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峰
[摘要]马楚政权是五代十国时期以今湖南地区为主建立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在近七十年的统治过程中,其统治集团经历了一个由蔡州军将集团到马氏家族集团再到湖湘土著集团的变化,发生了一个统治集团的本土化现象。马楚政权统治集团的本土化是南方九国政权中外来统治集团本土化的典型代表,对揭示五代十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内在规律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马楚政权;统治集团;本土化:五代十国
[中图分类号]K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2-0109-05
马楚政权是五代十国时期以今湖南地区为主建立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自乾宁三年(896年)五月马殷被推举为武安留后开始至乾德元年(963年)三月周保权纳土归宋为止,马楚政权前后持续近七十年。在这近七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马楚政权统治集团经历了一个由蔡州军将集团到马氏家族集团再到湖湘土著集团的变化,发生了一个统治集团的本土化现象。对马楚政权统治集团的转变及本土化问题学界尚未有专门研究,唯何灿浩先生的《五代十国时期马楚内争中的三个集团及内争特征》、曾现江先生的《唐后期、五代之蔡州军人集团研究》对此略有涉及,但因为论述的重点和角度不同,两文都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深究。本文试图在何、曾两位先生的基础上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不妥之处,敬祈大家指正。
一蔡州军将集团集体统治在湖湘的建立
马楚政权的开创者刘建锋、马殷及其武装力量的核心来自唐末秦宗权、孙儒时期的以蔡州为中心的蔡州军将集团。广明元年(880年)九月,忠武军牙将秦宗权驱逐蔡州刺史占据州城,不久被唐朝廷任命为蔡牧,次年蔡州升为奉国军,秦宗权成为奉国军防御使。在秦宗权于蔡州起家后不久,孙儒、刘建锋、马殷等也被网罗到他的麾下,“忠武决胜指挥使孙儒与龙骧指挥使朗山刘建锋戍蔡州,拒黄巢,扶沟马殷隶军中,以材勇闻。及秦宗权叛,儒等皆属焉。”这些人构成了蔡州军将集团的主体。趁乱为叛的秦宗权利用黄巢起义后唐廷政局混乱的时机掀起争霸战争,“巢贼既诛,宗权复炽,僭称帝号,补署官吏。遣其将秦彦乱江淮,秦贤乱江南,秦诰陷襄阳,孙儒陷孟、洛、陕、虢至于长安,张陘陷汝、郑,卢塘攻汴州。……关东郡邑,多被攻陷。”光启三年(887年),秦宗权遣弟宗衡率副将孙儒及儒属下张佶、刘建锋、马殷等南攻杨行密,“会杨行密得扬州,宗权使弟宗衡争淮南,以儒为副,建锋为前锋。”孙儒等在淮南的军事行动颇为顺利,但根据地蔡州却遭到朱全忠的强力进攻,秦宗权被迫召宗衡、孙儒等回师救援。“知宗权势不能久”的孙儒趁机发动兵变脱离了秦宗权的控制,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新蔡州集团,“未几,汴兵攻蔡,宗权召之,儒称疾不往,宗衡督之。即大会帐下,酒酣,斩宗衡,并其众。与建锋、许德勋等盟。有骑七千,因略定傍州,不淹旬,兵数万,号‘土团白条军。”他沿袭了秦宗权的老路,以“谋定江南,乃北争天下”为方略,与朱全忠、杨行密等争霸。
