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企业信用缺失是一个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在新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缺失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本文在理论上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的表现及根源:即企业所处的信用环境和所具有的信用能力;阐明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加剧了企业信用的缺失;选择治理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突破口在于政策安排先行。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信用缺失;信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8-0026-04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及其根源
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信用道德缺失:二是信用能力缺失。信用道德缺失主要表现为:(1)生产信用缺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缺乏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认证,使用劣质、有害原材料,采用非法生产手段,并隐瞒事实,欺诈消费者,追求暴利。(2)销售信用缺失。企业通过大量的虚假广告充斥各媒体,诱骗消费者,严重损害产权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3)交易信用缺失。企业在利用合同、协议、授权、承诺等交易方式时大量违约。(4)财务信用缺失。企业为逃税避税,制造虚假财务数据,投机套利,欺骗银行和管理部门。与此同时,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还表现在信用能力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融资信用不足。我国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的信贷非常有限,很多中小企业都存在抵押担保不足,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等现象,因此,银行信用风险偏高,不敢放贷,致使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信用严重缺失。二是由于企业经营不利,无力还贷,银行终止贷款,导致企业信用链条断裂,信用缺失严重。中小企业信用道德缺失和信用能力缺失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有些道德缺失是由能力缺失导致的,如某些企业由于市场制度缺陷影响,经营效益不佳,为了生存不得已违约:而一些能力的缺失也是由道德缺失所造成的,如某些企业不注意自身的管理和建设,投机谋利,短期行为严重,履约能力丧失,信用基础严重不足。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根源在于企业所处的信用环境和所具有的信用能力。
第一,信用环境是企业信用缺失的外在决定因素。信用环境主要指信用所处的客观空间环境,从宏观上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制度环境:在微观上主要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法律、道德规范等制度安排环境。企业能否守信。受宏观的制度环境影响很大,它直接影响企业的信用观念和诚信意识。在交易中企业能否秉持这种意识,对企业是否守信起着观念的约束作用,但不具有强制的约束力;而微观的制度安排能够倒逼企业必须讲信用,它对企业是否守信具有强制的约束力。无论是宏观的外部环境,还是微观的制度环境,从表面和短期看,它们不断影响和决定着信用主体的行为;而从实质和长期看,这些外部环境又不断作用于信用主体,并与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信用主体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能力的形成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信用表现为行为主体的一种道德品质,但守不守信用的根本问题不是由人性善恶决定的,经济领域的信用是受信用环境影响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从现象上看,单个人的欲望、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人的行为似乎是主观选择的结果;但从本质上看,这些行为选择是受他们所处的与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制约。其中,不仅包括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包括道德、文化、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正是从这种意义出发,笔者认为信用环境对人守信与否的行为选择起外在决定作用。
第二,信用能力是企业信用选择的内在决定因素。信用能力是在文化、制度、科技、信息等外部因素所赋予信用主体的各种条件下形成的实现约定的能力。这些外部环境从短期看影响和决定着信用主体的行为,信用主体表现为信用外部条件的接受者;从长期看,信用的外部条件和信用主体的行为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使其外部条件逐渐影响信用主体的行为并内化为信用主体。信用能力所体现的是一种“践约能力”。在现实中。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交易主体对交易的支配力。这种支配表面上看,是人对物(合约)的支配,实际上是人对人的支配。因此,我们可以把信用关系理解为在交易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关系。信用能力具有扩张性,信用能力的大小不体现在绝对量上,而且体现在相对量上,如果交易主体没有交易对象,它的信用能力体现为绝对量;如果交易主体和交易对象发生了交易关系,信用能力就体现为相对量,它的能力大小主要由交易对象的能力大小来决定。这就决定了交易主体若想在交易中信守承诺,必须不断扩张自己的信用能力,以防被对手打败。我们对信用能力不能孤立的理解,应该把握系统性思想,将交易主体的信用能力与信用环境综合起来。在信用环境的客观空间中理解信用主体的主观形态。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信用能力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
二、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始终面临一个难以克服的重大问题——信用缺失,这一问题始终是困扰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难题。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缺失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因此,从根本上治理中小企业信用的缺失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第一,金融环境不利,加剧企业信用缺失。长期以来,从融资的角度来说,国内企业的融资比例十分不合理。国外企业使用债权、上市等直接融资的比例占70%。间接融资仅占30%,而中国企业98%靠贷款,而贷款属于间接融资。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中小企业在贷款的时候存在笔数多、数额小、信誉不好等问题,所以并不是银行喜欢的扶持对象。短期内,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还摆脱不了间接债务融资。这种紧缩行为使中小企业得到的支持不足,致使企业的信用能力长期被弱化,信用缺失严重。