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青云
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就写作论写作,而应立足于大语文教育观,遵循写作教学的规律,使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指导学生丰富积累,做到厚积薄发
作文讲究厚积薄发,没有作文素材的积累,即使掌握了写作的诀窍也难以登入锦绣文章的殿堂。课标提出了积累各种素材的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课本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一旦被激活,即会产生积极的综合效应。
二、激活学生思维能力,学会多元思考
“思维是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的思维”,这句话精辟地揭示出文章是思维形态的一种外在的表现。从写作的本质来看,写作是一个由感知转化为内部语言再转化为外部语言的心理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有条理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项高级思维活动。从写作的能力来看,它由基础能力和专门能力两个方面构成,基础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专门能力包括积累素材能力 、审题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运用表达方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修改文章的能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基础能力的核心,语言表达能力是专门能力的第一要素,而思维与语言又恰恰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思维要借助语言这个工具,语言表达又以思维为内核,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理的语言。”
三、制订系统训练计划,遵循渐进原则
教师要把中学作文教学看作一个整体,按新教材编排把教学目标分解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阶a段,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循序渐进,学有所得,写有所获。
新教材将高中三年的写作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册),按照写作心理的几个方面编排,力图使学生把握写作运动的内部规律,以便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二阶段(第二至五册),主要培养写作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和说明文的能力,培养写作几种常用文体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尝试文学创作,领悟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及写作要领。在这个过程里,学生可通过实践发现自己的写作优势,进而潜心训练这种文体,练出自己的“杀手锏”,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第三阶段(第六册),按照写作过程的几个方面(如审题、立意、构思、用材等)编排,力求使学生把握书面表达的规律,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
四、指导学生模仿学习,力求仿中创新
模仿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是再创造的基础。钱钟书先生曾说:“善用不亚于独创。”很多优秀的诗人、作家正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模仿和抄袭是绝对不同的,模仿是培养创造性的重要前提之一,仿写表达的是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只是有意地模仿、借鉴原作成功的某一特点,使自己的文章更加动人。
除仿写外,还可以通过范文引路,巩固迁移。所谓范文引路,就是师生共同搜集一些精美文章,在课堂上师生一同鉴赏,赏其语言,品其技巧,然后让学生有意识地吸收借鉴,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所谓巩固迁移,就是通过一段练习,学生熟练掌握了某种格式后,教师因势而导,鼓励学生“同中求异,同中求变”,写出更多的富有个性的丰富多彩的文章来。
五、建立发展评价机制,激发创作热情
《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指出:“发展性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包括通过分数)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与进步,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性评价重视激励、调控与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它不否定量化的评价,而是让评价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运用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关注学生不同阶段的作文态度、作文质量。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