由于“专务杀掠,人心不附,又后无根本”,更因为遭到朱全忠和杨行密的夹攻,孙儒虽然在秦宗权衰败之后兴盛一时,却最终在景福元年(892年)兵败身亡,六月,行密闻儒疾疟,戊寅,纵兵击之。会大雨、晦冥,儒军大败,安仁义破儒五十余寨,田頵擒儒于阵,斩之,传首京师,儒众多降于行密。”其所领蔡州军将主要分裂为三部:主体被杨行密收编,成为后来杨吴黑云都的主干,“行密既并孙儒,乃招合遗散,与民休息,政事宽简,百姓便之,蒐兵练将,以图霸道。所得孙儒之众,皆淮西之骁果也,选五千人豢养于府第,厚其衣食,驱之即战,靡不争先。甲冑皆以黑缯饰之,命曰‘黑云都。”另一部被钱鏐吸收,成为武勇都的主干,“初,孙儒死,其士卒多奔浙西,钱鏐爱其骁悍,以为中军,号武勇都。”第三部七千余人则由刘建锋、马殷控制,成为创建马楚政权的主要力量,“刘建锋、马殷收余众七千,南走洪州,推建锋为帅,殷为先锋指挥使,张佶为谋主,比至江西,众十余万。”
进驻江西的刘建锋、马殷势力虽然有所发展,但“众十余万”则显然有些不实,故在遭到江西节度使钟传的袭击后,不得不转向割据力量较弱、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湖南。当时湖南管内共辖潭州、邵州、衡州、永州、道州、郴州、连州七州,这七州基本上都控制在当地土著势力手中。潭州由“邵州龙潭人”邓处讷控制,邵州被“邵州豪杰”蒋勋掌握,潭、邵二州由湖湘土著控制可以确定。湖南其余五州则分别控制在杨师远等人手里,“贼帅杨师远据衡州,唐世曼据永州,蔡结据道州,陈彦谦据郴州,鲁景仁据连州。”这五州是否也是由湖湘土著控制呢?胡三省曰:“唐(世)曼、蔡结皆以郡人聚兵据郡。陈彦谦桂阳人,杀刺史黄岳,据郴州。鲁景仁本从黄巢,以病留连州,遂据之。”《新唐书·雷满传》又云:“道州蛮酋蔡结、何庾,衡人杨师远各据州叛。宿人鲁景仁从黄巢为盗”,据此,可知衡州、道州、永州分别由当地土著杨师远、蔡结、唐(世)旻控制。鲁景仁是宿州人,陈彦谦为桂阳人,郴州、连州并没有控制在湖湘土著势力手中。即便如此,在当时湖南所辖七州之中,已有潭、邵、永、道、衡五州纳入本地人统辖之下,湖南地区基本上由湖湘土著势力控制可以确定无疑。乾宁元年(894年),刘建锋、马殷打败武安节度使邓处讷,夺取潭州;光化元年(898年)二月,张佶打败蒋勋攻取邵州;五月,秦彦晖攻取衡州、永州;七月,李唐攻取道州;十一月,李琼打败陈彦谦、鲁景仁,取得郴州和连州。至此,马殷完成了对当时湖南所辖七州的统一,这七州均归潭州的武安军统辖。
随后,势力扩张的马殷又对七州之外的今湖南之地朗州、岳州等地进行争夺。岳、朗二州也是由当地土著势力控制的,岳州刺史邓进忠“湘阴人,世为土豪”,朗州武贞军则先后由当地土著雷满父子控制,“雷满,武陵人也……昭宗以澧、朗为武贞军,拜满节度使……满卒,子彦恭自立。”天复三年(903年)五月,马殷攻取了邓进忠控制的岳州。开乎三年(909年)五月,马殷夺得朗州设立永顺军,“朗州雷彦恭召吴人攻平江,许德勋击败之。殷遣秦彦晖攻朗州,彦恭奔于吴,执其弟彦雄等七人送于梁。于是澧州向环、辰州宋鄴、溆州昌师益等率溪洞诸蛮皆附于殷。殷请升朗州为永顺军,表张佶节度使。”
开平三年攻取朗州之后,今湖南地区主要由原土著力量控制的地域已经全部落入了以马殷为首的蔡州军将集团之手。以潭州为使府,下辖衡州、邵州、永州、道州、郴州等十州的武安军控制在马殷手里;以朗州为使府,下辖澧州、叙州、辰州等州的永顺军(又有武贞军、武平军等军号)则由张佶统领;以桂州为使府,下辖宜州、严州、柳州等岭表诸州的静江军则由李琼控制。出身蔡州集团的马殷、李琼、张佶先后控制了潭州、桂州和朗州三大藩镇,标志着蔡州军将集团集体统治在马楚得以确立。