如今,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银行在对于贷款的发放和审核方面更加趋于谨慎,它们必须吸取美国的教训。在新形势下,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海外投资大部分都是美元资产,因此不可避免将受到金融风暴的较大冲击,大量的投资损失不但会影响当年业绩,更会逐步侵蚀银行的资本金并影响资本充足率,这会给主营业务的开展以及资产规模的扩张带来负面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也随之上升。因此,银行会更加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有偿债能力,贷款能否连本带息到期收回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资本不雄厚、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竞争对手较多的行业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贷款也更加紧缩。由此,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第二,融资成本过高,加剧企业信用缺失。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不畅。在中国资本市场处于艰难转型和痛苦蜕变的时期,金融危机不仅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
的动荡,也使中国资本市场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当前,市场监管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两方面的压力与挑战,一方面,国内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尚未完成,由制度转型与市场调整带来的股指下跌与市场震荡,使市场功能减退,市场作用下降。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使市场监管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减轻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维护市场的稳定,确保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市场监管的重要目标。在目前发生的金融危机中,资本市场对虚拟经济在缺失有效监管状态下,巨大的杠杆作用产生了毁灭性的效应,并迅速波及到实体经济,使得一些人对资本市场“谈虎色变”。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融资不畅,中小企业只能通过银行贷款、民间资本借贷等渠道来筹措发展资金。从银行贷款不仅存在着较大的难度,由于担保公司收费较高,也加大了企业的贷款成本。对于部分银行推出的无担保和无抵押的信用贷款,中小企业则要以付出较高的利息为代价,比如银行的贷款利率一般为7.5%,而信用贷款的利率高达20%,许多企业不堪重负。民间资本借贷虽机制灵活,但借贷成本更高。目前,以温州为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来维持发展。这些民间贷款的利率,一般高于银行利率的4倍左右,有的甚至高出10倍。据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监测,2008年5月份反映社会资金供求关系的温州民间利率超过月息的12%,是2003年有监测数据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当多个企业需要大笔融资的时候,民间信贷是无力承担的,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讲是一个高不可攀的门槛。2008年以来,随着宏观调控由适度从紧转变为从紧。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收紧贷款规模,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一些企业即使能贷到款,利息成本也大幅度增加。一些企业为缓解流动资金经常出现的紧张,被迫以高利从民间融资,或相互拖欠款,企业财务成本居高不下。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小企业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更是雪上加霜。由于经营成本过高,必然导致企业信用能力缺失,甚至无信用偿还能力。
第三,经济刺激计划,加剧企业信用缺失。在我国,每次宏观调控,中小企业往往容易受到冲击。由于我们过去对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地位的认识一直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在指导思想上表现为重大轻小,中小企业在实践中仅被看作是推行大企业战略的辅助,始终处在管理与服务的边缘。即便先后出台过一些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但因为没有专门的政策支持与服务保障体系作后盾,往往在实际操作中难以真正得到公平对待,从而造成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空间越来越小。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一直未能有效解决,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更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2008年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但只有约3000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占全部商业贷款的15%。在目前的形势下,为了摆脱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保增长是重中之重。如果说扩大投资是保增长的应急之策,扩大消费是长远之举,那项目建设就是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和关键举措。如今,全国各省市坚持“能早则早、能快则快”的原则,加快推进一批在建项目、抓紧启动实施一批新建项目、加紧论证推进一批前期项目,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这些项目的特点是“大、好、高”,是银行青睐的对象。有学者认为,国家推出的4万亿元拉动内需措施,可能会挤占中小企业的贷款份额。在如今很多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下,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项目规模大、期限长、回报稳定,而且还有政府的隐性保障,国内银行可能更愿意为这些政府支持的项目提供贷款,而不是贷给中小企业。在我国,政府和理论界对如何解决中小企业信用缺失问题高度重视,但是现阶段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而且会难上加难。
