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演奏《悲怆》奏鸣曲

2009-09-29 03:27马雪竹
大家 2009年11期
关键词:引子小调奏鸣曲

摘要:贝多芬是钢琴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其钢琴奏鸣曲在钢琴文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每一个弹钢琴的人都需要学习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但并不是每个演奏者都能够弹好这首作品。如何才能充分表现“悲怆”中极为丰富的音乐内涵,是摆在每一位演奏者面前的问题。

关键词:悲怆 奏鸣

贝多芬(1770-1821),处在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度的时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最后一位音乐家。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对他产生了强烈影响,他的作品表现个人内心世界、意志和理想。他的创作从音乐出发,加进了许多管弦乐的效果。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被称为西方钢琴音乐的“圣经新约”。《悲怆》奏鸣曲超越了仅仅是优雅、动听与精致的要求,而更具有严肃和深刻的意义。

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Op.13)创作于1799年,题献给尼赫诺维斯基侯爵,是贝多芬早期钢琴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往往被称为“悲怆”。这首奏鸣曲是在贝多芬体验到将折磨他一生的耳聋的最初症状时创作的。作为贝多芬从早期的明丽的音乐风格走向悲壮的戏剧性风格的一个标志,是贝多芬在世纪末音乐创作中的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著名作品。主题的对比,好像戏剧中的主人公所担任的角色,有力地表达着贝多芬音乐中的种种强烈感情。

《悲怆奏鸣曲》的慢速引子使这首作品一出场即显露出庄严伟大的姿态。引子好像是在沉重压力下的痛苦叹息,这是乐曲的中心内容。这个“引子”不但分别再现于展开部和尾声,其乐思也被运用于整个展开部。引子以十六分音符为单位来标节拍器速度。缓慢而悲恸,强烈的戏剧性冲突,矛盾对话,都在这部分得到了表现。这是两种力量的抗争,是威严的命令和柔弱的乞求的对话。因此引子中的声音力度和紧张度的控制上要做出鲜明的对比。引子中的第一个和弦,作曲家的标记是fp,亦即要求在这个c小调主和弦上面,弹奏之后立即转弱。这里整个和弦在后面的时间长度里,需要保持在轻声范围。同样是一个:“突强”(sf)也可能有不同的性格,或是急迫的,或是迷人的,也有可能是愉悦的。这里的和弦,步履沉重。声音要饱满,手指和手掌牢牢支撑住,力量向键底送去,拍子停足;紧接的附点节奏以及休止符都要精确,力度是p,但紧张度不变;所有的快速音阶式走句都必须按照拍子弹,音头颗粒要很清楚;虽然速度是慢的,情绪是严峻沉重的,但节奏应当统一。我们要把握作曲家的内在感情,抓住他的精神,音乐表达才有感染力。接下去一段快板左手用了大段的震音,这仿佛是乐队中的定音鼓,制造一种紧张不安的气氛,衬托右手上下跑动的和弦式旋律。这里的左手伴奏,非常连贯。引子末尾的半音阶下行,非常快而轻巧,俯冲而下,直到停顿处。戏剧性的、很慢的引子给整首奏鸣曲定了调,使这个作品印上了悲剧的色彩,而这页乐谱是贝多芬对19世纪浪漫主义情感表现的预示。引子的情绪变化、节奏和高声部的曲调,都能把演奏者的思想搞乱。引子要以八分音符为单位数拍子,附点节奏也要准确,而且不要因此而打断了旋律的长句。

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休止与音乐融为一体。许多时候,无声的静止有种逼迫感,它甚至比有声更加剧“力度”,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演奏时要注意引子第一小节中的八分休止符要深呼吸,第三小节中的三十二分休止符要“偷气”(即急速换气)使哀求般的、挣扎的、如泣如诉的情绪表现得更有感染力。

第一乐章的快板在快板的一段音乐中,表现了汹涌起伏、不可遏制的热情。是急躁、激烈的主题,和引子完全联系在一起。降E小调的第二主题增加了这一乐章的焦急情绪。这里的快板极其激烈而煽动性强。正是由于这种个性,这个奏鸣曲给人以非常辉煌的交响曲般的印象。贝多芬在这里用了很多分解八度,具有震音效果,形成一种不可阻挡之势。