二马氏家族集团的统治
蔡州军将集团集体统治在湖湘确立的同时孕育着向马氏家族统治过渡的因素。开平三年朗州永顺军设立之后,蔡州军将集团的集体统治很快就被马氏家族的统治所取代。朗州、桂州藩帅的人事变化极为明显的佐证了这一点。开平三年五月,马殷攻克朗州设立永顺军,蔡州集团的张佶被任命为首任永顺节度使,但最迟在乾化元年(911年)十二月,永顺军就转入了马殷之弟马賨的控制之下,“十二月,乙卯,以朗州留后马賨为永顺节度使、同平章事。”自马賨开始,朗州节度使相继由马存、马希振、马希范、马希呆、马希萼、马光赞等马殷的兄弟或子孙担任,成为家族式统治的典范。桂州静江节度使在首任节帅李琼死后,也迅速转入马氏家族的统治之下,“(开平二年五月)静江节度使、同平章事李琼卒,楚王殷以其弟永州刺史存知桂州事。”自马存开始、马賨、马希彝、马希呆、马希瞻、马希崇相继任静江节度使,同样贯彻着家族统治的模式。至于政治中枢潭州武安军,则自始至终控制在马氏父子手中。自马殷开始,马希声、马希范、马希广、马希萼、马希崇等统治者无一例外地以楚王的身份兼任武安节度使。马氏成员控制了从督府到属镇几乎所有主要的权力机构,从而形成了马氏家族式统治的模式。而马氏家族式统治确立的标志则是开平四年(910年)六月天策府的建立,“殷始开天策府,以弟寶为左相,存为右相。”自此,马殷以马賓、马存兄弟为左右臂,以诸子为依托,兄弟父子统治湖湘。
天成二年(927年)六月,后唐明宗“封楚王殷为楚国王。”八月,“册礼使至长沙,楚王殷始建国,立宫殿,置百官,皆如天子,或微更其名:翰林学士曰文苑学士,知制诰曰知辞制,枢密院曰左右机要司,群下称之曰殿下,令曰教。以姚彦章为左丞相,许德勋为右丞相,李铎为司徒,崔颖为司空,拓跋恒为仆射,张彦瑶、张迎判机要司。然管内官属皆称摄,惟朗、桂节度使先除后请命。”表面看来,蔡州集团的姚彦章、许德勋两人分居左右丞相之职,似乎依然在马楚政权内占有重要地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五代时期的宰相(马楚称之为丞相)已不再是“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的要职,“枢密之任重于宰相,宰相自此失职”,枢密使(马楚谓之机要司)在实际上取代了宰相的职权和地位,成为唯有亲信才有可能充任的官职。蔡州集团的姚彦章、许德勋在马楚建国后所任的职官位尊而权轻,这至少说明元从的蔡州军将成员在马楚地位已经低落。况且,从“朗、桂节度使先除后请命”这一点可以看出,朗州永顺军、桂州静江军主帅的任免权已经从制度上被马殷牢牢控制,这无疑为马氏家族式统治的推行提供了方便。马楚王国的建立意味着马氏家族对湖湘的控制进一步加强,整个湖湘成为了马氏家族的天下。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南唐攻灭马氏政权为止。
三湖湘土著集团的崛起
在马氏家族统治后期,其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一股新的力量,这就是以朗州为核心的湖湘土著势力的崛起。湖湘土著势力的兴起与马希广、马希萼兄弟的内争有关,而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被破坏则是马希广兄弟发生内争的直接原因。与同时期其他政权垂直传承的父死子继继承方式不同,马楚推行横向的兄终弟及继承制度,即王位在兄弟间按照由长及幼的顺序传承。