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在近代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都有质的转变,民主意识逐渐形成,对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近代 意识转变政治 经济 革命
政治观念的改变
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政治观念是忠君爱国,君主的地位是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君主的思想代表法律,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不管君主的决策是否正确,臣子都必须坚持执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到明清时期,这种君主专制的政体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种腐朽政体的背后已经孕育着危机,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已经开始。
到了近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维新派人士也提出了一些民主主义的思想。他们认为波兰、土耳其、印度等国不求进取,不图改革,最终被帝国主义宰割,中国不进行维新变革,也会步其后尘,所以在维新变法期间通过了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设立议会、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维新变法措施,通过改变国体使国家摆脱列强的侵略瓜分。
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是儒家思想及中庸之道,以后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变迁,统治阶级又在儒家思想中掺和进了佛道的理论,它们成为千古不变的真理。辛亥革命之后,封建专制被依法治国的思想所取代。孙中山提出了立法、行政、司法、考选、纠察五权分立,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宋教仁又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更期望于实现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中国政治思想摆脱了传统模式,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行列和范畴。
一、 中国经济思想、经济意识的转变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要地位,国家的经济命脉主要是农业。经济方面的主导思想就是重视农业,把男耕女织田园般的生活当做美好的理想,把工商业当做末业,视为罪恶的渊薮。商业被“贬之曰末业,卑之曰市井,贱之曰市侩,不得与士大夫为伍。”
近代以来,黄宗羲首先提出重视工商业的主张。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国的洋枪洋炮在征服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使中国有识之士了解外国,认识世界。林则徐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收集外国情报,正确了解外面的世界。魏源继之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发展工商业振兴经济的思想。洋务派用西式枪炮镇压了太平天国,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也产生了学习西方的兴趣,开始了洋务运动。但洋务运动在经济方面的主导思想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幻想在不改变封建君主政体的条件下,通过学习西方的经济模式使中国强大,到19世纪6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了,他们希望“设厂自救”,通过兴办企业,发展经济壮大我们国家的实力,抵制列强的瓜分。
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修铁路、办工厂的具体措施。孙中山认为革命成功以后,就要通过办实业提高国力。当时资本主义工人失业、经济危机的弊病已经出现,孙中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一文中,孙中山提出了社会革命和经济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口号,通过平均地权也即民生主义使国家掌握土地,消除革命后带来的贫富悬殊现象。
二、 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思想演变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科学技术被视为奇技淫巧,科学技术发明以及科技人才一直不被当时朝廷所重视,我国许多大部头的史书对科学家都没有详细地记载,这些都说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思想意识的保守性和落后性。尽管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辉煌,科技曾领先于世界,但近代由于科技的落后,使我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也停滞不前,无论从思想内容和方式上都陈旧的、保守的、落后的、教条的。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是为做官光宗耀祖,是培养统治人才,而不是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
近代中国人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他们开始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从林则徐、魏源开始提出学习西方坚船利炮,到洋务运动直接开办工厂,引用外国技术,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都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洋务运动期间,为推进洋务运动的发展,国家出资创办了同文馆等西式学堂,学习外文及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还派遣留学生,专门到国外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工业。中国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科学家和工程师,如冯如、徐寿、华蘅芳、詹天佑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把西方教育引进东方,奖励科学技术发明。
三、 风俗习惯与处世态度的转变
中国人传统的社会生产状态是男耕女织,不原迁徙,过着田园般、平淡无奇的生活,正所谓“父母在,不远游”,他们聚族而居,很少到外面闯世界、去冒险。从明清以来,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榨,我国南方贫苦农民纷纷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异国他乡。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南洋群岛的繁荣发展,都有中国侨胞辛勤的汗水,以致于温州等地成为著名的侨乡。
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在中国近代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的倡议下,清政府开始向美国选派留学生,四年间派出120名留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为我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栋梁之才。从此中国留学生人数大增,除到美国留学外,有前往欧洲,也有到我们的邻国日本,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后来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辛亥革命中的革命派,中国革命中许多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员都曾出洋留学。
辛亥革命后,封建专制制度被推翻,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也有重大改变。象征满族装束服饰的辫子、长袍马褂被取缔,代之而起的是短平的头发、中山装和洋装;象征等级差别悬殊的老爷称呼、跪拜大礼被同志式的称呼和文明的注目握手等礼节所取代。这些新的风俗习惯都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提倡的尊重个性、自由平等的思想。
在民族问题上,我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大汉族主义,把少数民族和外国人称为夷狄。辛亥革命时期,尽管有许多思想家、革命家存在着排满反满的情绪,但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主义却有了新的高度和境界,他反满并不是反对整个满族,而是反对腐朽的满族统治者。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民族平等,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这种民族平等的思想有利于全国各民族的团结。
在妇女地位问题上,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妇女是家庭的奴仆,不能参与社交活动,不能抛头露面,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提出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天朝田亩制度》在分配土地、选拔官吏及科举考试上,女子都取得了与男子平等的地位。太平天国辖区男子不留辫,女子不裹脚。辛亥革命后,妇女地位又有了提高,秋瑾这位女英雄,抛弃了自己个人的家庭,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新文化运动之后,妇女解放的思想意识逐渐形成,妇女成为家庭的主人,革命的宣传者和鼓动者。
总之,中国近代已不再是封闭保守的时代,它是动荡变革的时代。中国加入了世界发展、世界革命的行列。十月革命的成功,“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发现了马列主义并运用它产生了本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时代在变革发展,人们在追求探索,坚持邓小平理论,开拓创新,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来研究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加快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中国近代思想的变革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 《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传播》 丁守和 殷叙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
[2]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翦伯赞郑天挺中华书局1984年版
作者:
贾玉海宣化科技职业学院