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前德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速推进,大学生消费问题已进入社会公众关注的视野。依据调查数据,运用统计方法,从家庭经济状况入手,我们可以认识到有关大学生消费的几种带规律性的现象:一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靠家庭提供,二是大学生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显著相关,三是大学生在社会交往消费上具有相同的消费倾向,四是精神消费正在逐步进入大学生的视野,五是大学生总体的消费处于理智状态。有鉴于此,家庭、学校、社会都不能忽视大学生消费的引导、教育及其资金保障问题。
关键词: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消费;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8-0131-05
为了研究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与其消费的关系,我们依据抽样调查的基本原理,采取随机抽样原则,适当考虑学校分布和专业分布,于2006年12月对武汉地区14所高校的266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的高校中,本科高校11所2130人、占80%,高职院校3所532人、占20%;部属高校4所539人、占20.2%,省属高校10所2123人、占79.8%;综合性大学2所285人、占10.7%,理工类院校6所813人、占30.6%,财经类院校2所904人、占33.9%,中医、体育、音乐学院各1所共计520人、占19.5%,综合类高职学院1所140人、占5.3%。其中,男生1503人、占56.5%,女生1159人、占43.5%。
大学生消费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微观经济学的理论,首先应该是受经济收入的约束。就一般意义而言,经济收入的多少决定着消费的多少。在信用经济盛行的国家,由于信用消费的支持,某段时期内的消费可以不受经济收入约束,但从长期来说,仍然逃脱不了收入的制约。在我国,虽然信用制度已经建立,但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信用经济的推行还有一段距离,信用消费的范围极其有限。西方发达国家盛行的信用消费,在我国还是新鲜事儿,就我国的总人口而言,还只有较少的一部人尝过这种滋味。即使是现代意识较强的大学生,有过信用消费经历的也几乎是微乎其微。诚然,大学生的消费除经济因素以外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们仅就大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培养大学生的理财意识和科学消费观。
一、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社会分层
大学生消费的经济来源有家庭供给、银行贷款、学校奖助、勤工俭学、社会资助及其他。在武汉地区被调查的2662名大学生中,有2622名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是由家庭提供的,占被调查总数的98.5%;从学校获得过奖助的只有543人,占被调查总数的20.4%;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勤工俭学、校外打工获得收入的只有643人,占被调查总数的24.2%;利用助学贷款或其他形式到银行贷款的只有315人,占被调查总数的11.8%:此外,还有94名大学生得到过其他形式的资助,这部分人仅占被调查总数的3.5%。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家庭提供。
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和家庭。其经济条件千差万别。社会分层理论为我们进行归类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有利于我们揭示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内部结构,进而研究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按照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可以用“声望”、“权力”和“财富”等标志进行社会分层,结合我国情况,人们通常选用“收入水平”、“职业声望”和“受教育程度”等标志进行社会分层。事实上,“收入水平”、“职业声望”和“受教育程度”三者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从一般情况观察,收入水平对职业声望和受教育程度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由于经济收入是研究消费问题的硬约束条件,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又是家庭提供,因此,研究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是研究大学生消费问题不可或缺的内容。
研究大学生消费问题,究竟采用什么标志对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分层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或关键?纵观社会经济现象的一些研究,不同的学者在研究不同的问题时曾采用过不同的标志,有的用家庭财产总量,有的用家庭固定资产总额,有的用家庭年(或月)收入,也有的用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根据我国的情况,居民家庭的固定资产一般难以变现,特别在农村更是如此(如农民的房子,主要是潜在的价值,其交换价值往往是难以实现的)。另外,中国家庭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子女上大学,家庭所有成员都为之提供帮助。据此,我们在这里使用“家庭月收入”作为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分层标志。
从被调查的2662名大学生观察,家庭月收入最多的在10000元以上,最少的在500元以下,收入差距悬殊。根据被调查总体的平均值、相应的标准差及其分布状态,参照国际上研究经济问题通常所用的五分法,大学生家庭月收入的统计分布如表1所示:
表1数据显示,来自于低收入家庭(即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其总数的10.9%,较低收入家庭(即月收入500-1000元)的大学生占其总数的26.1%,中等收入家庭(即月收入1000-2000元)的大学生占其总数的32.6%,较高收入家庭(即月收入2000-4000元)的大学生占其总数的24.5%,高收入家庭(即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大学生占其总数的6.0%,大体呈现出两头少中间多的正态分布。
二、家庭经济状况与大学生消费水平
如果将大学生家庭月收入与其消费额采用计量模型进行分析,其中,将大学生月消费额(用y1表示)作为因变量,家庭月收入(用x1表示)作为自变量,可以构建如下回归分析模型:
y1=a+bx1+ε
分析模型成立的关键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将武汉地区被调查的2662名大学生月消费额及其家庭月收入的数据代入相关系数的公式进行计算,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44.5%,用F检验法进行检验的显著性水平P<0.001。这说明大学生月消费额与其家庭月收入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据此构建的大学生消费分析的回归模型如下:
y1=359.545+0.056x1+ε
这一模型说明,不论大学生的家庭月收入如何,除了每年应交的学费、住宿费和教材费以外,每月消费额一般为359.545元(概数为360元);由于大学生家庭月收入不同,其消费额也有所不同,家庭月收入每多1元,大学生月消费额就会多0.056元;ε表示大学生月消费额除了家庭月收入影响以外,还有一些其他随机因素的影响。