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横向传承的大原则虽然得以贯彻,由长及幼的顺序却屡屡被破坏,因而自马殷制定这一政策以来就内争不断。第三王马希范当政以后,其同母弟马希广因“性谨顺,希范爱之”而得以位居武安节度副使、天策府都尉、领镇南节度使等职,掌握着“判内外诸司事”的权力。在马希范诸弟中最长的马希萼却被外任为武平节度使,挂职知永州事,掌管朗州军政。马希萼不甘心失去本应属于自己的继承权,遂在朗州暗中筹备力量准备与马希广争夺,当地土著因之成为他团结利用的对象,“加之在武陵,九溪蛮通好,往来甚欢”。天福十二年(947年)马希范死后,马希广越长继承王位,马希萼的夺权斗争也随之开始。乾祐二年(949年)八月,“马希萼悉调朗州丁壮为乡兵,造号静江军,作战舰七百艘,将攻潭州,其妻苑氏谏曰:……不听,引兵趣长沙。”但由朗州丁壮新组建的静江军战力有限,进攻长沙的行动很快失败,马希萼旋即退回朗州。乾祐三年(950年)六月,马希萼纠合辰、溆诸蛮再一次对潭州发起进攻,“马希萼既败归,乃以书诱辰、溆州及梅山蛮,欲与共击湖南。蛮素闻长沙帑藏之富,大喜,争出兵赴之,遂攻益阳。”十二月,马希萼所领诸部攻克潭州,“大掠三日,杀吏民,焚庐舍,自武穆王以来所营宫室,皆为灰烬,所积宝货,皆入蛮落。”随后,马希萼占据潭州,“自称天策上将军,武安、武平、静江、宁远等军节度使,楚王。”取代了马希广对湖南的统治。朗州势力因而迅速占据了马楚统治集团的核心职位,所谓“湖南要职,悉以朗人为之。”虽然这里的朗人并不是特指朗州土著,但包括王逵、周行逢等部分朗州土著在内则并无疑问。
以朗州为核心的湖湘上著力量崛起后很快摆脱了马氏政权的控制。广顺元年三月,静江指挥使王逵、副使周行逢等在潭州发动兵变,率所部逃归朗州,废掉马希萼之子留后马光赞,另立“愚懦嗜酒,不能服诸将”的马希振之子马光惠为节度使,实际权力则操控在王逵、周行逢、何敬真、张倣、蒲公益、朱全琇、宇文琼、彭万和、潘叔嗣、张文表等人组成的朗州籍集团手里。六月,操控局势的朗州集团“废光惠,送于唐”,另立“骁勇得蛮夷心”的刘言以统御朗州各部。至此,在马氏兄弟内争过程中崛起的朗州土著势力彻底摆脱了潭州政权的控制,建立了与之并立的朗州政权。朗州政权于同年九月向潭州发动进攻,通过兵变驱逐马希萼取得潭州军政的马希崇无法抵挡住朗州及内部叛乱势力的夹击,先是“遣使如朗州求和,请为邻藩”,未能遂愿,后转而“请兵于唐”,南唐遂趁机派边镐等出兵攻楚。十一月,马希崇、马希萼被迫率宗族及将佐士卒入朝南唐,马氏政权灭亡。朗州政权成为马氏旧地上唯一的一支与南唐对抗的力量。
广顺二年(952年)十月,王逵、周行逢等人分道进攻长沙,边镐所率诸部节节败退,最终被迫撤出湖南。朗/,L0势力控制了马氏岭北旧地,成为了湖湘地区继马氏政权之后的真正统治者,马楚政权统治集团的本土化至此得以最终完成。朗州土著集团控制湖湘的局面一直持续到赵宋乾德元年周保权纳土归宋为止。
四小结
自乾宁三年马殷被推举为武安留后开始到开平四年马殷立天策府乃马楚政权统治集团发展的第一阶段,这是以马殷为首的蔡州军将集团打败湖湘土著势力在湖南建立集体统治的时期。从开乎四年天策府建立到后周广顺元年南唐出兵攻灭马氏是马楚政权统治集团历史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是马氏家族统治湖湘的时期。从后周广顺元年朗州势力独抗南唐到北宋乾德元年周保权纳土归宋是马楚政权统治
集团发展的第三阶段,这是以朗州为核心的湖湘土著势力重新控制和统治湖湘旧地的时期。马楚政权统治集团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蔡州军将集团一十马氏家族集团——湖湘土著集团的过程。外来的蔡州军将集团通过打败湖湘地区的土著势力而建立统治,最后又被湖湘土著势力重新取代,存在一个外来集团取代本土集团,最后又本土化的过程。