中段主题(降E小调),非常轻巧的断奏,带着感伤的情绪,但是不要渐慢,除非到了八分音符跑动段落前的最后三小节(第86-88小节)。从第89小节开始的段落,左右手凡是较长时值的音符(二分音符和全音符)都要突出而持久,而后非常断奏而且渐强。呈示部最后八小节(第125-132小节),每小节都要用踏板。

贝多芬的展开部是活生生的、自发和充满感情的。而他的旋律具有一种出类拔萃的个性,所有人类的体验都被他充满感情地描述出来。展开部中,从第169小节开始的段落要极其轻巧,这是清晰的喃喃自语。再现部之前俯冲而下的跑动要非常流畅。

第二乐章,回旋曲式的如歌的柔板,充满崇高的感情,非常抒情,是一首优美的爱情歌曲,抒发了宁静诚挚的感情。淳朴、优美的抒情旋律,响彻者圣咏式的和声和管风琴一般的音响。旋律非常接近德国民歌。这个柔板乐章(Adagio)虽然篇幅较短,却能简要而有力地表达无尽的含义。本乐章完美的比例和浓郁的深情仿佛把时间延缓了,把听众环绕在一个辽阔而温暖的氛围里。第二乐段(第37小节)的出现令人既意外又难忘。这里的调性是主音的平行小调(降a小调),而且材料性质更像一段展开部。这个新乐段绝妙地采用了三连音作为伴奏材料,而同样的节奏型也运用在主题旋律的最后一次再现,显得格外感人。三连音伴奏的运用为第二乐段添上了无穷的焦虑感。当作品返回到了熟悉的主调主题(主题旋律的最后一次再现),这种三连音伴奏则加强了主旋律的温暖度和深度,使本乐章更富有极其完美的整体感。第二乐章从标的指法表明,内声部的十六分音符伴奏都应用右手。整个这一段都要连奏,旋律清晰地带出来。从第9小节开始的四声部主题重复,非常和声化,非常连,稍稍大声。第51小节主题的回归,其三连音伴奏要非常清晰,这里不要拖沓。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充满田园风味,富于幻想性格,由奏鸣曲式组成。作者意在用这一乐章的柔美、轻巧,来和第一乐章的冲动、热情形成对比。第一主题优雅而朴实,这个旋律和德国民歌的音调有密切的联系,让人想起悠扬的牧笛声和淙淙的流水声,其间还夹杂着一丝感伤的情绪。虽然中间部分出现了舞曲的音调,但犹如一阵微风,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在尾声部分又提出了严肃的问题,并给予肯定的回答,表现出坚强不屈,斩钉截铁的意志和力量。这个乐章具有既淡漠又抒情的辛酸感,它偶尔回味了第一乐章那种暴风般的激情,使这部《“悲怆”奏鸣曲》在情绪变化上取得了异常细腻的平衡感。演奏时必须渗透着忧伤,带着哀怨的情緒,不要很激烈。中段主题(降A大调)柔软,连贯。整个乐章的结束是火热的。

短暂的尾声是由被缩短的主题材料组成的。当乐章接近尾声时,温柔活泼的第二插部再现于C大调(第134小节),并且天真地在这个调性徘徊了许久。这个乐段里舒畅的句型流露着无限纯洁无邪的心情。可是我们知道它将无法避免要返回到c小调的厄运,令这里的纯真显得如此的凄凉和孤独。而接下来的主部再现也因此显得更有意义、更有效果。本乐章最后一次响亮活跃的乐段姗姗来迟。这个尾声虽然引人注目却并不夸耀,还留下了一丝酸楚和悲愤之情。

贝多芬在《悲怆》钢琴奏鸣曲中,大大提高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他让钢琴拥有了交响性的戏剧效果,他用钢琴展现的情感让人们感到震惊。贝多芬把个人的主观情感和个性表现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贝多芬把钢琴奏鸣曲的刻板程式变为表达情感的灵活工具,在创作中努力表现矛盾冲突、对比和统一,充分展示钢琴的魅力。正如一位贝多芬研究学者所概括的“悲怆奏鸣曲既是对过去的埋葬,也是对未来的情幸。这部作品比贝多芬所写的其他任何一部作品似乎更能预示新世纪的来临”(阿斯特·奥尔加)。

作者:

马雪竹 北华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引子小调奏鸣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和声小调音阶
月光奏鸣曲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Colorful you
愿你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饥饿奏鸣曲
浅谈《月儿高》的演奏技法
呼噜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