假若一个大学生的家庭月收入为500元,那么,该生月平均消费为387.5元;如果一个大学生的家庭月收入为1000元,那么,该生月平均
消费为415.5元;如果一个大学生的家庭月收入为2000元,那么,该生月平均消费为471.5元;如果一个大学生的家庭月收入为3000元,那么,该生月平均消费为527.5元:其余情况以此类推。这一模型大体上可以反映大学生消费与其家庭月收入的一般状况。
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与其消费水平是从一般意义上的分析,主要是为了把握大学生的总体消费水平。如果要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的消费问题,还必须揭示大学生消费的结构状况,这就需要将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分层与大学生消费分层结合起来研究,以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调查情况,武汉地区大学生消费与其家庭经济状况的关系如表2所示:
表2数据显示: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大多数消费较少;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大多数消费较多。其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家庭,其大学生的消费在低层次消费群体中占到35.8%,高出平均比重23.0个百分点: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家庭,其大学生的消费在高层次消费群体中占到43.9%,高出平均比重的30.5个百分点。这说明大学生消费与其家庭收入是有相关性的。
由于“大学生消费”与其“家庭月收入”是按定序变量处理的,仍采用Kendalls tau-b相关测量法进行检验,其相关系数为39.7%、估计标准误差为0.015、相应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这表明大学生消费与其家庭月收入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有39.7%的比例可以用其家庭月收入来解释;同时也说明,除了家庭月收入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比如个人消费的价值观、消费心理等等。
三、大学生社会交往消费与家庭经济状况
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基本上是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整天忙于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全心全意为高考”的“苦行僧”。进入大学以后。普遍出现了松一口气的思想,学习不再像高中时期那样紧张,加之家庭之间的亲情交往受到一定的局限性,此时的友情交往逐渐升温,同学之间、朋友之间交往的频率不断提高。目前,社会上的请客送礼可以说是泛滥成灾,请吃请喝司空见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大众传媒的暗示,大学生中的交往消费逐渐增多,吃请现象日渐盛行,不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生日都要聚会,交往就需吃喝。被调查大学生校外就餐的情况如表3所示:
表3数据显示:在大学生校外就餐项目中,校外来客就餐和校内同学聚会占到整个校外就餐的80.8%,一个人就餐和其他仅占校外就餐的19.2%。这说明社会上的吃请现象对现代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论家庭经济条件优劣,大学生普遍都存在着这方面的开支。从表中观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大学生在这方面的人数比重略高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大学生。
由于大学生“校外就餐项目”与其“家庭月收入”一个属于定类变量、一个是按定序变量处理的,现采用Contingency Coefficient相关测量法进行检验,其相关系数为8.7%、相应的显著性水平为0.145。这证明大学生校外就餐消费与其家庭月收入之间的相关性是不显著的。也就是说,不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大学生在这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消费倾向。
显然,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行为不局限于“校外就餐”这一方式,这里只是以此为例进行分析。从日常生活观察,交往消费逐渐增多的发展趋势在现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四、家庭经济状况分层与大学生精神消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精神消费逐渐显现出来。但大学毕竟与社会有所区别,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从具体的消费项目观察,大学生的主要消费内容仍然在物质层面。除了学费、住宿费、教材费以外,日常的消费主要是饮食。像文娱消费、上网消费、旅游消费的面都是极其有限的。这一方面是学生角色限定,另一方面也受到经济条件的约束。就调查的资料而言,旅游消费的面仅占被调查总体的13.7%,其消费额也与大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有关。表4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旅游消费与其家庭经济条件的相互关系。
表中数据显示:低收入和较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旅游费用开支较少的人数比重较高;较高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旅游费用开支较多的人数比重较高。其中,家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大学生,旅游费用开支在49元以下的占其总人数的63.3%,高于平均比重34.6个百分点;家庭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大学生,旅游费用开支在1000元以上的占其总人数的22.9%,高于平均比重9.5个百分点。这说明大学生家庭月收入与其旅游费用开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由于大学生“旅游费用”与其“家庭月收入”均是按定序变量处理的,采用Kendallstau-b相关测量法进行检验,其相关系数为33.6%、估计标准误差为0.037、相应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这表明大学生旅游消费与其家庭月收入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有33.6%的比例可以用其家庭月收入来解释;同时也说明,除了家庭月收入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旅游消费,如同学的劝导、亲友的鼓励、朋友的支持、广告的诱惑等等。
五、家庭经济分层与大学生消费观念
就一般情况而言,人们的思想状况总是由一定的物质条件决定的,这在消费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由于我国的信用制度还不健全,人们的生活消费主要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同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必然会出现一些差异性的消费观念。根据大学生的消费反映和心理倾向,可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划分为五种类型,即经济实用型、新潮个性化、注重品牌型、从众消费型和其他。表5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差异性状况。
