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珠
摘要大学生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本文指出为使我们对构建和谐校园目标下的大学生心理和谐的认识更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需要以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来认识大学生心理和谐。
关键词和谐校园 心理和谐 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308-01
一、大学生心理和谐成为构建和谐校园重要组成部分的必然性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摇篮,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应该把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课题,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惑与危机,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的人生态度,防范校园隐形失控行为的发生,构建心理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更是和谐校园建构的必要条件。
二、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现状与影响因素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个性张扬,求知欲强,自我意识和自尊自信明显增强,顽强坚毅的心理品质和素质获得较大发展。但是,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程度各异的心理问题。在学业与就业压力,家庭负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诸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和谐面临考验。特别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随着高校录取人数的扩大,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大,学业和就业压力加大导致心理危机,不少学生旷课,迷恋网吧,考试不及格,不能毕业。另外,大学生生活困扰,恋爱挫折,对步入社会的恐惧等引发诸多心理不和谐问题。心理不和谐问题得不到重视并给以有效解决,将严重阻碍和谐校园的建构进程和实效。大学生心理和谐的问题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形式。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来分,包括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自我认知方面、情爱方面、情绪方面等心理问题;从心理问题的角度出发,可以分为焦虑、抑郁、强迫等神经症状。
三、大学生心理和谐的构建
(一)修身
社会、家庭、网络等环境要素,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尚未完全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元的思想引发了大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当前,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较普遍存在追求个性与享乐,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责任感淡漠,心理适应与调节能力较差的问题。高校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法制教育,开办各种法制讲座,引导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1. 文化素养。学生要通过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扩充知识面,提升自己的人文与科技素养和理论素养,开阔心胸,丰富思想,提升人生境界。2.培育学生的适应能力与调节能力。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引导,运用情景模拟等适当途径,指导学生面临困境时积极调整心态,冷静处事,提高适应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培育学生的适应能力与调节能力。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供机制保障
大学生的心理和谐除自身的适当调节外,还有赖于制度体系的制约和调整。是心理和谐的重要保障。具体来说,1.健全学生各种管理制度,为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提供制度保障。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为学生心理健康与和谐提供重要保障;2. 完善校园公共管理制度,为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提供重要保证。公共管理制度的完善包括: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保障学生依法行使权利,参与民主管理;完善公共管理制度和措施加强校园管理、环境整治、公用设施、学生社区等方面的建设,保障校园的安定稳定,建立和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3. 建立多方位的服务保障制度,包括完善贫困生资助机制,拓展资助形式;健全心理和谐教育机制,建设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课程及心理测试等;落实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开设课程,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开展创业活动与职业生涯规划等。
(三)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大学时期是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和谐的校园文化在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的品格,塑造理想人格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和谐心理的塑造与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一要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包括自我和谐,师生和谐。自我和谐包括身心和谐,角色和谐,通过各种报告会,社会实践,培训班等形式引导学生解决困难,正确处理角色关系,实现自我和谐;增强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真正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二要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校园环境,为和谐心理提供祥和安定的外在环境。还要加强校园安全建设,达到物我和谐;三要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陶冶性情,培养情操。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凝聚力与归属感,更利于和谐心理的建构。
(四)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与监管工作,尽可能减少负面影响
网络只有规范有序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或杜绝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首先,高校应重视网络道德教育,通过网络知识讲座的形式,强化网络道德教育,把其作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建立健全校园网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行为。在高校拥有校园网的充分管理权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确保上网资料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政治性,保障信息安全,规范上网行为。再次,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形成一套网络监管机制。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加强网络监测,打击和治理各种网络非法行为。对营业性网吧,尤其要严格规范管理,以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维护文明的网络秩序。
参考文献:
[1]樊富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张丹.关于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的几方面探讨.沈阳大学学报.2006.
[3]汪晓萍.论大学生的心理生态环境建设.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6.
[4]禹晓华.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培育.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