第四,经营状况恶化,加剧企业信用缺失。国际方面,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导致外部需求萎缩;国内方面,从紧的货币政策、原材料涨价、本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节能减排等环保成本的增加,都压缩了企业的生存盈利空间,使中小企业面临着生存困境,经营状况不断恶化。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数据表明,全国2008年上半年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其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倒闭超过1万家。很多企业减少了订单,甚至停工停产,已经出现资金严重不足,企业资金链条断裂的问题。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外市场需求大幅下降,很多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的效益受到影响。由于能源、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上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效益水平受到很大影响,企业效益增幅下滑较快,亏损扩大,减产、停产和倒闭现象增多。景气低迷造成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中小企业亏损现象非常严重,有很多企业的利润甚至不抵银行利息。企业经营困难的主要表现是成本大幅增加,对于利润微薄、资本回报率并不高的企业而言,成本大量增加将直接吞噬它们的利润。从《劳动合同法》实施到提高环保标准,以及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都导致了企业经营成本的大大增加。奋达工艺有限公司是浙江仙居一家大型木制工艺品外销企业。2007年宏观经济形势趋紧以来,该企业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奋达公司总经理方伟义说:“取消出口退税5个点,原材料涨价10个点,工人工资上涨10多个点,人民币升值就算9至10个点……一年以来,成本增加30%以上。我们的产品提了几次价,但客商接受的幅度有限,现在还有很多单子是亏本的。亏本也要做,保住市场是第一位的。”奋达在业内还是属于较有议价能力的企业,而大批优势不明显的中小企业生存状况更成问题。
除了政策施加的成本增加之外,企业的出口环境和融资环境都在不断恶化。由于出口受到抑制,所以对外贸型中小企业影响较大。对外贸型企业的影响,直接表现在企业产量的下降和利润下滑。中国的出口企业在美元贬值的趋势下,出口产品的利润将被侵蚀,出口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有相当一部分利润率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出口主导企业面临倒闭。这些在国外市场受挫的外贸型企业也正在积极地开拓国内市场,进行艰难的转型。外贸型企业能否成功转型,首先取决于能否有足够的资金,这些企业想求得一个重新发展的平台,必须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资金不足是其中之重。来自各地的情况显示,当前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困局,已从制鞋业逐渐向服装加工、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等波及;在地域上,从珠三角向长三角及各地逐步扩张;从外贸加工企业向上下游配件装配企业传波。从2008年年初南方鞋厂大量倒闭传闻不断流传,到国家发改委发布“上半年6.7万家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再到金融风暴逐步侵袭,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步步加深。广州日报2008年3月1日报道:拥有4000多名员工的、位于东莞市长安镇宵边工业区的东莞福安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因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
而一次性裁员3395人。所有被裁员工要在3月7日全部离厂。该公司拟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总额为人民币3100万元。尽管如此,该公司大部分员工认为其补偿标准并不合理。浙江台州椒江区出现了这样的传言:“很多老板逃跑了。”根据当地政府对规模以上企业的监控,该区确实接连出现7家企业“异常倒闭”、老板“跑路”的现象。台州市一位经济研究人士介绍说:“这些企业年销售收入大则1亿多元,小的也有几千万元。企业主逃跑后,欠下的薪金、货款不算,光银行债务就有4000多万元,社会影响非常恶劣。”宁波爵溪瀛海路的一家针织企业,光鲜的大门可以想象曾经的车水马龙,现在只剩下一个看门的门卫,老板2008年年初就已经跑路了,工人也全部遣散。企业由于经营困难,骤然停业倒闭,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都不乏实例。这些死掉的企业中,大多是银行资金依赖度较高的企业,由于市场景气度下降,企业效益下滑,资金回笼困难,中小企业的偿还贷款的能力减弱。甚至无偿还能力。企业信用能力的严重缺失导致了企业信用道德的缺失。
三、治理中小企业信用缺失问题应政策先行
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落后企业被淘汰是正常现象,但如果中小企业出现持续大面积发展停滞,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将受到挑战。当前,靠中小企业自身努力苦渡寒冬是无法使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治理中小企业信用缺失问题必须在宏观上政策先行,必须继续发挥政府的力量在政策上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
第一,政府应为中小企业发展给予进一步的政策金融支持,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政府在政策上引导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信贷规模,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体系,积极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开展金融服务。
第二,在税收方面,应逐步建立一个符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机制,提高对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小型微利工业企业所得税起征门槛。培育社会各类组织,强化它们对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包括利用现有的资源,在评估、培训、咨询、软件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服务;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进行农副产品加工贸易等;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提高生产效率,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解决中小企业经营难问题。
第三,要合理运用价格工具,进一步发挥汇率杠杆的调节作用,提供更多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服务,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解决出口型依赖企业面临的严重问题。在微观上,企业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企业应该扩展思路,增强各种融资手段,比如债权、股权、资产典当、贸易兑现等;积极开拓市场,海外市场去俄罗斯、非洲、拉美等新兴经济体,国内市场到内地和农村去;坚持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也必须认识到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外在因素的变化是必然的、社会进步的表现,要自觉调整发展思路和战略,如加快企业结构调整、注重经济效益提高、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等。
注释:
①③李士梅:《信誉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111—11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8页。
④张丽君:《次贷危机背景下中国财政及货币政策效应预期》,《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12月8日。
⑤⑥李娟、蔡释虎:《企业异常倒闭长三角频现老板跑路》,《上海证券报》2008年7月3日。
(责任编辑陈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