表5数据显示:就大学生总体而言,其消费是理智的,87.4%的大学生都倾向经济实用型,新潮个性化和注重品牌型的大学生只有6.2%。但就家庭经济状况的层次而言,还是有所区别。其中,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倾向经济实用型的人数比重达到96.9%,高于平均比重9.5个百分点;而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的人数比重为77.0%,低于平均比重10.4个百分点。在持有新潮个性化消费观念人数中,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人数比重只有0.8%,低于平均比重3.2个百分点,而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人数比重达到11.5%,高于平均比重7.5个百分点。持有注重品牌型消费观念的大学生,其人数分布与新潮个性化类似。这说明家庭经济状况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具有相关性。
由于“大学生消费观念”与其“家庭月收入”一个属于定类变量、一个是按定序变量处理的,现采用Contingency Coefficient相关测量法进行检验,其相关系数为21.2%、相应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这证明大学生消费观念与其家
庭月收入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有21.2%的比例可以用其家庭月收入来解释:同时也说明,除了家庭月收入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比如,同辈群体的影响,传统的消费文化等等。
六、研究发现与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依据武汉地区2662名大学生消费调查的数据,运用统计方法进行科学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条结论:
1、在现实的经济生活条件下,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家庭供给。
2、就总体而言,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其家庭经济状况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3、不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消费具有相同的消费倾向。
4、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上升,大学生精神消费会逐步进入大学生的视野。
5、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环境当中,整个大学生的消费基本上处于理智状态。
消费是确保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伴随人一生的主题,可见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正确消费也是事关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此,有几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1、如何教育大学生进行科学理财?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多数都是与父母或家人住在一起,生活消费一般都是由父母或家人承担。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与父母和家人处于相对分离状态,生活消费自然被摆到了议事日程。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不了解、不熟悉到逐渐了解、逐渐熟悉,再到掌握其规律的发展变化过程,消费现象也不例外。大学生开始的自主消费,可能是有目的的,如按自己的需要购买日用品、文化用品、穿戴用品;也可能是随意的。如别的同学买什么我也买什么,别的同学推荐买什么就买什么,根本未考虑自己是否客观需要。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很难有理财观念,更谈不上理财意识。由于大学生自己还不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劳动者,就其整体而言只能是一个消费者,大学生消费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少数来源于学校和社会,即使是自己打工或勤工俭学,也会受到较大程度的外界约束,因此更应该科学理财。从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而言,理财是一个人终身的事情,大学生应学会理财也就不言而喻了。
2、如何引导大学生健康合理消费?引导大学生的消费,首先应该研究大学生的健康消费问题,因为大学生还处于身体生长发育阶段,消费影响身体健康的商品,无疑对大学生是不利的。如大学生中的烟酒消费,肯定对大学生有害,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被调查的2662名大学生中,每月有香烟消费的有163人,占总体人数的7.4%;每月有饮酒开支的有80人,占总体人数的3.6%。这不仅对烟酒消费的大学生本人有害,而且对周围的大学生也是有害的。医学研究证明,被动吸烟比主动吸烟对身体更有害。少量饮酒虽然对身体并无坏处,但大学生饮酒往往把握不住度,酗酒现象时有发生,既影响身体健康,又影响自己的形象,还会给医院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搞得不好还会出现一些意外事故。
引导大学生消费,还要研究大学生的合理消费问题。如果按照大学生消费的自主权来划分,可以把大学生的消费划分为刚性消费和弹性消费。根据高等学校的现实状况,大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和教材费基本上属于刚性消费;日常生活用品、穿戴等方面的开支基本上属于弹性消费。大学生的刚性消费与所学专业和学校条件相关,主要由国家政策所决定,对于大学生本人来说属于一种被动消费。因此,研究大学生消费的合理性,重点是研究大学生的弹性消费,因为这部分消费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是比较大的。
3、如何保障大学生正常的消费资金?在现实的经济生活条件下,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家庭供给。根据武汉地区大学生消费调查数据计算,就一般情况而言,一个大学生一个月的最低消费(除学费、教材费、住宿费以外)约360元,如果按在校10个月计算,一年约为3600元;一般专业,一年的学费4000元,教材费300元左右,住宿费1000元左右。综合起来(不考虑2个月的寒暑假),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消费额约为9000元。从武汉地区大学生消费调查数据观察,大学生年收入在8504元以下的占大学生总数的47.6%,其中还有15.8%的大学生年收入仅在6497元以下。这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资金如何保证,确实值得研究。目前,消费资金不足的大学生,往往是通过欠缴学费、节约日常开支、学校资助、勤工俭学或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等办法来解决。尽管如此,仍然有部分学生的正常生活得不到保障,还需要从政策层面深入研究这一问题。
注释:
①迈克尔·帕金:《微观经济学》,梁小民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页。
②迈克尔·R·所罗门、卢泰宏:《消费者行为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438—441页。
③⑤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103页。
④[法]尼古拉·爱尔潘:《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0-75页。
⑥卢嘉瑞、吕志敏:《消费教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责任编辑刘龙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