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辽阔》简评

2009-09-29 09:25沈泽宜
扬子江 2009年4期
关键词:文成公主文成盐粒

沈泽宜

三十年前,一首《夜》揭幕了一场长达数年的关于朦胧诗的惊天大论战。它同时也标志着当代中国一个前所未有的诗歌年代的到来。小小一首《夜》的诗歌史意义就在于此。

《夜》的作者李小雨,一个首次进入我视野的青年女诗人。当时我是一名刚从苦难中归来的中学教师,不认识她,诗歌写作方面也由于历史原因慢了半拍,但我已直觉地意识到从此以后那些曾得宠的假、大、空陈腐言说将处境困难了,一个重真实、重个性,重语言、重艺术想象的诗歌新纪元已呼之欲出。

三十年后我读到了李小雨的组诗《大地辽阔》。除了她固有的清新、细腻、全身心投入的特点之外,我感觉到了一种成熟和大气。《秋》的题材与意境和《夜》有相似之处,但多了像下面那样的诗行:“秋深了,霜重了/撒在泥地上的盐粒更白更亮了/月光下那雄鹿闪闪的角/划破阴霾和黑暗/成为那些秋夜里的/绝亮的闪电”,盐粒和鹿角,忧患在其中,倔强也在其中。

最让我感动、震撼,意义重大的是《日月山》。这是一个被人写过无数次的题目,小雨的诗却无可取代。一首诗几乎调动了她的全部艺术经验,其所以如此恰恰缘于她作为一个女性对文成公主命运的深刻同情、关爱与敬重。在诗里小雨丝毫没有回避小小文成的孤独、无奈和悲伤,“她望乡的泪水倒淌着/使历史发烫”,“那遍山的羊群中哪一只是她/被命运牵引着,走向这最高处的祭坛?”是身临其境,是感同身受,是主、客体的完美邂逅?她写文成,其实是在写自己,上文所说的“全身心投入”,可以从这首诗里找到最强大的证据。小雨在这里让我们感知的是文成公主为大局牺牲的全部情感重量,真真切切,字字见血。

以往诗人们写日月山大抵有两种,其一是赞美文成公主激于大义,以柔弱的肩膀挑起联结两大民族的重任,而忽略了她的内心挣扎;其二是同情文成的远嫁异域,谴责一个皇朝要靠一个弱女子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两种写法尽管都有佳作,但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而小雨却在极写她的悲伤后那样说:“照耀这辽阔的世界/她将恩泽于这里的每一片绿叶/经幡飘扬,在西域辉煌的神祉下/还空着一个少女的位置”,以极强的分寸感说出了文成远嫁的意义。

同样感动我的还有《斑竹村》和《在村小听孩子吟诵古诗》。《斑竹村》只写了一个老妇人和她的一个不起眼的耙稻谷的动作,却思接千载,唐朝呢,还是现在呢?真的让我们感到二者之间“只隔了一丈暮色”。出色的情景描写,对弱者的关爱与礼赞,以及诗中蕴含甚深的反讽,都值得我们久久回味。《在村小听孩子吟颂古诗》同样以极朴素的笔墨写了一群穷孩子连他们自己都可能意识不到的精神成长:

几个孩子站在村小教室里吟诵古诗

一本淡蓝色的吟诵课本

铺满了整个夏天

风掀开书页——

一个女孩子半闭着眼睛

一个女孩子手卷着衣角

一个男孩子一会低头,一会抬头

用好听的闽南方言

用抑扬顿挫的长调古韵

飞向高空或者潜入水底,诵、唱

这些孩子有福了,他们将从小学开始渐渐进入古典诗词淳厚、清新的意境,开始自我塑造一个华夏子孙的灵魂。——他们会懂的,只因都长着一颗中国心。这些孩子有福了,因为他们意外地受到了一位诗人的关照,虽然他们“没有云彩和丝绸的衣裳/没有绣花鞋,没有五花马/只有清脆的童声/托着自己摇晃的小身体/托着他们身上的泥土味和青草味/缓缓地向上飞升”。他们今后是否能摆脱贫穷还说不准,但他们将会在精神上富足,过一个勤劳、清白的人生。

从以上几首诗我们可以触摸到李小雨的仁爱胸怀,而我总觉得凡诗人必需首先是个仁者。

小雨一贯有“赤脚行走”的宿愿,组诗《大地辽阔》所展现的正是她自西到东、由工厂到农村走遍大地时留下的点点心痕。如果说这还只是一个横坐标,而纵坐标就是诗中时有闪现的古典背景,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组诗部分地实现了一次跨越时空的行走。

小雨的诗歌语言朴素、崇实,无意炫耀,是一种适当陌生化和可解性相结合的语言,看似平淡,实有深藏。

猜你喜欢
文成公主文成盐粒
背诗学写话
有一年夏天
靳文成作品欣赏
布达拉宫是为文成公主而建的吗
新时代“文成公主”
——西北民族大学于洪志教授
东华大学在3D打印热固性材料研究方面获重要进展
西北民族大学原创歌剧《文成公主》创作背景及剧情介绍
三千世界
三千世界
盐与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