马楚政权统治集团的本土化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首先,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遭到破坏是湖湘土著力量重新崛起取代外来集团的关键因素。正如前文所言,由于马希广违背兄终弟及的继承原则取代马希萼继承了楚王之位,导致了马希萼的不满和争夺。在与马希广争夺的过程中,马希萼发动当地的土著及蛮族与潭州对抗。王逵、周行逢、何敬真等朗州土著力量利用这一时机得以崛起。崛起的朗州势力很快与马氏政权发生冲突,最终在王逵、周行逢的带领下于广顺元年三月发动兵变逃回朗州,建立了与马氏正统政权对立的朗州政权。马希崇之乱后,朗州趁机纠集力量对潭州发动进攻,在客观上促进了马希崇向南唐的求援以及南唐的趁机出兵灭楚。马氏政权灭亡之后,朗州集团取代马氏家族成为了湖湘的统治者,广顺二年十月驱逐南唐在湖湘的势力,恢复对马氏岭北旧地的控制则标志着马楚统治集团的本土化过程得以完成。其次,外部势力的干涉和入侵加速了马楚统治集团的本土化进程。在马希萼与马希广争夺的过程中,南唐、荆南支持马希萼与潭州的马希广争夺,而岭南地区的南汉也趁机出兵攻取岭外部分地区,“荆南、岭南、江南连谋,欲分湖南之地,乞发兵屯澧州,以扼江南、荆南援朗州之路。”所有这些都增加了潭州政权的压力,为朗州势力的崛起提供了条件。而马希崇驱逐马希萼的第二次潭州兵变发生之后,南唐趁马楚内部潭州、朗州、衡山并立纷争的时机,以马希崇请兵为契机一举攻灭了潭州、衡山政权,将马氏家族及旧领将佐士卒迁至南唐,唐末以来人驻湖湘的外来统治集团之精华被迁徙一空,这无疑直接加速了朗州土著势力重新控制湖湘的过程,促进了马楚统治集团的本土化进程。最后,马氏的家族式统治在客观上为马楚政权统治集团的本土化提供了有利条件。马殷控制湖南军政之后,在势力扩张的过程中渐次剥夺了原蔡州军将掌握的权力。开乎四年开设天策府之后,原来的蔡州军将迅速退出了马楚的核心领导层,马氏父子兄弟完全控制了马楚政权。蔡州军将集团成员的退出虽然巩固了马氏家族的统治,却导致了马氏政权缺乏巩固的政权联盟基础,在发生内乱和外力入侵之际无法有效的平叛和抵御。占据统治高层的马氏统治集团发生分裂和崩溃之后,湖湘土著力量得以迅速填补统治集团出现的空白。
马楚政权统治集团的本土化是南方九国政权中外来统治集团本土化的典型代表,对揭示五代十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南方的九国政权中,前蜀、王闽、荆南和马楚是由外来统治集团建立的,吴、吴越、南汉等则是由本土统治集团建立的政权。南方九国政权中的外来集团、本土集团和中原五代王朝统治集团之间构成了一种稳定的三角关系,这种三角平衡关系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政权并立和南方多政权并存的重要原因。马楚、荆南、王闽和前蜀等外来统治集团及其政权本土化之后,南方割据政权在统治集团和政权性质上逐步走向统一,原来维系本土政权、外来政权与中原王朝平衡局面的三角关系解体,南方本土政权和中原王朝的对峙成为五代后期的基本局势,后周及北宋王朝正是在三角关系瓦解之后利用自身的军事优势及南方割据政权整合尚未完成的有利时机逐步完成对南方的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