮岗、换岗,激发教师的职业新鲜感、成就感和事业进取心。如目前开展的广东省“千校扶千校”项目,应当把教师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第三,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企业中所开展的员工培训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这在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中有成功先例。引进企业项目或培训理念,开展以师为本、以教师能力为核心的教师培训。第四,可以借助民间组织或社会力量开展培训。如鼓励教育学院的在校研究生或中小学教师以民间名义成立农村教师成长促进会,让民间机构助力教师成长。这样一方面可以提供为培训者提供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最低成本、最诚恳的方式使农村教师获得校外资源。第五,发挥教研组作用,加强校内外合作,落实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教研组的建立有利于构建学校各学科教研网络,实现教研资源共享,在校园网上,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教研组的讨论和交流活动。一个立体网络教研组的建立,将突破学科界限,打破原有的单学科教研组织的封闭结构,形成各个学科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学习气氛,拓展教师之间互动的空间,有利于势单力薄的教师走出封闭的圈子,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教育观念、方式方法的融会贯通。教师、学生和学校领导通过多途径的互动,发挥集体智慧,共谋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加快教师能力标准建设
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提出了教师入职的基本条件;2000年,教育部发布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的操作性规定——《<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进一步提出教师资格证的考核与认证要求。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三部分,每部分内容都涉及意识与态度(重要性的认识、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终身学习等)、知识与技能(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应用与创新(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支持与管理、科研与发展、合作与交流等)、社会责任(公平利用、有效应用、健康使用、规范行为)等四个能力维度。
这些文件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政策依据,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大致维度。教师教育培训部门应该根据政策文件的指导,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明确而具体、现实而可行的标准或者要求,更好地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朝着目标性、专业性方向发展:
一是建立我省教师能力的标准或要求,提出不同区域、不同学科教师能力标准;
二是提出教师资格证书认证的补充要求。我国教师资格证实施10多年来,其学科分类、有效年限、资格要求等都日益不能满足当前教育教学对教师入职的基本要求。因此,应当进一步提出教师资格认证的补充内容,深化教师资格内涵,明确教师职业要求,使教师资格证书作为提升教师能力的一个基本而有关键性的手段。
三、发挥教师职业发展的自主性
对于教师为何发展、发展什么以及如何发展问题,应当适度地将教师自身建设问题的部分权利归还给教师。大多时候,政府或学校组织教师开展职业能力培训,培训内容脱离教师教育教学实际需求,且缺乏对教师日常工作、职业压力、个人生活等多方面的考虑,在时间、空间设置上不适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因此建议:一是教师队伍建设应当加强教师教学需求分析,在教师需求的充分把握基础上组织教师职业培训;二是给予教师一定自主性的继续教育经费补助,让教师通过自行购买的方式,购买适应于自身教学需要的课程;三是给予教师职业能力培训的时间。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反映,由于工作繁琐、压力沉重,难以调整自我反思与自我发展的心理状态。应当给予教师适当的空间,使教师职业培训在最佳状态中完成。
四、转变教师培训方式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它是一个发展的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觉追求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是多元、多个层次的,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相应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达成。要转变传统的教师培训方式,一是由成本较高的面授培训转为远程在线培训。对于讲授式培训,则可以通过网络远程培训开展,大大节约时间、财力等多方面的成本。二是由大面积的集中培训转为小面积的校本或区本培训。例如开展一个课题研究培训,以往通常集中全省教师开展,如果转变为专家下乡、下基层开展本土化的培训可能更适宜。
五、制定教师培训周期性计划
在国外,自20世纪60年代末富勒(Fuller)首次编制的著名的《教师关注问卷》以来,教师专业成长的周期性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展开,到目前为止教师专业成长周期性的理论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根据教师不同的成长周期,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1-3年“新手”、3-5年“熟手”、5年以上“能手”的教师培训计划,能够分学科、分地区和分阶段地开展培训。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